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外国文学经典解读与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关系探究

    时间:2021-04-08 20:02: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小学教育专业课堂是我国高师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主要阵地。根据教师教育改革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需要,回归经典,回归经典阅读,是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解读,可以培养学生文学感受能力和博雅气质。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阅读理论和文本解读方法,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真实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多视角、多层面体验感悟,探寻发现经典的多元意蕴及形式魅力。学生在经典阅读实践过程中,体验人类共同文化智慧,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熏陶,获得审美愉悦并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 外国文学经典    真实阅读    涵咏探究    审美愉悦    专业成长
      文学教育回归原典阅读,回归文学经典名著解读,是大学文学教育改革的趋势。文学经典解读已成为包括大学中文系在内的许多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曾说:“为什么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积淀下来的精华部分,读经典可以接触体验人类的文化智慧,所谓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就是用人类最精华的智慧成果去熏陶、感化,让人格思想得以健全发展。”[1]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及文学素养,影响到今后小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因而文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积累经典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形成对文学的感觉和审美感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在涵养学生心灵,促进健全人格成长,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建构作品的意义,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需要高师文学教师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批评鉴赏方法,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改革教学内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在经典导读教学中,教师依然讲得太多太细,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经典解读课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真实朴素地阅读。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的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或者戴着有色眼镜,或者分心走神,雾里看花,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提倡“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原汁原味、真实朴素地阅读,有助于进入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快感。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课堂上,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以主人公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消失的批判与反讽,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的最大感触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映来看,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可见,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深深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7],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常常因人而异,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阅读接受过程中,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提高阅读质量。

    推荐访问:外国文学 探究 小学教育 解读 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