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网民”大国的公民社会理想和契机

    时间:2021-07-03 20: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只要是接触过网络、利用过网络的人,我们都称之为“网民”。在网上,每个网民既是始点也是终点,无论你是何种身份,无论是匿名还是实名,都有一个平等表达的机会和自我展示的权利。传统媒介制造的所谓“话语权”将在网络世界的冲击下日渐势弱,乐观地展望,网络能否给我们一个“公民社会”的想象呢?
      
      网络时代,你可以和总理直接对话
      
      新闻跟帖、BBS、聊天室、即时通讯工具(QQ、MSN等)、博客播客、个人网站……每一种形式都是网民表达自己观点和情绪的渠道,总之,只要你有本事,你就能成为“意见领袖”。
      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各家网络媒体都在网民互动上做足了功课,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两会有我”、新华网的“民意直达”,商业门户网站中腾讯网的“百万建言大征集”、网易“我和总理唠家常”等,都为网民对政治诉求以及社会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华网、腾讯网几家联合推出的“我有问题问总理”更是主题鲜明,其征集导语中提到:“你是否想过自己的声音能被总理听到,自己的提议能被总理关注?那就在今天吧,通过我们的平台,敲下你的建言。你的问题一旦被选中,将走进人民大会堂,通过央视话筒,提交给总理。”
      2003年,新华社首次披露中央高层领导对网络的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非典时期视察广东时,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而温家宝总理视察北大抗非典工作时说:“我在网上看到同学们在留言中表达了同全国人民一起抗击非典的决心,令人感动。”“总书记、总理也上网”,一时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
      “网络舆论成‘公开的内参’,民意汇入中南海”①,网络的“舆论场”作用,已经日益受到中南海高层的重视和肯定,除了高层领导亲自上网了解民意外,中央和国务院设有专门机构从网上搜集重要信息,以“互联网舆情”形式提供给领导人参考,网络舆论成为一种“公开的内参”。
      事实上,和总理对话只是当今政府施政的一个缩影,真正的背景是网络在中国的急剧扩张,以及施政者对网络前所未有的重视。从深圳前市长于幼军对话著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作者“我为伊狂”,到宿迁官员网上整体开博;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网上拜年,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公开欢迎网友“拍砖”,都无不映衬出中国政治文明向网络的延展,也从另外角度说明了网络为中国官员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意、问计于民的重要途径。
      
      网上民意,让政治文明建设加速前进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盛行之初,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就预言:“这场信息技术的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②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截至今日,互联网在中国走过了14个年头,近1/6的中国人成为“网民”③,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网民”大国。试想,如果通过网络解决了1/6中国人的直接参政议政的问题,那么当“全民皆网”的时候,中国政治领域将实现高度文明。网络真的能使网民直接参政议政吗?尽管现在还不是,但是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方向和希望。
      回顾一下网络在中国政治文明中所做出的贡献,就不难看出其存在的潜能和力量有多巨大:
      2002年,北京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暴露出高校教育道德缺失,并引发了素质教育的一次空前大争论;
      2003年,网络“大虾”们对“孙志刚案”的激烈争辩,最终废除了实施21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遣送办法》,许多地方取消“暂住证”;
      2003年底2004年初,“黑龙江宝马撞人案”的网上论战,也让社会重新进行“富人偏见”的大思索;
      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网络舆论推动最终促成“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
      2007年是网上民意最为活跃的一年,“最牛钉子户”、“厦门PX事件”、“黑砖窑”、“华南虎”,每个事件中,网民都是事件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
      “互联网一小步,政府改革一大步” ④——在中国政府网开通时,中国政府网负责人周锡生如是总结。这句哲理意味颇深的话语,也从另一个侧面点出了网民意见与政府改革之间的潜在联系。数百年来,传统媒体一直在努力追求对政治民主的监督功能,而新兴的网络已经开始显示它不同寻常的政治文明推进器的潜质。
      国务院新闻办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言论发达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鲜明特色,中国拥有130万个论坛,规模为世界之最……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自由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十分重要的话语平台。⑤
      
      网络民意,成本低、有价值、人人平等
      
      政治文明是政治发展的综合反映,只有社会上多数人的行为都具有合理性时,才能构成一种文明。对于任何一种制度“形式”,其文明程度有三个主要的衡量标准:效用、成本、公平。⑥网络具备促进和完善这三个标准的条件和优势,中国网民坐拥7800万台电脑,他们只需一根网线便可参与意见讨论,并天然拥有“ID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事实上,每一个国内外重大事件,都会引起网络中的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知名学者陈卫星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民间公开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⑦现实中也是这样,要观察网民舆论主要可看两种渠道:首先是新闻网站的新闻跟帖,这是因事而设,且发帖匿名,因此成为民意的主要表达场所,但相对来说,情绪表达多于理性参与;以强国论坛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论坛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地方,这些论坛的活动者相对来说稳定,派别区分明显,在很多事件上,都存在着派别之间的意见冲突,在有些问题上能够较深入地讨论问题。
      近年来有学者以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领域”理论⑧对网络论坛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论坛就是“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论坛这类互联网功能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学者彭兰认为:“平等,意味着没有权威,意味着你们具有等同的发言权,都可以站在讲台上。而在现实中,没有人能做到。网络生存依靠的是你讲的道理,而不是听你的级别,你的学术身份。这就是平等,ID之间一律平等。这就是互联网。”⑨
      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为创造舆论环境提供了有效的保护。美国最高法院称:“人们愿意使用匿名,可以是出于害怕遭到经济上的或官方的报复,担心被社会排挤或者仅仅就是想尽可能地给自己多留一些隐私。”⑩匿名还能“为那些作为个人而言不受欢迎的作者提供一种途径,使他们能够确信读者不至于仅仅因为不喜欢他这个人而对他的东西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⑾。
      总之,正如网上知名ID和菜头举的一个关于电影《邮差》(Postman)的例子: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是PM(邮差),他们自己制造,自己传递,因而使思想得以交流,信息得以畅通,信息的真假并不重要,因为总有PM会把最新的情况说出来,人们最终总能得到真实的信息。而借口这些信息可能有问题而阻挡这种传递的自由,才会造成真正的假信息。
      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和个体素质的提高,网络舆论的主体和数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网上论坛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新闻的集散地,国际和国内的一些突发新闻和重要新闻都能看到;
      二是观点集散地,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既有系统的阐述,又有大胆的设想;
      三是民声集散地,网民的地域分布、行业分布乃至阶层分布都很广,论坛中能够听到各种声音。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者闵大洪形象地比喻网上舆论的精彩时说:“用‘四面来风,八方来雨’来形容论坛的热闹景象或许最为贴切。”⑿
      舆论监督的功能已经日臻成熟。尽管传统媒体所具有的舆论监督的功能在网络中还是比较弱的。但是,至少,网络为舆论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窗口。它可能会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人们自由思考与发言的习惯,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土壤。
      
      注释:
      ①《网络舆论成“公开的内参” 民意汇入中南海》,《半月谈》,2006年4月10日
      ②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页
      ③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了2.1亿
      ④《网络舆论是政治文明的推进器》,《羊城晚报》,2006年4月11日
      ⑤《中国高官也是网民互联网助力推进中国政治文明》,中新社北京2007年10月12日电
      ⑥《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学习时报》,2002年10月
      ⑦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⑧尤金·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的结构转变》,1962年版
      ⑨摘自《网络兴起打开一个新的“倾听”通道》文章中对彭兰的引言,《中国质量报》,2003年8月
      ⑩⑾摘自《网络法》(Cyber Law)约翰森·罗森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03页援引(McIntyre v. Ohio Elections Comm’n, _U.S._, 131 L.Ed.2d 426, 115S.Ct.1511, 1516,1995年)
      ⑿闵大洪:《2004年的中国网络媒体》,《南方周末》,2004年12月
      
      (作者为腾讯网新闻频道副主编)

    推荐访问:契机 大国 网民 公民 理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