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告别刀耕火种——忆初进佤山

    时间:2021-06-10 16:00: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出生,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昆明军区宣传部副部长,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上世纪五十年代以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芦笙恋歌》、《边寨烽火》享誉文坛。改革开放以来又以《今夜月色好》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解放大西南》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一团团黑色的烟雾随着猛烈的山风旋转着,时而向东时而往西,几乎把周围的群山都笼罩住了。入夜后向四野张望,只见东一簇西一团的金红色火焰在跃动,像无数火红的金蛇在乱窜,山林痛苦地在风中发出了呻吟和呼喊……
      上世纪五十年代,居住在西盟佤山的佤族人、拉祜族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生产状态。每年雨季过后,都要砍倒大片山林,再经过冬春旱季的风吹日晒后,放起一把火烧个干净,本来青绿的坡地上只剩下一片厚厚的、满含钾肥的黑色灰烬。他们就在这满布灰烬的山地上点种旱谷。
      这当然不可能有多少收获,他们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处于饥饿中。但危害更大的是年年烧山不止,山林面积一年比一年缩小,一旦树林消失了,水源断绝了,人们的生活就会过得更艰难。
      我们部队(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一五团二营)在1952年冬天进驻西盟佤山后,立即组成了许多个民族工作组分赴各个大村寨,担负起政权建立前的一切工作。如何改变这高山大岭上耕种的艰难,也是工作组要考虑的事。我们虽然叹息刀耕火种的落后,怎么来改变?也像面对从山谷间腾起的云雾一样,处于虚无缥缈不知所措的境地。
      经过几个月调查、思考,使我们想起了红河流域哈尼族人那从山脚一层层升到高处的梯田。那是经过多年耕作保养的肥沃田地,产量也高而稳定,佤山的人为什么不利用这山高水长的特点开垦水田呢?
      这里的佤族人、拉祜族人大多数没有去过山外,更不知道梯田是怎么一回事。这个说不懂,那个说困难!这事就一拖一两年没有解决。
      
      1954年冬天的一个早上,我与驻力索寨的民族工作组组长张玉廷带着几个战士去往附近的八嘎那寨。
      这是建筑于山腰上,有四十一户拉祜族人家的小寨子,几十座破烂的竹楼颤巍巍地在风中晃动,从枯朽的茅草顶和破烂的竹篾墙来看,已是多年没有修葺了,人们的衣衫也和他们的竹楼一样的破旧。我们深为感叹:这里的拉祜人太苦了!
      我们再一户一户走访,那贫困印象就更深刻了,不少人家没有一把好锄头,不是锄板破裂了,就是秃得不能再挖地。耕牛就更少,四十一户人家只有七条牛,而且多数聚集在善于做生意的扎老帕家。
      我问他们:“过了年就要春耕了,怎么还不修理农具?”
      他们黯然地摇头:“请不起铁匠呀!牛就更买不起了!”
      他们也只能像佤族人一样使用长刀砍地,用木制梭标点播谷种,在吃不饱的日子中苟延残喘。
      我们问头人福保,总不能让寨子里的人老是这样饿着吧?
      他愁苦地叹息:“我也没有办法。这几天,好多人家都断粮了,饿得蔫瘪蔫瘪的,哪里还顾得上有没有农具、耕牛。”
      我们只好先给他们运去口粮、籽种,帮他们先度过冬春的饥荒。
      淳朴的八嘎那寨人很感动,过去哪里有人给他们送过籽种、口粮。解放前,头人福保因为完不成上交的粮款,不知挨了土司多少打骂。他是老实人,如今只能叹气,自己办法太少了,寨子里的人才会过得这样苦!
      我们想,他既然愿意帮寨子里的人办事,视界开阔了,才能多有些办法。便对他说,你去澜沧、昆明看看好不好?
      在别的寨子动员头人、山官外出参观,都要费不少口舌,因为他们多数是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的人,不仅是一叶障目,全身的毛孔都似乎处于封闭状态!
      这年因为主动及时给八嘎那寨运去了籽种、口粮,福保头人也就答应得很爽快。
      
      几个月后,福保穿着一身省民委送给他的新蓝布制服和一双翻毛皮靴,神清气爽地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大包水果糖、花生米。这是他省下零花钱特意买给寨子里老少的。他说:我们八嘎那寨的人可怜,除了啃过甘蔗、红糖外,哪个吃过这透明香甜、红红绿绿的水果糖?
      我问他,去外边走了那么多地方,哪里印象最深?
      他说:昆明太大了,那些房子太漂亮了,一两座楼房就可以把我们整个寨子里的人都装进去,住那种房子,我们想也不敢想。不过,在澜沧勐朗坝,我倒是把那块大坝子看得仔细。那里的拉祜人、傣族人又把从前荒芜的水田盘好了,我们也想这样做……
      勐朗坝是澜沧县境内一块较平坦的大坝子,从前据说有过八个村寨,近万傣族、拉祜族、哈尼族人在那里居住耕作。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一场反动统治残酷镇压引起的民族仇杀和相继而来的大瘟疫,居民大部死亡、逃走,只剩下三个小寨子,四百余人,苦守着那日渐为荒草杂树所埋没的田地。由于这里恶性疟疾和各种病毒蔓延,也形成了那句“要下勐朗坝,先把老婆嫁”的可怕谚语,从而商旅行人绝迹,日益荒凉。
      1952年秋,我们部队从澜沧募乃移驻勐朗坝,帮助当地人扑灭了疟疾等传染病,接着县党政机关和商业部门也随后迁入,并把这里定为澜沧县城。从前远逃了的傣族人、拉祜族人、哈尼族人后裔见这里疾病得到控制,也想念他们祖先耕作过的肥沃水田,陆续迁了回来。虽然,这坝子每天的大部分时间还是被浓厚的云雾所遮盖,从远处山头上往下看,只见一片白茫茫云海,要到中午太阳当顶后才会逐渐散去,但人们已不像从前那样,把这云雾看成可怕的瘴气,而是当作山野美丽的景色来观赏。
      边地人都知道勐朗坝那悲惨的过去,福保头人去昆明参观时,两次经过勐朗坝,特意去周围的寨子、田地看了又看,感触比别的人还多。
      
      看来,福保头人从大城市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未来,又从勐朗坝这新近的变革得到了启示,一场在佤山改变刀耕火种的新的举措,将从他们这里启动。
      他告诉我们,从八嘎那寨子往下走,约需大半天路的山腰间,有块比较宽阔平坦的坝子,他们称之为“广缅坝子”,大约是两百多年前,傣族人、哈尼族人、佤族人在那里开过水田,但被当时还兴砍人头祭谷子的佤族人砍光了,尸体横陈于山谷间,日晒雨淋造成瘟疫流行,以致后来想去种水田的人都一批批病死,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去那个坝子,任由荒草杂树丛生,大小野兽出没。人们怕鬼怕传染病,从那附近经过也远远绕着路,更不敢下去,怕惹着了鬼气、瘴气。
      他如今敢于向我们提起这块地方,是看到原来也是灾难深重的勐朗坝,如今不仅又在耕作水田,而且还在向一座新兴的城市发展……
      福保的话也启发了我们,这大山里真的有这样一块可耕作的良田沃土,为什么不去开垦呢?我们这支部队的人,多数参加过重建勐朗坝的劳动,那些瘟疫、困难都克服了,这山谷里小小的广缅坝子,哪在话下!
      我们和福保约定,过几天一起去看看。
      他高兴地走了。他这次出去参观,可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几天后的早上,我和民族工作组组长张玉廷一行四人踩着山路上的露水,穿过厚重的浓雾,去到了八嘎那寨。
      福保头人昨天就作好了下山去看广缅坝子的准备,十四个热心这事的小伙子和姑娘都带着长刀、砍刀、绳索,还背了一背篓米和几小块盐巴作为食用。
      这横断山系深谷南段的怒山余脉,切割面很大,山坡斜度多数呈十八度到三十度之间,形成山岭与河谷陡峭的险峻地势。人们往上走要一步步攀援峭壁,往下走则要连跑带跳地往下滑。山民们长年在这山岭之间行走,已经习惯了,还能顶着沉重的背篓上下,所以,他们也懒得去拓宽道路,一代又一代人因循守旧地沿着前人踩出的小路艰难行走。
      对寨子里的年轻人来说,与我们去广缅坝子看水田,似乎是一件新鲜事,从前想去不敢去,如今有我们民族工作组支持,能去了,他们当然很高兴,所以都争着加入这一行列。

    推荐访问:刀耕火种 告别 忆初进佤山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