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科技新闻如何贴近受众

    时间:2021-04-07 20:00:3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信息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和渠道非常多样化。在各类信息中,科技新闻依然是较为“小众”的新闻种类。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依然有待提高,科普力度仍需加大,而承担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的科技新闻存在同质化严重,内容过于专业的情况。如何拉近科技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让科技新闻变得“悦读”?本文以《江淮晨报》为例,浅析科技新闻传播的技巧。
      【关键词】科技新闻 ;传播技巧;科学素养

    一、科技新闻的概念和传播现状


      科技新闻,顾名思义,指的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报道内容包括科技政策方针、科研成果、科技成就、科技工作者。
      在传统观念里,新闻类别通常会划分为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民生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等;科技新闻相对“小众”,内容多以科技企业为报道对象,例如新产品发布、新技术推广等等,而真正关注科研的新闻不多。
      不过,随着信息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也可以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获取信息。
      科技新闻也因其独特性、新鲜性、重大性等特点,愈发获得关注度。我们仅仅把时间回溯1年,就可以在记忆中搜索到不少举世关注的科技新闻,如Alpha Go对弈人类棋手、埃隆·马斯克旗下SpaceX的“重型猎鹰”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量子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无人驾驶技术走上街头……
      当下,科技传播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科技新闻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占比较低;国际新闻报道数量过多,关注科研本身的新闻太少,报道内容呈现“同质化”,文本不够生动,缺少亮点。
      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科技工作者不愿意主动宣传,而且不善于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生动解读;隔行如隔山,传统媒体跑科技线的记者往往身兼其他工作,再加上新闻媒介对出稿速度的要求,记者往往无法对科研成果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难以写出一篇理解透彻、语言生动的科技新闻。

    二、科学技术的新闻价值


      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无人驾驶、Alpha Go、量子卫星,都是已经成型的产品。它们拥有了趣味性、实用性的属性,才成为科技新闻的主角。
      实际上,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需要有严密的逻辑、精确的数据。从实验室中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学术论文,再到应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线索频出,但同样也是报道的难点所在。
      我们有很多次将科学技术转化成为科技新闻的机会,比如无人驾驶、Alpha Go中都用到的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虽然它注定没有已成型产品那样引人关注,但同样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然而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6.2%。[1]提高公民素养的道路漫长而又艰辛,而科技新闻是普及传播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科研发现中有大量值得报道的新闻
      在科技界,有科学家、科研领军人物,如从哈佛大学医学院回国,来到合肥科学岛安心扎根科研、以创新报效祖国的“哈佛八剑客”;入选《自然》十大科学人物、“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
      科学家往往富有人格魅力,一项科技成果出炉的背后,必然也有许多外人所不知道的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其实是具有可读性的。
      还有屡屡创新,刊载于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的科研成果,乍看和公众生活联系并不密切,但倘若记者能有心发掘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实用性、趣味性,报道就会变得生动。
      (二)受众对于科技信息关注度高
      对于科技新闻,公众并非不感兴趣。
      2015年9月,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民对科学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医学新进展感兴趣的比例分别为77.6%、74.7%和69.8%。高达83.3%的公民对环境污染与治理感兴趣。[2]
      2018年6月,中国科协科普部、百度品牌数据中心和中国科普所共同发布了《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2018年一季度)》。报告显示,2018年一季度,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20.96亿,同比增长20.18%,前沿技术、健康与医疗、航空航天成搜索热区。[3]
      电视栏目《走近科学》《是真的吗?》及科普杂志一直拥有稳定的受众群体。全媒体时代下,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也成为公众汲取科技新闻的来源。
      比如,在微信公众号中,主打医疗卫生科普的“丁香医生”、“疫苗与科学”、“医学界”,以及主打科技类信息的“科学大院”、“果壳网”、“中科院之声” ,主打气象科普的“中国气象爱好者”,综合性科普公号“知乎日报”、“知识分子”等,阅读量都处于较高水平。
      可以看到,并不是科技新闻没有市场,只要内容有趣、贴近生活,同样引人关注。
      (三)有助于提高公民科学素养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是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之一。科技新闻,是公众获取科学技术进展、了解科技工作者的主要渠道。
      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安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达到5.94%。[4]科技新闻的传播,有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

    三、科技新闻的写作技巧


      我們对科技新闻的探索,一方面是要将已经变成产品的科学技术报道给公众,同时避免新闻同质化;另一方面,则是将这些尚未变成产品的科学技术,介绍给公众。如何将科技新闻写得生动“悦读”,则是新闻媒体应当探索的。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曾对科技记者说过: “作为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科技新闻,必须把深奥的科技理论、专用术语,用广大读者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进行翻译、解释。善于解释,化深奥为平易,于平易之处见神奇,是写好科技新闻的关键点。”

    推荐访问:受众 贴近 科技新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