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关系研究

    时间:2021-06-01 04:0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yjh/zyjh201220/zyjh20122025-1-l.jpg
      摘 要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旨在培养合格的“人”和“公民”。实施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中的鉴别性特征。强化通识教育办学思想、把握胜任力科学内涵、做好通识教育顶层设计、加强课程改革与管理、重视师资培训是实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职业胜任力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84—04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译作通才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rkard)首次将其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专识教育)提出来的,李曼丽采用“理想类型”法对其进行了归纳,“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胜任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在其文章《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Testing for Comp— etency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中提出,胜任力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社会角色、某领域知识,等等”[2]。胜任力有三个特征:具体工作岗位中与工作绩效关系密切、存在可描述的具体工作情景、能够区分出高绩效者与普通绩效者[3]。通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力”定义是指绩效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包括个人外在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又包括内在的动机、自我概念、态度、价值取向等隐性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修养。
      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决定其必须进行通识教育,而“职业性”则要求其紧紧围绕“就业”、“职业”,以及将来职业晋升必须具备的“职业胜任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通识教育与学生职业胜任力之间的关系,并对更好地围绕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开展通识教育提出建议。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
      实施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为更好地了解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概况,笔者对常州市6所高职院校(其中国家示范(骨干)2所、省级示范校3所、民办校1所)的通识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通识教育实施有保障,但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通识教育,无论是国家示范(骨干)还是省级示范、公办或民办高职,都实施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规定了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实施途径、教学时数和学分。以某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为例,其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技术基础课、岗位技术课、素质拓展课和实训实习课五大类,通识教育主要通过公共必修课和素质拓展课实施,公共必修课为720课时,占总学时的26%;素质拓展课为252课时,占总学时的9%。通识教育类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35%以上。
      但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系统研究与规划。首先,公共必修课程设置重政治素质、理论基础及基本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质培育。公共必修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体育与健康等课程。其次,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通专”结合不紧密。虽然开设的通识课程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但并未从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角度系统地设计,而仅限于人文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的简单相加,未能将两种课程很好地融合,体现不出通识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
      (二)重必修课程建设,轻选修课程管理
      高职院校一般设立专门机构,如基础科学部、社会科学部负责公共必修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并且各级教育部门还会针对公共必修课建设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与评估,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检查、军事理论课程建设与评估、就业指导工作检查等。学校对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管理要求等同于专业课程,在公共必修课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科研中实施倾斜政策,这些举措保障和促进了公共必修课程建设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相对于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与管理则较为薄弱。一是公共选修课的申报过于宽松,课程设置比较随意。通常做法是向教务处等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教学资料)即可,对申报人资格和课程内容等实质审查则流于形式。二是过程管理不足,大部分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课程申报材料与课程结束材料(教案与课程成绩),对实施过程则缺少相应的跟进措施。三是课程质量评估缺失,往往仅凭任课教师一家之言,没有建立相应的课程激励与淘汰机制。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改革创新不足
      当前高职教育的师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就通识教育而言,其教师的总体水平仍然有待提高。由于学校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在师资培训、知识更新、荣誉奖励等方面更多倾向于专业教师,造成通识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不能与时俱进。通识教育育人作用的潜在性、长期性等特点,造成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短期内很难通过量化标准获得认可,可视化程度不高,加之大部分学校也没有建立通识教育改革的激励机制、分配机制,导致许多从事通识教育的专职教师产生失落感,缺少工作积极性。同时,教改的不足也限制了专业教育中通识教育资源的开发挖掘与横向联系。
      二、通识教育与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关系
      (一)通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基本工作能力,为学生胜任职业奠定扎实基础
      胜任工作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是职业群要求必须具备的、通用的基本工作能力,二是特定工作的职业能力。根据麦可思公司建立的基于SCNS标准的中国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需求模型,即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主要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五大类35项,不同职业群的职业胜任力在某些大类和项目上会有所侧重。通识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普遍适用的价值取向,注重知识的联系性,强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定量定性分析能力、理解和鉴赏能力、判断能力等的培养,并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高等数学、心理健康等公共必修课程,保证基础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胜任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7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认为,基础知识面的扩展(本科62%、高职高专54%)和人生观的建立(本科45%、高职高专39%)是母校对自己事业和生活帮助最大的,也充分证实了通识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力。

    推荐访问:胜任 关系 高职院校 职业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