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儒”“道”“释”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性选择

    时间:2021-06-20 20:02: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道德教育文化璀璨夺目、恢宏丰富,儒家理性中和,道家返璞归真,释家度己度人,各取异趣、各呈所长。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既有差异性选择,又有向善、向上的异迹同归。研究“儒”“道”“释”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性,取其精华,对于当下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路的不同考量
      儒:以导为本
      儒家用“导”而不是“堵”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即循序渐进,引导、疏导。 儒家做人的工作,坚持以导为本、投其所好,接而引之。“导”既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又重视过程,把握横向的主、客、环境等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及运动变化规律。道德教育要每时每刻把握人的变化,“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导的方法有:
      一是理性说教。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的不道德主要是受后天外在因素的影响。要扶正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就需进行不断的、包括人各个发展阶段在内的理性呼唤、理性启发。
      二是树标杆。儒家进行道德教育时非常注重样板标杆的作用,倡导见贤思齐。
      三是情感渗透。儒家十分重视情感的沟通作用,把情感沟通作为道德教育的润滑剂,推进道德要求的落实。
      四是审美熏陶。儒家深知审美对素质提高的作用,把审美熏陶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儒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含了丰富的美,这种美引导人向善、向上。
      道:顺遂人意
      道家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时尽自然之性、循自然之理、法自然之本,体现尊重、顺遂、符合人心之意。尊重,即尊重人的情感。每一个人都是具有丰富个性的个体存在,每一个人有自己的独特追求,每一个人也有自己思想变化的规律,道德教育不能简单地强加意志,而要从尊重出发,依规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展开;顺遂,即顺从人性发展的次序。人接受思想的影响有其过程性,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要求。要实现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准确性,就必须顺从人性发展的规律,依序展开。在认定人的思想状况时,坚持辩证性原则,辩证施教,把动态、静态相结合以及正向、反向相结合,掌握“大直诺屈、大巧诺掘、大辨诺纳”的道理;符合,即主客体的协调、适应。主体对客体施教前,要做好主客体心理关系的调适,营造良好的氛围,创设最佳的心境,化解心理阻隔,使客体在虚静中无成见地接受真理。道家主张发挥主客体两方面的能动性,让主客体主动适应、对接、符合。正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释:治本心
      佛,从“心”出发,揭示人心的价值。风吹幡动,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佛家的视角在“心”,佛教认为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治心的过程,人的本心起初是“净”的,因“欲”而“染”,因“悟”而“明”。
      净心有三重境界,一是自觉,即自己觉悟自己,明发本性;二是觉他,即助人明发本性;三是圆满,即众生同觉。心是諸法之本,心是万事之始,心融万有。佛教对人的感化教育专注于觉悟本心、复归本心、发扬本心。一切道德行为都发自于人的内心、人的主体意识状态,道德教育的视角、着力点应在人心的明发,正所谓:“诸法心为本,诸法心为胜。”
      明发本心有三个环节:一是定心,去除外界一切杂念、私心,把心定下来;二是净心,消除干扰、远离污染、清静虚寂,还原本心状态;三是守心,保持心的本然,坚持初心不动摇。守心是入门之道,是涅槃之本。
      起点的不同设定
      儒:持正面,向前看
      儒家对人进行道德教育时秉持积极态度,坚持正面引导,看主流。人是最宝贵的,没有人的智慧和良知,万物世界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对一切问题的考量上,儒家坚持以人为中心,在人、鬼、神的问题上以人为重。孔子一向只关心人,而不关心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儒家重视生命的意义,以生命为重,把人的现实存在作为最高的价值,而不是追求虚幻的灵魂永恒。儒家坚持正面看人,对人先持乐观的肯定,而不是否定,当正负面同时存在时,坚持正面为主。人有长处,也有短处,而选哪一面看人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人有百过而只有一善,也要欣赏一善。正面看人,向前看人,“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对人不能求全,人有思想差异,甚至有思想逆反,教育者要以德化怨、以德报怨,即使有人“负我”“疑我”,也要耐心等待,以情化解。孔子说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说过:“不以小恶弃大善,不以众短弃一长。”不责人小过、不念人小恶、不发人阴私,在运动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挖掘人的闪光点。
      道:看潜能,求自由
      道家注重人的生命力的开发,追求生命的延续。道家道德教育的视角起点在人的潜质开发、自由获得上。人有潜质,重在开发,开发得当,价值就大。道家认为,看人要看潜质,潜质是人的本质。人在婴儿期就存在朴素的美的潜质,处于一种潜在的状态中,正是这种潜在的状态,使人不断向前发展,使人的智慧德性有了丰富的可能。要想帮助人达成这一愿望,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是挖掘、激发优质潜能。首先,每一个人的潜能要得到尊重,潜在的能力和深层的意识才会变得更有价值。正所谓:“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勇不计。”道德教育的关注点就在大道、大仁、大勇。
      二是保存自我。人要千方百计通过养身、养心来珍惜生命、保存潜质。保存潜质要不张扬,光而不耀、顺而不失,不失做人的底线。
      三是保持本性不异化。道家道德教育的终极追求是排除外界的诱惑、干扰,恢复人的自由本性,让人性归真,营造回归自然、释放自由的环境。
      释:往彼岸,激自觉
      佛教道德感化的着力点在于追求彼岸世界,激励人自觉修行。佛教把人的世界分为此岸、彼岸,此岸世界是虚幻的,不是人的真实存在,一切皆空,一切皆无;彼岸世界真实存在,一切皆有。如何到达彼岸世界呢?通过教育的引导,使人的道德得到升华。佛教认为,每一个人对现实世界都是无奈的,现实世界的一切努力都是无助的,人应该放下现实世界,以空无的境界向极乐世界去追求。

    推荐访问:差异性 道德教育 选择 方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