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民语广播:云南各民族交流沟通的桥梁

    时间:2021-06-10 08:0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采取民族压迫政策以及社会发展滞后等方面的原因,解放初期,云南的民族隔阂很深,矛盾很多,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社会发展。为此,云南大力发展民语广播,利用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促进民族沟通,消除民族隔阂,取得了很好成效,为当今云南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民族隔阂 民语广播 民族沟通 民族团结
      1950年6月,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毛泽东主席亲自提议下,政务院派遣中央人民政府民族访问团分别赴国内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在西南民族访问团临行前,周恩来总理对访问团领导专门指出,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隔阂很深。建设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必须消除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由于历史上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采取压迫、歧视、挑唆、分而治之的反动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云南的民族隔阂非常严重。为了建设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进步的新云南,云南解放以后,云南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而发展民语广播,架设起各民族沟通的桥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一、解放初期云南民族隔阂依然严重
      作为我国多民族缩影的云南省,居住着2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中有16个民族跨国境线而居,占全国跨境民族的1/2。解放前,由于历代统治阶级推行歧视和压迫少数民族的政策,加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生产资源匮乏,相互争夺激烈,各民族之间隔阂很深,民族矛盾很重,以至“解放初期的云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对立现象依然随处可见。”解放初期,云南的民族隔阂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
      历史上,历代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大多采取歧视、剥削、压迫的反动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反抗进行残酷的镇压,一些少数民族被驱赶或被迫逃亡到偏僻、边远、贫瘠的大山、峡谷。比如据昭通宁边乡的苗族群众介绍,他们的祖先原居住在北京,仗打败了被迫迁徙到洞庭湖,后又流落到贵州,在贵州老家被官军“追剿”,最后辗转来到宁边乡一带,向山主求情,租种因为高寒没人种的土地。由于少数民族群众将历史上以汉人为主的统治阶级等同于汉族;加之,历史上汉族上层阶级对少数民族也怀有一种“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此外,在近代,居心叵测的帝国主义一直想方设法挑拨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以坐收渔翁之利。如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利用传教和办学的机会挑唆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的关系。因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非常严重。解放初期,这种隔阂仍然存在,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众不信任、害怕、仇视汉人,不信任、害怕甚至敌视党和政府派来帮助他们的干部。一些少数民族阻止解放军进驻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甚至袭击路过的解放军;党和政府派出工作队进入少数民族村寨为少数民族群众做好事,一些村寨“寨子里家家锁门,鸡不叫,狗不咬,人都跑光了”,群众由于害怕躲藏不见;工作队员给群众挑水,少数民族群众竟然害怕放毒药不敢喝,一再将水倒掉。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1951年云南成立云南民族学院,入学初期,边疆和山区民族学生几乎普遍怕“汉人教师打人”,以至相约亲戚朋友一同入学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学生对汉族教职员工心存戒备,发的衣服不敢穿,给的用具不敢用,怕将来老师要钱时赔不起。“有些边疆学生甚至认为敌人就是‘汉人’。”由上可见,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有多深。
      另一方面,社会上仍然残存着汉族歧视少数民族的现象。比如解放初期,在云南,旧社会沿用下来的民族语言歧视现象还相当普遍。少数民族的称谓多达102种,其中“卡瓦”“犰子”“窝泥”等许多他称,带有明显的侮辱性质。像平彝、蒙化、缅宁、镇越等带有民族压迫观念的地名,比比皆是。地方上少数上层人士仍然对少数民族怀有偏见,如在解放初期,丽江一个还算比较开明的上层人物,称某一少数民族兄弟是“小种跳梁,凶顽难化,只宜弹压,不能教化” 。甚至在极少数地方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中还或多或少残留着歧视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有时还有歧视少数民族的错误言行发生。如有位专员竟总结少数民族有八大特点:吃鸡不吃皮,杀汉不杀彝;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见小不见大;认人不认组织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隔阂。
      二是各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云南少数民族有26种之多。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内部各支系、各村寨之间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隔阂和矛盾,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民族之间存在压迫与剥削,导致民族之间隔阂很深。云南民族多,解放前,民族关系复杂,少数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强民族剥削、压迫弱民族的现象。如解放前在西双版纳,就存在着傣族在上、布朗族居中、哈尼族最下层的“工字型”民族关系。哈尼族只能租种布朗族的土地,同時又被傣族领主压迫。按解放前的习惯法规定,哈尼族男子要娶傣族姑娘,得有本事敢挨3刀,还不出血。实际上是哈尼族与傣族在地位上存在严重不平等的表现,傣族远高于哈尼族,哈尼族男子没资格娶傣族姑娘。
      二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采取“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反动政策,玩弄手腕,挑拨少数民族“打冤家”,劣其势,分其众,从而导致各少数民族之间乃至其内部之间产生隔阂和矛盾。比如过去一些人挑拨离间,暗地里对某支彝民的首领说“某一支要打死你”,又对另一支说“某一支要打死你”,甚至今天帮这支打那支,明天又帮那支打这支,这样挑起仇恨,打起“冤家”。“打冤家”的风气使彝族人民惶惶不可终日,不敢放胆地牧羊,不敢安心地睡觉,还要武装戒备,各支系之间时刻提防。
      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落后习俗也导致各民族之间、各民族内部之间产生隔阂。如景颇族地区的“拉事”(指采取偷袭方式到对方村寨劫牛,有时也劫马或劫人,逼迫对方来“讲事”)、宁蒗地区的彝族“打财喜”(指掠夺财物,有的甚至抢娃子作奴隶)、佤族的“猎头祭谷”(指当遇到虫灾、旱灾或洪灾等灾害时,砍外寨不认识的、没势力的人的人头来祭谷)等落后习俗都导致各民族之间、各民族内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和矛盾。

    推荐访问:云南 桥梁 各民族 沟通 广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