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的曲折探索

    时间:2021-07-11 16:02: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进行了曲折的探索。这种曲折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由采借革命斗争经验从事经济建设到力图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指导经济建设;二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由主张“积极平衡”论到强调“综合平衡”论;三是对个人能否占有一定量生产资料的曲折探索;四是由默认“一平二调”、按需分配到主张遵循价值规律、按劳分配。
      关键词:“大跃进”前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综合平衡”论;“积级平衡”论;生产资料的个人小量占有制;价值规律;按需分配;按劳分配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5-0001-11
      
      “大跃进”运动是指1957年秋至1960年冬,我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试图凭借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高涨的群众热情,实现工、农业生产飞跃式发展,以便早日实现超英赶美目标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运动。由于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片面张扬主体意志,这场经济建设运动不但没有实现“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反而酿成了“少慢差费”的严重后果。理想蓝图与严酷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领导者毛泽东对当初“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各种设想进行了反思、修正,逐渐找到了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有必要指出的是:“大跃进”运动虽然展开于1957年秋至1960年冬,但毛泽东对它的酝酿、发动和反思、总结超出了这一时段。大约是从1955年底至1962年初,可以称作“大跃进”前后。在此期间,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进行了多方面的曲折探索。
      
      一、由采借革命斗争经验到自觉探讨、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里,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重大斗争的胜利;1953年初开始的所有制方面的三大改造到1955年取得了初步胜利。如果说此前的改革、革命主要是为了解决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那么,1955年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主要围绕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展开。
      对于人口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毛泽东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中国六亿人口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应当承认,毛泽东的这一比喻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投身国家建设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有积极的意义。但仔细思考,这一说法是不周密的:一张白纸诚然可以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但前提是作画者必须有扎实的功底、过硬的水平。换言之,对于一个书法水平不高又不会绘画的人来说,即使给他一张白纸,也是书写不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画不出最新最美的画图的。新中国经济建设起步时,一方面,我国财政异常紧张,用于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窘境;另一方面,从事经济建设的人才奇缺,不但缺乏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而且缺乏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工人、农民。上述两方面决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能出现真正的高指标、高速度。
      最初,毛泽东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对经济建设的专业性、艰巨性、复杂性重视不够。他在1958年1月的南宁工作会议上说:“搞工业,搞农业,难道比打仗还厉害些?我就不相信搞经济就那么复杂,那么多学问。”这就是说,在毛泽东看来,赢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才是最艰难的事情,而从事经济建设,搞工业、搞农业不是太复杂的事情,不需要很多专门知识,不可能比打仗还要难;没有意识到基础、资金、技术、人才、规章制度等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毛泽东把经济建设看得过于简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过于自信。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人民军队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依靠广大工农的参与和支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取得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剿匪等重大斗争的胜利,取得了所有制改造方面的初步胜利。一连串的胜利,使毛泽东也越来越自信,认为自己对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设想、规划不会错,全党、全国人民听自己的话,跟自己走就会取得胜利。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发出“搞工业、搞农业,难道比打仗还厉害些”的诘问。但这一推断是难以成立的。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人从事军事斗争很内行,搞经济建设不一定是内行。随着知识的分化、行业的增多,不用说没有“全才”,即使“通才”也少见,因而懂军事的不一定懂经济。事实证明,毛泽东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确存在经验不多、知识欠缺、急于求成、片面张扬主体意志等不足之处。
      二是因缺少专业知识而导致无所畏惧。新中国成立初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大多数领导人曾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失去了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机会,经济建设方面的专业知识、科技知识相对缺失。毛泽东在1962年初的7000人大会上曾坦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对于经济建设中的许多问题,我们还不懂得。在总结大炼钢铁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曾谈到自己事先不知道炼钢需要特制的高炉、需要焦炭和那么多工序、工艺,以至于1958年冬发动群众凭小土炉炼钢。人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对于自己未曾涉及的领域,往往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就是那么回事,让自己去做,肯定能行。刚从革命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毛泽东,对经济建设这一陌生的领域理解得过于简单乃人之常情。
      三是过分相信人的力量,片面斥诸群众运动。因为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设备、技术等客观条件严重欠缺,毛泽东就把弥补办法寄托在经济建设的主体即广大劳动者身上。他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既然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当然可以创造出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来。但毛泽东在这里关注的只是人口的数量,忽视了人口的文化水平、技能等素质。解放初,我国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技能都比较低,也就是数量不少,但素质高的不多,凭这样的劳动者在短时间内推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退一步说,即使当时广大工农群众的素质高,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难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过分相信人的力量的突出表现是在“大跃进”时期的经济建设中斥诸群众运动。毛泽东曾多次谈到,“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所以能超过苏联,主要是因为我们有群众工作传统,有群众路线。这里所说的‘群众工作传统’、‘群众路线’,实际上就是群众运动。大跃进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我们党在战争中、土改中大搞群众运动的传统工作方法运用

    推荐访问:大跃进 经济建设 曲折 方针 探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