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

    时间:2021-04-25 12:03: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要让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源文所要表达的信息。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出发,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版为语料,指出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思维特点等因素,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更好地传达源文的内容,实现翻译目的。
      关键词:外宣翻译;译者主体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15)01-0017-04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外宣工作变得越发重要。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既是对政府在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又是对新一年工作的部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卫生、外交、国防等各个领域,其英译文本已经成了国外读者了解中国国情和政策主张的重要途径。然而,要提供高质量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文本却实为不易,原因在于此类政论文的政治性极强,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其次,文中经常会出现大量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英文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译入语;同时,英汉两种语言在语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
      对于外宣翻译,黄友义提出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1]由此可见,要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译者绝不能机械地把中文转换为英文,而是应该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技巧,对原作进行加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一、译者主体性
      长久以来,在中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中,作者中心论和原著中心论都占据了重要地位,译者被认为既要对原作忠实又要对读者迎合奉承,其主体性完全被忽视。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源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都无法参与,只有译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译者的个人因素如知识面、语言水平、立场以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都影响着译文的水平和译文目的的实现。这种对译者主体性的忽略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如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为面向译入语的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2]Andre Lefever和Susan Bassnett等提出的操纵学派认为,翻译就是文化改写。[3]自此,译者的文化身份和作用开始得到重视。对于译者主体性,国内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许钧指出:“所谓译者主体意识,指的是译者在翻译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中的一种创造意识。”[4]而在同一时期,查明建、田雨也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5]
      当然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原作的主导地位和读者的接受效果。译者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必然受到原作的制约;在将其理解的文本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读者的要求和期待。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对原作进行改造的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改造主要体现在从文化、语言层面进行加工,如改写、删减、增添,甚至重组,以期达到翻译目的。
      二、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的体现
      彼得·纽马克[6]将文本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三类,并指出不同类型的文本宜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如表达型文本以介绍原作文化为目的,宜采用语义翻译;信息型文本强调原作的内容和主题;呼唤型文本侧重召唤译文读者按作者的意图来感受和行动。其中,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都以目的语文化和译文读者为导向,应采用交际翻译。一年一度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我国国情和政策主张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必须考虑译文读者的反应和文化,注重两种语言的差异,对原作从文化、语言层面进行加工,以实现原作的文本功能。
      (一)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1.词汇层面
      为了表示强调、避免歧义或保持句子结构的对称,《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会出现词语重复现象,而英语中用词灵活,不喜重复。因此,译者应注意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考虑译文读者的反应,从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出发,采用替代或省译等方法加以翻译。
      例1: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各项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We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improve quality,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All our work got off to a good start.
      源文中“稳中”一词出现了3次,目的是为了强调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才是发展和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前提,“有为、提质、有进”等工作只有在“稳中”才能进行。而译文中只用了“while ensuring stability”就表达了上述意思,省去了不必要的重复,这无疑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例2: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promote socialist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and achieve sound and sustaine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源文中为了保持结构对称,“建设”一词共出现了5次,这样文章显得行文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但在翻译中如果进行直译,译文势必显得拖沓冗长,完全违背了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因此,译文中只用了“advancement”就表达了源文的信息功能。

    推荐访问:主体性 在外 译者 体现 翻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