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挑战

    时间:2021-07-08 16:01: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从价值链治理的角度看,国际生产体系的变革体现在模块的、相关的和受控制的治理模式的出现上。由于国际生产体系的变革,一方面,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内部化优势越来越被外部化的优势所替代;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结构内生的不对称性,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受到了挑战。要回应上述两方面的挑战,必须研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协调模式。
      关键词:价值链治理模式;全球商品链;内部化理论;东道国利用外资理论
      中图分类: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3—0060--06
      收稿日期:2005—10—18
      在传统的国际生产体系中,生产要素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不能自由流动,国家内部组织生产,即企业在国内组织生产,而后通过国际贸易(市场),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优配置。如果完全竞争的条件能得到满足,这种国际生产体系完全有能力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合理的配置。由于现实条件是不可能满足完全竞争的理想假定,通过国际贸易实现资源全球最优配置只能是在经济学家的梦想之中。跨国公司的出现使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性出现了,跨国公司通过发挥其所有权优势(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并充分利用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对东道国进行直接投资,使国际生产体系出现了第一次变革——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方式(科层的一体化方式),部分地实现了资源全球的优化配置。
      随着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所取得的收益以及通过国际贸易(市场)所取得的收益面临日益下降的威胁。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不断自由化其投资政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通过模块的、相关的和受控制的治理模式不仅能为跨国公司赢得更丰厚的利润回报,而且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能为企业赢得更为持久的竞争优势。国际生产体系的第二次变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跨国公司越来越垂直非一体化,通过合同关系组织国际生产。本文将从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对跨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出发,探讨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所提出的挑战。
      
      一、国际生产体系治理模式的变化
      
      理解国际生产体系变革的研究基点应该是价值增加链,所谓价值增加链是指通过技术将资本、劳动力和资源等基本要素投入进行融合,将融合后所生产出的产品进行装配、市场化和分配的过程,单个的企业可能只包含该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可能通过垂直一体化包含所有的过程。因此,价值增加链分析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一个企业应该将哪些业务和技术内部化,将哪些业务外包给其他的企业以及企业的这些业务的地理分布应该是怎样的等。
      通过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的分析,可以将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区分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关系、以科层为基础的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关系和以网络为基础的中间的价值链治理模式,而我们的分析是可以将以网络为基础的中间价值链治理模式区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模块的、相关的和受控制的等,因此,总体上看,价值链的治理模式可以区分为市场关系、模块价值链关系、相关的价值链关系、受控制的价值链关系和科层关系等5个不同的方面。
      随着产品、生产过程和物质产品流动的规格化水平不断提高,模块的、相关的和受控制的等新治理模式将越来越成为治理的主要模式,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一是产品异质化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这要求购买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更加客户化、更复杂的交流,模块的和相关的治理模式在其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随着零售商在销售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网络逐步被模块的和相关的治理模式所替代。
      二是最终产品消费市场的特征是越来越强调安全、劳工标准和环境标准,这就导致了“信任货物”的产生,信任货物要求越来越严格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监管,以保证货物符合消费者的要求。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消费者和非政府机构,而且来自政府机构,零售商和品牌销售商制定了符合它们自身的产品异质化的标准,迫使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符合它们的标准。因此,受控制的治理模式将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是任务的复杂性和时间的压力要求企业之间的协调,以完成任务。存货的消失和降低到达市场的时间的要求,使得模块的、相关的和受控制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主导协调模式。
      四是为了追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全球购买商通常寻求新的供应基地。购买商期望这些新的供应商能满足超出当地标准的新要求,这样,必然产生了当地市场和出口市场之间的能力差距,满足新要求的生产过程中的参数设计和实施必不可少。这样,购买商必须对当地进行投资,形成受控制的治理模式。
      
      二、国际生产体系变革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挑战
      
      由于国际生产体系变革,模块的、相关的和受控制的等新治理模式将越来越成为治理的主要模式,一方面,传统的内部化科层治理模式越来越不能解释跨国公司的行为,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新治理模式的出现导致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内生不对称性,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外部化优势对内部化理论的挑战 在传统的国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中,跨国公司进行国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种优势(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内部化优势假定,企业必须将国外运营保持在企业内部,当企业控制了一种资产——这种资产通常是无形的或者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这种资产能给企业带来超过正常利润,企业将通过内部化扩张其运营,而不是寻求其他的企业提供上游、下游或水平的服务和产品。
      内部化的动力根源于资本主义企业本身,企业是一种明显区别于市场的组织,相对市场组织生产过程而言,它能以较低的成本组织生产。在科思(1937)所著的《企业的性质》中就已指出,企业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作为企业的一种优势去组织生产,而不是所有的生产过程都寓于市场之中。企业这种存在的合理性被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在过去30年间,科思的观点构成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海默等人以科思式的思维方式将跨国公司看作为非市场的机构,企业的国际扩张反映了其组织的优势,可能是由于相对市场交易而言能带来交易成本的节约,这种节约,或者是租金可能产生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与技术、生产过程、生产设计、管理、劳动力、市场销售、服务或者是其他的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的能力相关。尽管通过国外直接投资而进行的国际化运营可能是由于市场低效率所导致的,但对这些知识资产的保护并将它们置于企业的内部被作为是企业进行国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出口或者是通过经营许可或分包等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主要原因。然而,当今天的跨国公司运营方式不再是通过内部化的手段对外进行投资,而是通过合同生产关系形成生产网络时,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

    推荐访问:国际 直接投资 变革 体系 挑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