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平视镜头 [镜头的“平视”与采访]

    时间:2020-08-06 07:54:2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关键词】采访 平视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须知,记者所接触的采访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上至政府高官、经营企业的负责人,下到平民百姓,困难群体,甚至有时还要面对犯罪嫌疑人和监狱里的犯人。一方面,采访对象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语言表达能力容易使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产生认知上的隔膜,从而影响自己对新闻事件本身感知和判断。另一方面,不同的采访对象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也不自觉地流露出与其身份有关的某种特征。如有些领导和负责人习惯了用宏观方面的回答来解释具体问题;犯罪嫌疑人即使最终被判无罪,但是面对记者的镜头和提问时仍然会下意识的躲闪和回避。这些特征如果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被放大出来,就会成为节目明显的缺陷,要么显得节目本身没有深度,要么显得居高临下不够尊重人。使观众产生偏差甚至错误的判断。
      在采访对象的身份客观存在情况下,如何克服这些影响,使我们的报道真实客观,富有人文精神?作为受众和受访者中间的桥梁――记者的视角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平视”是一个记者应该坚持的采访视角。这种“平视”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等和尊重,记者根据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背景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视角,最终使传播的目标人群――观众,感觉到“平视”,感觉到他们与采访对象站在了同一高度上,这样才不会产生距离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平视”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平视”是记者在工作中长时间积累的功力
      
      应该说在这个信息激荡涌动的年代里牵动记者心弦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采访过程中记者首先应该处理好自身情感,使自己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才能够冷静的面对新闻事件,这是采访中“平视”视角产生的基础。
      如果在采访中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往往使采访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沉迷于现场气氛,忘记了自己是新闻事件和受众之间的中介,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某些记者在现场时,往往受现场情绪感染,被现场氛围牵着鼻子走,或激动万分,或惊诧惶恐,或兴高采烈,或悲愤不已。自己不能从新闻事件的影响中超脱出来,成为客观的媒体代言人。另一个极端是:置身事外,情感冷漠。不管现场氛围如何,无论是什么题材和事件的新闻,记者总是千篇一律的“保持”同一风格、同一表情(无表情)。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访谈双方的情感隔阂,使采访在浅层面上止步。这两种情况都是职业素养未成熟的表现。
      当然,我们应该对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情感投入持肯定态度。作为记者一定要有强烈的是非观。穆青同志说过:“人民的记者一定要有(和)人民群众一样的情感,你(人民)想的也就是我(记者)想的……”我们讲求记者的客观公正,讲求记者的情感控制,但决不接受情感狭隘、冷漠自私,内心毫无新闻热情,这是比记者如何控制情感更重要的问题。
      那么,在采访中我们的记者应如何把握自己的情感呢?我们知道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一个是个性的我,一个是职业的我。“个性的我”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具备常人的喜怒哀乐,随情而动;“职业的我”则要求记者的情感生发始终围绕采访主题,切不可恣意蔓延而影响采访进程和新闻判断。这里强调的是,我们反对角色扮演,但一定要有角色控制。中央电视台王志的采访一直以沉着稳健、不露声色著称。但也有例外,他在广州采访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医务人员时,观众看到了王志多次擦眼泪抹鼻子的镜头,但每次情到深处,他都能适时转换话题,把采访引向深入。应该说,这里的情感控制是比较到位的。
      但是,这种情感控制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的,作为记者,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让人心绪波动的事情,但同时职业工作又要求我们要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客观、冷静地处理新闻事件,这除了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客观的分析能力之外,还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对完成后的采访在情绪稳定下来之后,重新进行梳理。一方面可以找出采访中遗漏的问题,加以弥补;另一方面也可以冷静的回顾当时自己的情绪波动历程,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二、要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上想问题
      
      当一个人从低处去仰视另一个人,被仰视者一定会显得很高大。即便是个子再矮的人,从他脚下往上看,也会变得高大起来。出现这种情景,是因为视角不同的缘故。但它并没改变事实,更没歪曲事实,问题出在他自己的角度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当用平视的角度去观察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才是最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在采访中由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往往有些很关键问题是他平时不会和周围的人透露的,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最具有鲜明特征和个性特点。记者在采访中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设计问题,用与被采访者平视的角度看待新闻事件。这样的采访才会有深度。
      1、采访领导,平视可以更接近事实真相。有人说记者是“见官大三级”,这话有些夸张,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记者的希望。不管是对高层领导政要,还是其他名人,都应把他们摆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待,在采访高层领导人时不要奉承,更不要以部下的卑微姿态仰视提问。因为以记者身份出现的采访者是大众的代表,公众是想通过记者的提问知道想了解的信息。领导往往是一个部门或单位的“当家人”,他有自己的威严和权利,同时,也有自己的弱点和难处。设身处地的站在他的角度想问题,才能看到新闻事件中决策者做决定时的清晰的思维脉络,才可以找到观众想了解的“新闻要点”。
      采访领导往往遇到的困难也很多。作为管理者,他们要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很宏观,有时候会故意避重就轻,绕开一些敏感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观众们最感兴趣,是平时一般百姓没有机会了解到的信息。面对这种情况采访者应该把握好一个恰到好处的度,千万不能把提问变成了质询。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具体、细致。用事实连接思路,用细节反映深度。这样,领导人物回答起来能够就事论事,这样既不会让人觉得记者的问题深度不够,又能够充分反映出决策者做决定时的深思熟虑。平等的提问方式将决策者从他本身的工作岗位上“挖”了出来,还原到一个普通人。这样的节目才具有人性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本来的面目。
      2、采访普通百姓,平视可以使节目更具亲和力。对平民百姓的采访,记者需要把握的是消除普通人的紧张心理和在镜头前、话筒前的不自觉的掩饰和作秀心理,尽量使普通人回复自然和平静,以一种真实的面貌对待采访。在普通人眼里,记者是一个很神秘的职业,当他们接触到记者的时候往往会有一种距离感,不自觉的掩饰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所以,对普通人的采访,记者有时候不能开门见山说采访,而需要借助于聊天、喝茶甚至抽烟等方式迂回一下,消除了和采访对象的距离感,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在采访对象坦诚以待的情况下才能开始真正的采访。
      有一些记者在采访中把受众当成宣传、说教的对象;有时候,这种优越感还会变成一种盛气凌人的威压。甚至在一些爱心报道、助贫报道中,也经常是以施予者的高高在上和受助者的卑微感激为视角的,甚至为了煽情,故意把人家的贫穷、眼泪和隐私剥光给众人看。这种“爱心”其实是以侵夺别人的人格尊严为代价的,采访者的这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也让一些受助者感到颇不舒服。套用现在流行的话居高临下的采访就是“采访暴力”。
      “平视”让采访对象更有安全感;“平视”让记者更具有人文关怀;“平视”让电视节目更有亲和力。■
      (作者单位:蚌埠电视台)

    推荐访问:平视 镜头 采访 镜头的“平视”与采访 极地恋人平视镜头 左右镜头的意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