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以本土视角浅析刑事司法“重口供”

    时间:2021-04-29 12:07: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目前的中国司法实践中,“重口供”现象是无法避免的。有些学者设想使用沉默权和“禁止自证其罪”的规则来促使司法人员“轻口供”,忽视我国特定的司法环境、社会状态、法律文化等因素。本文以研究中国特殊情形下的问题和原因为着力点,不在于提出一些类似与借鉴国外相关制度的措施。
      关键词重口供 刑事司法 沉默权
      作者简介:周欣,四川大学法学诉讼法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侦查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133-02
      
      如何消除刑事司法中刑讯逼供等不正当方式、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利益,是刑事诉讼学界和司法界一直关注的热点,引发了诸多学者对刑事司法程序存在的缺陷进行思考。笔者认为刑讯逼供屡禁不止和“重口供”现象的依然存在,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对现象的研究应对中国本土存在的特殊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分析问题:本土化视角
      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的发生根本在于侦查人员过于依赖口供,盲目信任口供的证明价值。“就我国与此相关的立法及司法现状而言,无论是在程序性制度及证据规则的设计上,还是在执法观念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司法实践表明,这些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正是导致了我国刑事诉讼中非法取证行为久禁不止的综合性原因。”豍非法取证是各国刑事司法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规则强制其消除。然而,中国“重口供”现象的出现与诉讼法律制度的关系、与刑事司法政策的关系、与国家治理方式的关系、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仅仅将其原因简单归结为公安机关人员为了尽快破案违背法律规定进行刑讯逼供是片面的。
      二、问题研究:多方交织
      与其“恣意”得提出对策性的立法建议,不如深刻得分析问题,并进行解释和回应。明确这种现象为什么发生、是怎样发生的才能确定采用什么样的措施能改变现象发生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应从多方面来思考我国司法实践中“重口供”现象,才不会使对问题的研究流于形式。
      (一)刑事诉讼制度的缺陷
      在与美国的诉讼制度相比较的过程中可显现出我国的诉讼制度对“重口供”现象的影响。辩诉交易在美国的司法实践中其实分为两种:首先,是在刑事调查过程中,警察和嫌疑人处在相互默契的配合下完成交易,节省了其它取证行为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其次,是在检方指控时,检方会倾向于通过辩诉交易来使嫌疑人获罪。这两种辩诉交易就会解决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案件,大大减轻了警方和检方寻找“排除合理怀疑”证据的压力。“辩诉交易在解决有限的司法资源和大量的刑事案件之间的矛盾时所显示出来的重大作用体现了追求司法效益的内在价值。”豎辩诉交易和沉默权制度的相互合作促使美国刑事诉讼法的良好运转。
      虽然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规定了《适用普通程序审理“被告人认罪案件“的若干意见》,但由于这一程序的适用没有明确的标准而难于操作,并没有达到所预期的分流案件、提高诉讼效率的效果。而且,我国的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在实践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其它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经过调查核实符合案件客观情况的口供能使在侦察案件迅速突破。我国的司法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繁复的刑事案件。
      通过对两国诉讼制度上的差异进行比较,我国因为没有案件的分流机制。案件数量的繁多和较高的证明标准与短缺的司法资源造成刑事案件侦破的巨大压力,迫使警察对口供的依赖越来越强。口供作为直接证据,相对于书证、物证来说具有较强的证明优势,迫使口供成为侦查人员在调查案件过程中的优先选择。
      (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强制性
      美国刑事诉讼制度通过“米兰达规则”“禁止自证其罪”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使嫌疑人在供述犯罪行为时必须为自愿。美国从“供述自愿性规则”发展到更为明确的“米兰达规则”,有利地保障了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若警察违反这种自愿性标准,则其获得的证据会被作为非法证据被排除。
      我国在刑事诉讼中明确规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这一证据类型,而且在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负有“如实回答的义务”。“‘如实回答问题’的要求,使得被告人陈述的真实性受到了强调,其证据来源的属性受到了重视。”豏而“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已经成为中国司法实践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侦讯过程中已将嫌疑人视为真正的“犯罪人”。对口供的强调和依赖已经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深刻体现了侦查阶段所具有的‘行政治罪式’的基本构造,强调“坦白”不仅是强调对犯罪行为人的教育,还要通过口供对案件的确定性来保障案件的正确处理。
      我国对嫌疑人“如实回答供述”的态度体现了一种强制性,强调嫌疑人的义务,属于一种“义务本位主义”的诉讼模式。我国的这种强制性体现了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认定了犯罪嫌疑人应当提供口供的正当性、合理性。“口供的真实性体现的是对客观公正的审判结果的保障,任意性则是出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个人尊严和意志自由的尊重。”豐因此,我国应逐渐改变“强制性供述”的理念,只有保证供述的自愿性、真实性才能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的公正性。
      (三)“犯罪控制模式”的刑事政策
      首先,我国的刑事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刑事诉讼法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程序上的权利和制度上的设计,使其诉讼地位有所上升,但在实践中依然摆脱不了“重在打击犯罪”的犯罪控制目的。这来源于我国长期的犯罪控制理论。强大的国家政权对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安定的发展环境的要求。另外,“中国现行的‘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决定了侦查、起诉和审判在惩治犯罪方面具有‘流水作业’的特征,在这一体制下,刑事案件的事实真相为各种诉讼活动的终极目标。”豑由来已久的重实体轻程序的理念促使对实体公正的不懈追求,会造成对犯罪嫌疑人人权保护的轻视和对程序正义的践踏。法律规定对不正当讯问方式的禁止只是为了确保犯罪嫌疑人供述的真实性,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犯罪嫌疑人的尊严和自由。我国的刑事司法理念是通过限制公权力,而不会选择增加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来维持这种平衡。
      (四)社会民众的理念
      整个社会处在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惩罚”观念之中,而并非现代法治观念认为的应该使对被破坏的社会关系的修补。“人类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类,也同时反映了包括对待自身的人类整体的文明程度。”豒因此,即使是发现刑讯逼供,也只是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和对司法机关不负责任的批评,而没有上升到犯罪嫌疑人时应当享有辩护和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而拒绝自证其罪和米兰达规则都已深深植入美国警察和普通民众生活中,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其实施状况和社会效果的良好结果促使其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成熟,以至于在美国的刑事诉讼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牢不可破的地位。
      (五)侦查人员的巨大压力
      从考评机制所需要的高破案率和国家政策所要求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都促使侦查人员面临强大的压力。我国刑事侦查能力的薄弱使得许多案件的侦破都要使用从“由供到证”的方法。再者,我国警察数量的配备远远不够,使侦查人员对大多数案件的除口供外的其他证据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大量的调查鉴定等活动。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犯罪类型增多、高科技犯罪页频频出现使得司法成本逐渐增多,使得口供而在其调查案件中具有显而易见的证据优势。
      三、问题解决:渐进而艰难
      现阶段对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行为的重视主要通过《刑事诉讼法》三十四条、《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和两个新证据规定的原则性指导。然而这并非是重视哪种证据类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据力的问题,而是诉讼制度、法律文化等方面所交织而形成的结果。
      美国的沉默权和辩诉交易是一对相生的制度,相辅相成的。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愿性供述的权利,而辩诉交易则是鼓励其不沉默的机制,成为犯罪嫌疑人供述的合法方式。“在规定沉默权的同时,建立鼓励犯罪嫌疑人不沉默的法律机制。”豓这两种制度的完美结合促使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的更好实现。我国即将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有学者提出将“禁止自证其罪”规定其内,赋予犯罪嫌疑人在警察讯问时可以“保持沉默”,然而应考虑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后该怎么办,侦查人员应该在保证诉讼公正的情况下,怎样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任何一项制度的建立,必然对该制度所涉及的相关制度造成一定的冲击,使相关制度的内容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豔因此,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影响其进程的相关方面,譬如社会民众权利意识的转变、有关诉讼的相应配套制度的建立、刑事政策的转变及侦查人员的专业化的培养等方面。从“重口供”到“重证据”的转变并不是靠侦查技术的进步和证据制度的发展就可以实现的,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注释:
      ①张智辉.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②豔冀祥德.建立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第128页.
      ③豑陈瑞华.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第338页.
      ④汪建成.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⑥孙长永.沉默权鉴定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⑦汪建成.辩诉交易的理论基础.政法论坛.2002(6).

    推荐访问:口供 浅析 视角 本土 司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