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中国失业人员存在的原因及现状研究

    时间:2021-01-21 08:02: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失业是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中国的失业群体巨大,其存在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体的,如经济体制的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者自身的诸多因素。他们的现状也令人担忧,整体年轻化,文化程度低的占很大比例,生活质量低下,就业环境趋紧,这些都影响着他们的再就业。
      关键词:中国;失业;原因;现状
      中图分类号:F241.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22-02
      
      一、失业人员存在的原因
      
      1.经济体制转型加速了隐蔽性失业的公开化。计划经济时代,“全面就业”政策的实施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大量冗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使用实行统一招收、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和统一管理的制度,大部分的劳动力是通过行政干预和统配的方式实现就业。这种计划型的就业政策是以牺牲生产效率为代价来换取高的就业率,形成了“一个人的活三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的现象。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使这种国有企事业的隐蔽性失业显性化。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冗员成了下岗失业人员。国有单位职工大约有1.3亿,按市场机制标准衡量,大约有30%的“在职失业者”,即绝对人数在3 000万以上。这些人员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有工作,但实际上他们对生产没有作出贡献。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这种隐性失业必然逐渐显现出来。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生了农村失业人员。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城市工业经济和传统农业经济并存,传统农业经济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在城乡不平衡增长的基础上,以农村和农业的巨大牺牲为代价,推动了城市工业经济的突飞猛进,这种城乡差距带动了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的经济差距。
      农村失业人员的就业工程将是长期的。因为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内,中国社会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将会是漫长的。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中出现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但目前社会上适合这部分劳动力的工作却非常有限,因此形成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游荡于社会之中,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部分。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这部分失业人员享受的不公平社会待遇增加了他们的不满情绪。
      3.产业结构的调整壮大了失业人员的队伍。随着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和传统产业地位的下降,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力的需求会急剧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或短缺;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低,其产品无论在质量、性能、规格和品种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致使产品的市场需求呈递减趋势,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步下降,从而出现失业现象。再者,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市场需求的国际化、全球化趋势,人们对国际市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的需求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对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市场需要对产品结构进行更新。这样,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日趋减少。
      4.劳动者自身因素延缓了就业的步伐。除了社会的原因,劳动者自身的许多因素也延缓了他们就业的步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对职工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狭窄的知识和单一的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需要。有些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相对而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术单一、老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具备新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新时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工作岗位。因此,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时常常失败,造成心理脆弱,甚至自暴自弃,听天由命。而有些失业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失业后对提高自身素质对就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主动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就业意识、择业观念陈旧,认为要在国营企业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而在民营经济、个体经济中从业只是临时工。过去社会上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国有,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这种落后的就业观念使失业人员拒绝灵活就业。
      
      二、失业人员的现状
      
      1.失业人员的年龄构成。在年龄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镇失业人口的年龄构成数据显示:2006年的失业人口中,16~19岁占8.3%,20~24岁占18.5%,25~29岁占12.6%,30~34岁占12.5%,35~39岁占13.8%,40~44岁的占13.8%,45~49岁占9.5%,其中20~39岁占57.4%,占了总数的大半,39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占总数的23.3%,而且年龄越大占的比例就越小。而2006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在所有求职人员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从2003年的16.5%上升至20.3%,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求职者同样以青壮年为主体,16~34岁的求职者约占总求职人数的69.9%。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到了36.1%,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3.8%。表明失业群体青年所占比例较大。
      2.失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来看,大专以上学历者占了总求职者的26.5%。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总量的73.6%,表明在失业人员中,文化程度较低者所占比重较大。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城镇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的数据,我们发现,有将近一半失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为初中,占45.3%;接下来是高中,占33.7%;再接着是大专,占9.5%。此外,小学为7.7%,未上过学的和研究生的比例之和为0.9%。
      3.失业人员的原职业类型。从职业种类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6年的失业人员中,原“商业、服务业人员”占34.2%;原“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32.4%;接下来是专业技术人员占9.7%;再后依次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占6.4%,“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6.2%,“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4%和“其他”占9.8%。
      4.失业人员的生存现状。从生活状况来看,失业会给大部分失业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压力,因而其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04年中国城市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8%,高于同期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过去二十多年,城市贫困并没有因为经济高速增长而有所减轻,相反还表现出日益加重的迹象。再加上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基本没有社会保障准备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推行的,这就使失业与贫困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心理状况来看,对绝大部分的失业人员而言,由于失业前后的差异,容易造就其极大的心理落差。同时由于失业带来的经济困窘使其普遍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精神的极大失落,感觉自己仿佛成了社会的弃儿,沮丧、苦闷、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随之产生。失业人员家庭因不堪忍受艰难的生活而夫妻反目、婆媳不和,以至家庭破裂,精神崩溃的也大有所在。
      从子女教育来看,失业带来的家庭经济压力,往往难以负担起失业人员自身的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子女的教育费用,从而使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陷入“恶性循环的贫困”,即由于失业,失业人员及其子女无法正常地接受教育,而导致其进入社会,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资本,从而失业人员及其子女极有可能成为后继的失业人员。从而最终形成一种贫穷代代传递的“马太效应”现象。

    推荐访问:中国 失业人员 现状 原因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