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民本——中国式民主之渊源”的合理性探析

    时间:2021-06-29 12:00: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通过对《尚书》《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经典的阅读品评,提炼总结出其中的“民本”思想。通过对“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辨析,得出二者是有本质差异的结论,进一步得出“中国自古以来具有民主思想”的观点是个伪命题。
      【关键词】:民主;民本;君本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我国的权力结构、阶层结构等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旧的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的“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制被废除,各种政治思潮、价值观念交锋碰撞,新的主流价值观念、政法体制尚在完善过程中,因此出现了体制和价值观念的“空白”状态。再加上,近期“宪政”“自由”进一步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学术界的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式民主”又重新被学界所关注,笔者结合读史学经典的感悟与自身的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经典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在《尚书》《史记》《资治通鉴》中体现最为典型,下面一一做梳理。
      (一)《尚书》中的民本思想
      《尚书·盘庚》中说“重我民”“国不惟民之承”“施仁政于民”。[1]可见“重民”“民本”思想从商代已初现,或言之“民本”思想发轫于商代。
      周革殷命之后,周公对于民本思想见解,是传统民本政治思想之雏形。周初八诰中,“民”字出现了61次,保民思想成为德政思想的核心。出于国家统治之需,周公提出了“顺民意,重民心”之思想。周公“民本”思想之创新之处在于将“保民”与“天命”的结合。一方面敬重天命,另一方面保护人民、尊重民意,即“民之所欲,天必从之”。[2]他认为人心向背是国家兴衰关键。《大诰》中说:“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在《康诰》中用古语“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告诫康叔了解民意。《召诰》中 “用顾畏于民岩”,要畏惧人民反对。
      周公认为保民之方式,一是要让民众认为天命与民意相顺;二是要让统治者实施德政,即在《梓材》中对成王要求“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此句当为周公保民的决心,是周公对于民本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与判断。
      (二)《史记》中的民本思想
      司马迁的《史记》主要从国家灭亡、政治兴衰的历史史实记载之中来阐发他的民本与重民思想。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打的是“伐天道,诛暴秦”[3]的旗号,认为秦朝灭亡是“施暴政”、苛法治民的的结果。
      《史记》之中,对于“民本”思想,阐释较直白的是在他的《酷吏列传》中。此列传记载的汉武帝末期大大小小的农民战争,“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南阳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齐有徐勃,燕赵之间有坚卢、范生之属。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趣具实。”[ 4]这段当时的状况从侧面反衬出了农民对政权破坏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思想。
      (三)《资治通鉴》中的民本思想
      《资治通鉴》一书中,也对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认识与阐述。司马光认为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国以民为本”“民者,国之堂基也”[5]。在评价商鞅不废徙木之赏以示信一事说道:“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守使,非民无以守国”。司马光强调商鞅变法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取信于民,因此他希望统治者昭大信于天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还记载了大量的史实来说明民心向背与政治兴亡的关系。凡是治世都是得民心的,都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如刘备之所以据蜀而鼎立天下,是因为他弃城而不弃民,面对曹操的追兵不忍心弃民而去。凡乱世都是因统治者视百姓如草芥而失民心,导致邦覆国灭。如南北朝齐东昏侯“作芳乐苑,山石皆涂以五彩,望民家有好树,则毁墙拆屋而徙之”[6]。终落得被太监斩杀的下场。
      对民本思想阐释最多的是在对贞观君臣的君民关系思想上。贞观君臣的民本思想总结起来有:一,君主“日所衣食,皆取诸民也”[7]。民者,君主统治之资也。二,民择君。人民大众是王朝更替的主要力量。君与民的关系,是水和舟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三,君主要认识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就要“抚育黎元,陶均庶类”、“存百姓”[8]就要施仁政,养育百姓,教化民众。
      三、质疑:“民本”思想的本质
      总结一下,上述的民本思想有两点:一是,人民很重要,因为民养君,是君王统治之资;人民是改朝换代的主要力量。二是,为了“消除”人民对自身政权的破坏作用,必须施仁政,视民为国本。但值得质疑的是,民本思想只是强调百姓民众很重要,其实质是“重民思想”。是要求谁来重民呢?答案自然是君主与官僚。力主重民思想并付诸实践者便是贤臣,明君自然就是人民之主。对待人民的方式就是要求施仁政,“抚育黎元,陶均庶类”,是以父子的宗法伦理关系,来处理君与民的政治关系。即君王对待民众要像养育子女一样,要慈厚怀民,布德惠之教。民众百姓虽能被君主重视,但在阶级地位中是处于“君主——官僚——民众”三级政治体系中的下层。其政治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再者,民本思想的内涵。孔颖达在他的《尚书正义》中阐释到;“言民可亲近,不可卑贱轻下,令其失分则人怀怨,则事上之心不固矣。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言在上则不可使人怨也。”[9]“民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君主“不可使人怨也”。君主不管是如何施仁政,还是提出“民养君——民为君统治之资”亦或是“民择君——天子有道,则人推之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重民不过是巩固统治的手段。
      因此,其本质上来讲,民本不过是巩固君主专制手段,其目的仍是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本思想只是君本思想的补充。
      四、民主的本质
      在当今,“民主”一词是现代民主制的意思。民主思想发轫于古希腊时期,是城邦政体的一种。对其阐释最为完备的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的政体是哲学王的统治,而现实中有四类政体:荣誉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与僭主政体。民主政体就是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政体。它的恶的程度仅次于僭主政体。亚里士多德将政体的正宗与变态和统治人数的多寡结合起来,划分为六大政体。他更赞成包括民主政体的混合政体。
      近代,为抨击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提出天赋人权,民主法治的思想。如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密尔的代议制民主等等思想。对于当今各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作用。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体尤为明显的体现出这种代议制民主的思想。
      现代的“民主”,主要是指民主的政治体制,虽然各国的民主政体各有不同,但都体现着人民主权、宪政、分权制衡、法治、人权、有限政府原则。
      五、辨析“民主”与“民本”
      民本思想本质上说是一种重民思想。它批判暴政、倡行仁政,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其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民众只是君主教化的对象。民是被动的,没有政治地位权利,没有政治参与渠道,只能以暴力相抗衡。而民主表达的是人民主权,人民才是最高的统治者与权力来源。再者,民本思想,重视人民,一方面是人民提供君主统治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其统治之基。另一方面是因为民众是改朝换代的中坚力量。君主看到了民众力量的可怕。但民众不是公民,不是政治生活的主体,是君主的子民,统治者对民众个人权利没有尊重与保障。
      由此可见,将“民本”作为“民主”思想之源是极为荒谬之论,“民本”维护者君主专制,与民主思想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因此二者是不可能有继承关系的。
      注释:
      [1]王世舜 《<尚书>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
      [2]王世舜 《<尚书>译注》[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版
      [3]司马迁 《史记》[M],辽海出版社,2010年版
      [4]同上
      [5]司马光  《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出版社,1956年版
      [6]同上
      [7]刘泽华  《王权思想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8]劉泽华  《王权思想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9]刘泽华  《王权思想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推荐访问:民本 探析 合理性 渊源 民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