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析自然环境对频发性犯罪的影响

    时间:2021-05-07 12:03: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自然环境因素虽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掌握其与犯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对于分析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发生、科学打击犯罪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季节;时间;犯罪
      
      一、前言
      
      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产生犯罪的原因大致来自三方面: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环境原因。可见环境也是滋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环境又包括天然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地理、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二、影响犯罪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分析
      
       (一)地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1.住宅等私人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
      西方行为地理学派在对社会病态研究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分析犯罪心理的基础上,探讨犯罪作案地点的规律,并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病态即犯罪行为的空间秩序,深受居民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如果居民对犯罪监视性强,举报率高,则犯罪分子不易下手,犯罪行为可能受到遏制。(2)犯罪行为明显因地点而异,如这一学派的佩尔经研究发现:行窃多发生于市中心,夜盗偷车多发生于高收入住宅区,抢劫、酗酒、谋杀、强奸多发生于低收入住宅区。(3)犯罪率的高低,同具土地利用形式、建筑设计、城市布局有关。布兰丁及姆对美国塔拉哈西的研究发现:盗窃、入室抢劫多发生于住宅外围邻街的地点,还有高层住宅内犯罪率较高。
      第一,高层住宅犯罪率高,取决于高层建筑本身所固有的缺陷。这种建筑结构多采用单元式,不同层之间不容易互相观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居民流动性小,对犯罪分子的监视不足,罪犯作案时隐蔽性强,犯罪后容易逃离。特别是电梯、第一层和顶层。第一层犯罪后便于逃逸,而电梯和顶层隐蔽性很强,形成了易于犯罪的环境。第二,邻街房屋中的犯罪,以盗窃案发案率最高。目前许多地方的居民区直接面对繁华商业区街道、公共区域。从表面上看,人员流动性大,能起到监视作用,但实际上由于监视主体不明,利害关系不大造成责任过度分散,加上人员流动大,犯罪分子易于混入和逃跑,为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第三,新住宅区发案率高,主要原因有:(1)新住宅区多为高层建筑,而且忽略必要的安全措施;(2)新住宅区多为年轻人,白天大多在外拼搏,住宅内居民太少;(3)新区居民间不熟悉,互动率低,犯罪分子容易混入,有时甚至连续作案。
      2.公共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
      与私人空间相比,公共场合的犯罪率相对较低。但公共场所的犯罪也有他自身的特点,比如抢夺、伤害、杀人、扒窃、绑架在这些场合还是时常发案。这里我们所指的公共场合主要是城市死角和流动空间。而城市死角特指都市具有触引、便利或者隐匿犯罪的有利地理环境,社会控制力所不及的空间,如地下通道、地铁、电梯间、窄小的胡同或小巷等。大量的城市死角,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蔽性条件。流动空间包括商场、市场、酒店、广场、商业街、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影剧院等经贸繁荣、人员流动频繁的空间,另外还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公用交通工具内。商业区、娱乐区是财产型、娱乐型、暴力型犯罪的高发区。这类地区是城市最繁华的区域,集中了大量的财物,而且人口、财物的流动性最大,具有高度的犯罪诱惑力,因此在这一区域有关盗窃、诈骗、抢劫等财产性犯罪的发案率较高。同时,娱乐区滋生了一些非法性服务、赌博等行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给人极大的感官刺激,过于放肆则可能引发彼此间的冲突,甚至酿成伤害杀人案件。流动空间由于人员复杂、流动快,极易发生侵财案件,扒窃、抢劫尤为突出。宾馆、车站更是犯罪分子猖狂的地区。交通工具也成了犯罪频发的场所,特别是盗窃、诈骗、抢劫,甚至还有拐卖人口、强奸等。
      (二)季节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季节本身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成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一种外在相关因素。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就指出:“气候影响人的体格、性格和道德风尚,进而对犯罪产生影响。”此外,龙勃罗梭、菲利都将季节、气候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之一。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据西部某县人民检察院统计,刑事犯罪呈现出明显季节性,不仅整体犯罪现象随季节而变化,而且犯罪类型也随之变化。一般而言,夏秋两季是案件的高发期,盗窃、强奸、抢劫等案件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而失火等犯罪则集中在冬季。2005年受理批捕的盗窃、强奸、抢劫三类案件共110件,其中发生在夏秋两季的犯罪案件86件,占78.1%;而2005年受理批捕的5件失火案,则全部集中在冬季。
      另外,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农作物生长周期决定农忙与农闲,农忙与农闲影响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流量,人口的流量又与发案的升降有关。农忙时,涌向城市的人较少,刑事案件相对减少;农闲时,流动人口增多,刑事案件就上升。以8月为中心的暴力型犯罪高峰和以12月为中心的侵财型犯罪高峰都值农闲时节。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温、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通过人的神经感受器、下脑、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对人体产生影响,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导致某一类犯罪的增加。因此,研究季节与犯罪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四、结语
      犯罪的存在是客观的、复杂的,也是长期的,而犯罪原因往往也是客观的、复杂的、多元的,它是各种致罪因素相互作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多角度多变量的罪因系统。打击和预防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客观性和多元性,犯罪对策的采用也必须采用综合的、多视角的方法,不能只重视了治理而忽视了预防,或只强调了预防而忽略了治理,要两脚并行,而不能单腿走路,这样才能走得又稳又快。
      
      [参考文献]
      
      1.李明.城市居住环境与犯罪.出自《住宅科技》.全国房地产情报网出版.
      2.熊云武.犯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87.
      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33.
      4.当前西部农村刑事犯罪的主要特点.2008-3-23日访问,http://gxjc.gov.cn/CITY_JC/wuzhou/city/changwuxian/JC_INFO/content.asp?id=464
      5.数据来源.专家讲解犯罪规律:八月谨防性侵犯.王大伟.出自《法律与生活》8月下半月刊,法律出版社.
      6.高春兴.浅议自然环境与犯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6,(04).
      7.熊云武.犯罪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8.杨再明,秦扬.犯罪学.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
      9.李伟.犯罪学的基本范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
      10.[美]迪·金·罗斯姆.地理学的犯罪心理画像.李玫瑾.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4.
      11.王大伟.专家讲解犯罪规律:八月谨防性侵犯.法律与生活.法律出版社,8月下半月刊.
      
      [作者简介]刘婧琪,西北民族大学法学院。

    推荐访问:性犯罪 自然环境 浅析 频发 影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