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赴美上市,造福神话还是陷阱?

    时间:2021-04-07 20:03: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10年中国企业在美国掀起上市狂潮,41个IPO吸引了华尔街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眼球,不过与此同时,在美上市中国北京企业也频频卷入集体诉讼、财务丑闻等漩涡之中。
      尽管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尽管中国政府于2006年颁发了触动业内人士神经的“10号文”(又称“新红筹指引”),尽管国内证券市场A股的估值居高不下,但近几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依然掀起了新—轮赴美上市的浪潮。2010年中国企业在美国以创纪纪录的41个IPO(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吸引了华尔街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眼球,纽约市民对于纽交所(NYSE)大楼上不时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大楼前—群群中国人合影欢呼的景象已是司空见惯。
      与此同时,近几个月来,关于在美上市中国背景企业卷入集体诉讼(ClassAction Lawsmt)、财务丑闻的报导和评论也不绝于耳。例如:2010年10月底刚登陆纳斯达克的麦考林(MCOX)正遭遇美国特有的证券集体诉讼,大连绿诺(RINO)于20101年12月3日被美国证监会(sEC)以财务作假为名勒令退市。不少中国民营企业家乃至新闻媒体因此对以RTO(反向并购,又称“借壳上市”)方式赴美上市、乃至以IPO方式在纽交昕或纳斯达克上市产生疑虑或提出质疑。笔者从六大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对赴美上市做一解读。
      
      误区一:SEC对中国背景拟上市企业的审核会很严格,以后可能很难在美国上市
      
      解读:区别于国内A股的“核准制”,美国对拟上市企业的审核采取的是“登记制”,只要信息披露、财务报表符合美国标准,企业就可获得机会上市,上市的成功率是很高的。另外,以RTO方式上市的公众公司只需在收购完成之后向sEc报备相关变更事项即阿。尽管sEc近期内可能对拟上市中国企业的审核予以更多关注,但不可能触及“登记制”下形式审核的根本。
      
      误区二:萨班斯法案关于内控的要求太严苛了,由此增加的风险和成本无法接受。
      
      解读:萨班斯法案的出台,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一个产物,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争议不断,SEc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了各类型企业台规期限的要求。2010年9月15日,遵照美国“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第989G(a)条款的规定,sEc永久性豁免小规模企业(市值小于7500万美元的上市公司)遵循萨班斯法案404(b)条款(关于接受独立审计师内控审计)的要求;同时sEc正在研究是否减轻或免除加速申报人(市值介于7500万美元至2.5亿美元之间的上市公司)在遵循萨班斯法案404(b)条款方面的负担。对于大部分意欲赴美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萨班斯法案和404条款并非想象中那么可怕。
      
      误区三:美国资本市场歧视赴美上市中国企业,导致这么多集体诉讼
      
      解读: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在美国由来已久(法律依据主要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美国律师多、官司多也是不争的事实,事实上很多集体诉讼的挑头人都是专吃这碗饭的律师。据美国专业机构的统计数字,1996年到2008年期间,针对美国上市公司的集体诉讼年均数量为197起(其中2001年高达400多起),2009年的数字为220起,2010年近240起。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在众多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包括中国人寿、网易、新浪、江西赛维、tiT斯达康、前程无忧、巨人、麦考林等在内的三十多家企业曾遭遇过集体诉讼(其中2010年为9起),但与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超过600家,含RTo上市)以及美国每年发生的集体诉讼总数相比较,比例并不算高,部分媒体关于赴美上市中国企业遭遇的集体诉讼的报道似有误导之嫌。
      
      误区四:赴美借壳上市骗局多,而且融资和转板很难
      
      解读:尽管中国企业以RTO方式在美国资本市场趟出了一条路(2008年以来,每年有超过100家中国企业在美国借壳上市),在中国本土,却有不少人给借壳上市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有的甚至完全有悖于事实。中国民营企业家需要了解的是:微软、恩科、英特尔、德州仪器、巴菲特的Berkshire Hathaway乃至NYsE本身都是通过RTO上市的。2005年前后,美国RTO的数量直线上升(2000年仅有46例,到2009年达到300例左右),美国一线投行在金融危机期间也纷纷加入了服务RT0企业的行列。关于在美RTO企业是否面临转板和融资难的问题,我们用事实来说话,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为例,仅2009年一年就至少有:(a)金泰旅游及教广传媒(cNYD)从OTCBB转板到纳斯达克(2008年在OTCBB挂牌前融资140077美元);(b)日祥食品(CMFO)从OTCBB转板到AMEX(2008年在OTCBB挂牌前融资2000万美元);(c)福建分众传媒(cCME)以SPAC(“特殊目的并购公司”,或“现金壳公司”)方式在AMEX融资逾8000万美元;(d)喜得龙[EDS)以SPAC方式在纳斯达克融资逾6800万美元。据笔者观察,近几年来赴美借壳上市企业中未融资的应在少数;而从OTCBB“毕业”转到NASDAQ、NYSE及AMEX的中国民营企业呈逐年增多之势。
      
      误区五:美国、香港等主流资本市场监管太严,不如到非主流证券市场去上市
      
      解读:近几年来笔者所在的福建省不乏这样的民营企业家:眼看国内上市排着长队且硬性、软眭门槛多,香港联交所对大陆赴港上市企业的审核越来越严格,赴新加坡上市企业的估值越来越低,赴美上市又可能面临萨班斯法案和证券集体诉讼,干脆另辟蹊径搭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韩国等非主流资本市场去上市。
      到非主流市场上市福建企业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及成交量并不尽如人意,再融资能力也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大环境下,如拟上市中国民营企业选择境外上市,可优先考虑香港或美国资本市场,其他国家/地区资本市场要么流动性差强人意。要么定价过低,要么二次融资难;香港资本市场虽然监管相对严格,联交所的发行审核也开始排队,但香港资本市场对于大陆企业发行的H股和红筹股的估值相对其它境外资本市场来说还是偏高的;美国资本市场在包容性、流动性及再融资上的便利性等方面是其它资本市场无法企及的,其理应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家境外上市的重要目的地,尤其是对于那些急需资金及融资平台、目前规模不太大但是潜力巨大、已有业务或计划在欧美市场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而言,到美国上市很可能是最佳方案。
      
      误区六:美国资本市场的估值远低于大陆和香港,而且上市费用太高,因此不应赴美上市
      
      解读:目前国内乃至香港上市企业的估值看起来似乎高于在美国上市的,但事实并非尽然。来自厦门的东南融通(LFT)近四个季度的EPS(每股盈利)为-0.43美元,但其股价仍在高位运行,市值达20亿美元左右;2010年堰月上市的优酷(YOKU)近四个季度的EPS为-0.43美元,市值更高达36亿美元左右;2010年9月上市的多村基(ccsc)自发行以来,动态市盈率(ttm)就未低过60倍。仅就估值而言,TMT及消费类等部分产业选择赴美上市是完全符合商业逻辑的(何况大陆中小板和创业板股票高估值的可持续性广受怀疑)。
      关于在美上市费用问题,诚然赴美IPO的费用相对是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券商收取的佣金比率较高),但凡事无绝对,还是引用部分福建企业数据来说明问题:2010年11月泉州希尼亚服装()(NY)在NYSE上市,融资8800万美元,上市费用(含佣金,下同)836万美元(费用占融资额比率9.5%);2010年5月同样来自泉州地区的优兰发纸业(2268,HK)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融资额与希尼亚相近为6.45亿港币,上市费用6280万港币(费用占比9.7%),并不比美国便宜;2010年6月福州三元达(002417)登击深圳中小板,融资额6亿元人民币,上市费用也高达5377万人民币(费用占比9.0%),主要原因是支付给券商较多超募佣金(该等现象在国内创业板上市股票中非常普遍)。此外,赴美KTO的上市费用相对而言是很低的,除融资佣金外(如有),通常只需60万美元~90万美元。

    推荐访问:造福 赴美 陷阱 神话 上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