•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试论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陈述方式

    时间:2021-07-14 12:00: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众所周知,“三维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而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又有其特殊性,其目标陈述与教学实施一直就是语文教学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同一般。本文拟就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陈述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赐教。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及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另一个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于教育测量,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因此,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这其中的原委在于: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要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分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一致赞誉,他因此也被称作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意在“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有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品质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所以,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还是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而来,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时同样较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它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李晓文、王莹等学者认为,关注学习结果还是关注学习过程,这是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然总的说来,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并不相互排斥,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教学中的过程目标反映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预期,侧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上,如学生是如何观察、推理、读书的,因此,它是行为目标的有益补充[2]。曹明海、李洪先等人认为,把掌握“过程”作为课程的学习目标,这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创造”,这样的新提法主要基于对既往教学现实的“纠偏”,因为“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把生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因此,对教育危害甚大[3]。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尽管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确有积极意义,但是从分类学的观点上看其缺陷是十分明显的,因为从逻辑关系上讲,“过程与方法”同“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压根儿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4]。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努力遵循如下的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互相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也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5]。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合加以推进,才能唤醒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
      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各自独立,彼此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作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
      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应该可以观察、可以测量,他们主张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来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为此,行为心理学家马杰(Mager)在1962年编写出版了《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提出了编制教学目标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教学对象”这一要素,从此,这样编制教学目标的方式也被称作ABCD模式[6]。但是认知心理学家们对此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行为目标虽然避免了传统设计陈述目标的含糊性,但这种方法只强调了行为结果,忽视了学习者内在心理的变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设计缺陷。为此,他们从学习的实质在于学习者内在心理变化的理解入手,认为设计应该有利于反映学习者内在的心理变化,并以此来促进学习者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品德的培养等,所以,他们更主张采用内部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呈现学习目标。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又极为多样,既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也需要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则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像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来加以叙述。

    推荐访问:陈述 价值观 试论 语文 态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