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对2010年大选的影响

    时间:2021-06-02 04:00: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tjxb/tjxb201202/tjxb20120204-1-l.jpg
       收稿日期:20110925
       作者简介:常胜泽(1986-),男,山东淄博人,南京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生。
      
       摘 要:2010年的英国议会大选出现了一个极富历史意义的结果——“悬浮议会”与联合政府的出现。二战之后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是导致本次大选出现这一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具体而言,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引起了政党趋同现象和政策性投票模式的加强,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促使大选出现了如此特殊的结果。而二者要发挥作用必须要以英国特殊选举制度下选民对两大党的“偏爱”为前提。
       关键词:2010年英国大选;大党情结;中产阶级崛起;政党趋同;政策性投票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2)02-0022-06
      
       2010年英国议会大选的结果颇为“奇特”:一方面连续执政13年的工党在本次大选中下台;另一方面,大选之后出现了自1974年以来的首个“悬浮议会”(即在本次大选中工党、保守党和自民党均未获得议会下院过半数的席位,不能单独组阁),并产生了由保守党和自民党组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首个联合政府。本文认为,英国中产阶级崛起所引发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是此特殊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但这一切都要以英国特殊的选举制度下选民的“大党情结”为前提。
       一、英国特殊选举制度下选民的“大党情结” 英国是世界上首创议会制的国家,其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选举制的国家。早在12世纪初威斯敏斯特立法就有了关于选举原则的宪法性规定。英国议会一直以来都实行两院制,分为上院和下院。其中,上院议员不经过选举产生,而是由具有贵族身份的人组成,其中一部分议员是执政党政府建议英女王授封的终身贵族,另一部分则是世袭贵族。因此,议会上院又被称为贵族院。而所谓的议会选举实际上是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
       按照英国宪法惯例,议会下院议员选举每五年举行一次。英国议会选举所实行的制度叫做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制或简单多数制,又被称为小选区制和简单多数代表制相结合的制度。这种小选区制将全国划分为650个选区,650名议员议会下院。每逢议会大选,英国工党、保守党、自由民主党三个主要政党以及参加竞选的部分小党便在这650个选区确定自己党派的议员候选人,然后逐个争夺每一个选区的议席。下议院选举的原则是“每一个选区只能选出一个议员,每一个选区都有数目相等的选民,每一个选民只能投一票给一个候选人,每一个选民都有平等的选举权”。概言之,“一人,一票,一价”。选举采用的计票方法是“简单多数票当选”,即在这个选区内获得最多数票(不必超过全部选票的半数)的候选人当选为本选区的下议院议员,其所在政党获得本选区议席。最终获得下院过半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依法成为反对党。这种选举的计数方法被称为“赢者全得”,是有利于大党的一种计数规则。根据著名的“迪韦尔热定律”,在简单多数当选原则的影响下,由于“机械效应”和“心理效应”的作用,在选举中选民往往倾向于把手中的选票投给实力最强的两个政党,而不愿意浪费自己的选票去投其他小党派[1](pp240256。数百年来,英国选民对两大党的这种“偏爱”几乎没有改变。虽然2010年的大选出现了背离“迪韦尔热定律”的结果,但是选民“偏爱”两大党的倾向并没有改变:在2010年大选中,保守党、工党和自民党的最终得票率分别为36%、29%和23%,其他小党得票率总共不足14%,显而易见,保守党和工党这两大政党依然是获得选票最多的党派。因此我们可以说英国的选民有一种“大党情结”,这正是本文立论的前提,中产阶级崛起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对本次大选的影响正是在这一前提下才得以发挥作用的。
       二、中产阶级崛起
       “我们没有预见到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不仅对政党的政治行为,而且对政党自身的性质都产生了直接的冲击……今天的政党已经与几十年前的政党完全不一样了。”[2]拉帕隆帕拉的这段话为我们清晰地揭示了社会变迁对政党政治的深刻影响。但是,实际上社会变迁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20世纪以来,急剧且广泛的社会变迁使英国的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社会科学方面首先表现为英国社会结构的重组,而社会结构的重组又直接地表现为阶级结构的变化。在英国,阶级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人阶级力量的下降和新兴中产阶级的崛起。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英国的中产阶级形成于18世纪后叶和19世纪早期[3],其迅速的发展壮大却是从二战后的50年代开始的,至今方兴未艾。与之相随的是,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下降,而大资产阶级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战后以来,英国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两点:其一是传统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即产业工人)的人数相对减少;英国选民中工人阶级所占的比重,1964年时为47%,到1983年时降为34%;其二是……中间阶级或阶层日益庞大”[4]。“如果说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国社会阶级结构是极少数富人高高在上,少数人是中等收入,绝大多数人为无产阶级的三角形结构的话……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中产阶级的加强,使这一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大资产阶级人数未变,但无产阶级人数大大减少,中产阶级人数大大增加……”。“英国中产阶级1870年时占全国人口的15%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按照白领阶层“中产阶级化的标准,到1970年,英国人口中已约有55%的人属于这一阶级,发展很快”[5]。另外,收入水平和职业在一定程度上也被作为衡量中产阶级力量壮大的依据。据英国“‘关税总署’统计,2004-2005年,该国纳税人总数约3027万,其中年收入在15000英镑以上的中间收入阶层人数达到1672万,为全部纳税人的5525%”;而“如果以专业人员、职员和技术工人作为中产阶级,那么他们在就业人员中的人数比重从1968年的615%上升到1986年的66.2%,而如果把专业人员、职员和经理及主管等非体力劳动者都作为中产阶级,那么中产阶级的人数比重从1968年3359%上升到1997年的65%左右”[6]。
       由此看来,二战后的英国正在形成一种以中产阶级的力量为主,辅之以工人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两头小、中间大的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尤为迅猛。中产阶级的崛起对英国的政党政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它又到底是如何对2010年的大选结果产生影响?笔者认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导致了政党趋同和政策性投票模式这两种现象的出现和增强,此二者的共同作用是2010年大选出现特殊结果的最重要原因。
       三、政党趋同
       由于“从产生的那一天起,阶级与政治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阶级问题归根到底是政治问题,政治在阶级分析中一直具有核心地位”[7](p236),阶级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强势崛起无疑对英国两党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直接表现被称为“政党趋同”,政党趋同具体又体现为英国两大政党的阶级基础、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趋同。
       (一)阶级基础的趋同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英国正在形成一种以中产阶级的力量为主,辅之以工人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阶级结构。这种变化倾向严重地冲击了英国政党政治原有的阶级基础格局。

    推荐访问:英国 中产阶级 大选 崛起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