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选秀节目不能只是“秀”]选秀节目变成比惨秀

    时间:2020-08-12 07:24: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第一季《中国达人秀》的传播优势与传播隐患,审视其由赛事前期的“求真”沦为赛事后期的“看秀”的全过程,从而为第二季复赛的录制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及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国达人秀》 传播优势 传播隐患
      
      近年来,形形色色的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经不起高强度视觉轰炸的受众很快便产生了审美疲劳。人们逐渐从最初的集体狂欢中冷静下来,中国真人秀节目集体遭受“七年之痒”。然而,《中国达人秀》(以下简称《达人秀》)的出现,竟奇迹般地再次吸引全国观众挑剔的目光,重新点燃广大受众的收视热情。《达人秀》是东方卫视于2010年7月25日推出的一个大型真人秀节目,其口号为“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梦想,相信梦想,相信奇迹!”。节目全程共分为海选、初赛、半决赛和总决赛四大部分,赛事由高晓松、伊能静与周立波三人担任评委,程雷担当节目主持。2010年10月10日的首季 《达人秀》总决赛取得了上海地区34.88,全国5.70的超高收视率①,同时段排名稳居全国第一。但随着赛事的不断推进,它与“真”和“人”渐行渐远。本文以首季《达人秀》为样本,尝试对该现象进行简要的解读,希望能为第二季复赛提供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一、东西方电视文化的转基因移植
      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提出:“中国选秀节目在经过‘原装克隆’和‘本土化克隆’之后,需要注入真正本土的内涵”。《达人秀》是 “中外混血”的克隆体,其基因移植于英国的《英国达人》。《英国达人》于2007年6月在英国独立电视台开播,该节目不限才艺和年龄,旨在发掘英国的业余表演人才。2009年4月,苏珊大妈凭借歌曲《我曾有梦》轰动全世界。从此,全球多家媒体争相效仿《英国达人》的选秀模式。“为平民提供舞台,做草根电视狂欢”。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早在《英国达人》开播后的第二年,就率先在中国克隆出一档类似的大型奇艺真人秀节目――《你最有才》。凭借其平民化的娱乐视角,真实性的故事情节, 意外地收获了良好的民间口碑,屡屡创下河南市场的收视奇迹。后来出现在《达人秀》舞台上的“表情帝杨迪”、“舞神刘东立”、“断臂钢琴师刘伟”,“美猴王吕泽先”等,都曾是《你最有才》的参赛选手。但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属非上星频道,其节目内容无法完整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导致《你最有才》的影响范围十分有限。时隔一年,东方卫视正式购买到《英国达人》的版权。从节目理念到节目定位,从主持风格到舞台设计,再从剪辑技巧到镜头表现形式,《达人秀》的整个节目流程几乎完全拷贝于《英国达人》。但如果仅停留于简单生硬的复制,忽视东西方电视文化的差异,显然不能促使《达人秀》克隆成功。因此,结合中国社会现实背景,依据坊间对草根精神的极力推崇,《达人秀》大胆进行转基因移植,果断注入“小人物,大梦想”的思想内涵,加上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让《达人秀》拥有了逆势而上的澎湃动力。
      二、《中国达人秀》初赛时期的传播优势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曾经对“真人秀”的三个关键词做过这样的解读:“真”是特色,体现了这类节目形态必须是非虚构、纪实的;“人”是核心,意味着节目必须有人格与人性的凸现;“秀”是手段,节目必须设置虚构的规则来完成②。《达人秀》的初赛阶段将传播重点放在“真”和“人”上,突出真实的故事,彰显光辉的人性,充满浓郁的人文色彩,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首先,不设门槛,以尊重草根精神取胜。每个生命都渴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达人秀》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宝贵的发声渠道,让更多人真切体验到精彩而有尊严的生活。不限才艺,让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民众有机会挖掘到自身的价值,让更多平凡人的梦想在这个属于草根的舞台上华美绽放。不限年龄,使《达人秀》的参赛群体及收视群体的年龄跨度空前。据调查显示,首季《达人秀》的参赛人群中,上有94岁的老奶奶,下有4岁的儿童。观众群中,34岁及以下的年轻受众所占比例为34.9 %,35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所占比例高达65.1%③。
      其次,不矫情,不做作,以真实的背景故事取胜。《达人秀》在注重娱乐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其叙事性,不仅展现参赛选手在舞台上的表现,同样还记录了他们真实多样的幕后生活。生活化的故事往往真实,真实的故事往往动人。周彦峰夫妇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靠卖鸭脖子为生,常常担心城管来抓,收入仅能糊口。姜仁瑞熬夜发明孔雀开屏装置,只为博得病榻上妻子的一次微笑。当二者出场时,评委和观众均露出不屑的表情,纷纷以围观的姿态嘲讽他们拙劣而滑稽的舞步,但当他们娓娓道出其参赛的缘由时,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评委起立致意,现场掌声雷动,观众泪流不止……
      第三,不抛弃,不放弃,凭极度反差的惊人才艺取胜。“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断臂钢琴师刘伟身残志坚,顽强地用双脚弹奏出人世间绝美的华丽乐章。两个人,三只手,三条腿。马丽、翟孝伟,两个坚韧不屈的灵魂,用残缺的身体留给我们一段震撼的舞蹈,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涤。他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美好精神的感召力,并自觉改变颓废的生活状态。
      最后,多机位,快节奏,靠流畅的剪辑技法取胜。初赛时期的《达人秀》采用了多机位拍摄,后期剪辑,海量录制,精选播出的制作手段。快速剪切的蒙太奇组接形式,产生超强的节奏感,恰好符合现代受众压力大、节奏快的生活特征,让观众在收视过程中充满新鲜感和期待感。多机位拍摄,海量录制的手法使选手个性更鲜明,节目看点更多,从而减少了目标受众群的流失。
      三、《中国达人秀》复赛时期的传播隐患
      通过对《英国达人》与《中国达人秀》名字的比较,我们在字面上发现:东方卫视特意在“中国达人”的后面加了一个“秀”字。“秀”是英文“show”的译音,“show”在英文中是指展示、展览、炫耀、假装的意思。虽然“秀”本身含有才能突出,优秀之意,但真人秀节目一旦把握不好“秀”的度,“优秀”就会沦为“做秀”。 “做秀”即为了特定目的,故意制造出某种假的、美好的行为给别人看。真人秀,“真”是基础,“人”是核心,而“秀”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而已。遗憾的是,从半决赛开始,《达人秀》的重点不断由“真”和“人”向“秀”侧重, 扮演代替真实,设置代替意愿,舞台化痕迹越来越重,“秀”的成分也明显增多,《达人秀》在不断挑战观众容忍度的过程中,沦为一场“秀”。
      1、“达人秀”,重点应为“达人”而非“秀”。“达人”的意思是指经过长年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得到某个领域真谛的人。《英国达人》靠“达人”说话,凭实力取胜,将感动建立在绝对的能力之上,于是出了保罗、苏珊大妈这样既有实力又打动人心的优秀选手。而《达人秀》选手在初赛时期对情感部分的流露亦无可厚非,但比赛后期依旧陶醉于仅有的那点背景故事,明显有本末倒置之嫌。在决赛的舞台上,江郎才尽的“故事型选手”为维持表演,只能靠苍白无力的“秀”来重复感动。煽情由此泛滥,煽情多了就是矫情,矫情多了就是做作。实力才是硬道理,感人的故事固然让人刻骨铭心,但背后的故事毕竟是有限的,精彩绝伦的才艺才是参赛者立足舞台的根本。
      2、“YES”的评判标准混乱,晋级缺乏说服力。由于对选手背景故事的过度推崇,致使评判标准一直模糊不清,在理智与情感的较量中,最终出现一边倒的非公正景象。《英国达人》坚持理性客观的评判标准,只为那些有天分、不懈努力和坚持奋斗的强者喝彩。而《达人秀》更容易同情弱者,往往因选手悲惨的命运而动恻隐之心,导致其评判标准极为感性。如果失去理智的大众在媒介渲染的情感包围中集体失控,忽视由此而造成的对其他拥有才华的选手的不公,必然会伤害到真正有实力的个体。“天籁达人”钟辰乐,一个7岁男孩用一曲干净、清脆、婉转的《Memory》震惊全场,但没有任何“同情分”的他未能获得复赛资格;RAP歌手寿君超与街舞组合“音皇舞帝”在最后八强选手PK赛中,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令人欣喜的才华,但他们都是健全的,命运也不够悲惨,最终只能止步五强。
      3、选秀常客过多,节目新鲜度降低。在成功进入复赛的24位选手中,至少有1/5的人参加过其他影响力较大的比赛。选秀专业户到处跑场,穿行在多家媒体表演雷同的才艺,且乐此不疲,导致观众在看《达人秀》首播时有一种看重播的错觉。譬如刘伟,他在参赛之前其实已经频繁活动于多家媒体的多档栏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唱响奥运》,中央电视台的《讲述》,湖南卫视的《快乐男声》和河南电视台的《你最有才》。类似的“熟脸”选手还有“表情帝”杨迪,魔术师刘世杰,反串演员孙科等。当这些选秀常客们在《达人秀》的舞台上多次呈现“炒冷饭”式的表演时,节目的新鲜度和趣味性大大降低,熟悉他们的观众自然会产生一种疲劳感和厌倦感,这在无形中影响了节目的整体质量。
      4、赛事透明度不够,设置痕迹明显。周立波曾高调宣扬说“《达人秀》是史上最干净的选秀”。然而,这场“最干净”的选秀却是半透明的,没有维护观众对评判结果及评判规则的知晓权。所谓的“现场直播”总决赛,实则隐瞒观众强行穿插录播内容。总决赛现场没有公证员,没有明示短信投票票数,媒体及幕后推手为达到某种预想的轰动效果,不惜用成人化的思维对一个孩子进行既定限制,设计出张冯喜与周立波那段“天才与天真”的对话,制造出“我不想进娱乐圈,进娱乐圈太累”的言论,当一个睿智的木偶站在台上秀着被加工设置过的言论时,我们是该欢喜还是忧?
      就评委来讲,过硬的学术素质及理性严谨的评判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尽管《达人秀》的评委少了些许恶毒评论,但周立波并没有从以往的身份中跳出来,一如既往地进行调侃和戏谑,缺乏把关者该有的严肃与客观;伊能静多次夸张的震惊表情和频频落泪的感伤镜头,也未免太假太煽情。此外,节目播出期间插播的冗长广告,也曾让观众受尽煎熬。
      诚然,作为“中外混血”的产物,《达人秀》还处于探索发展的成长阶段,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也在所难免。总的来说,节目里的达人多了,雷人少了;尊重多了,嘲讽少了;感动多了,功利少了。在这个全民“愚乐”的年代,首季《达人秀》所做的这些努力已足以令人欣慰。2011年5月1日起,第二季《达人秀》初赛实况已陆续在东方卫视播出,反响依旧强烈。第二季复赛录制在即,我们期待《达人秀》在坚守自己优势的同时,认真吸取首季复赛的经验教训,把握好“秀”的尺度,控制好“秀”的力度,在延续人文关怀的主旨下不断创新,努力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争取选出更多更优秀的达人,给普通民众带来更好的精神慰籍。
      
      参考文献
      ①郭爽,《〈中国达人秀〉落幕观众戏称“找乐”难》[N].新民晚报社区版,2010-10-12
      ②张�,《中国“真人秀”病中行走》,cjr.省略/05cjr/system/2006/
      07/27/007768856.shtml,2006-07-27
      ③普莉,《从收视数据看〈中国达人秀〉影响力》[J].《当代电视》,2010(12)
      (作者:均为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推荐访问:选秀 节目 选秀节目不能只是“秀” 选秀节目里 选秀节目太媚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