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雪凝灾害背后的人口忧患_雪凝灾害

    时间:2020-07-06 14:58: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一场半个世纪难逢的雪凝灾害,历时近一个月,席卷大半个中国,给刚刚跨入2008关键之年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动力电缆大量被损,交通干线严重阻断,煤炭、电力、通信告急,车辆、旅客、物资滞留,城镇、村庄成了失去生命补给通道的一座座荒岛,灾害造成的损失以“亿”计算。截至2月12日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111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灾情波及21个省(区、市、兵团),农作物受灾面积1.77亿亩(其中绝收2530万亩),森林受损面积近2.6亿亩,倒塌房屋35.4万间。而这场灾害尤其给包括贵州在内的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广西、四川等7个省(区)带来了严重的挫创。贵州全省所有县市区不同程度受灾,截至2月20日,累计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8.9亿元,雪凝灾害损失是正常年景全年因灾损失的5倍左右。全省受灾人口2716万人(次),因灾死亡27人,伤病8.16万人,饮水困难82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49万公顷,其中绝收46.64万公顷;因灾倒损房屋15.89万间,死亡大牲畜6.45万头(匹)。
      而正如1998年的抗洪、2003年的抗击“非典”一样,我们依靠上下一心、党政军民齐出动的强大凝聚动力,依靠奉献社会、不畏艰险、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强大民族意志,终于战胜危机,赢取了应急抢险抗灾的胜利。今天,面对由应急抢险抗灾转入全面恢复重建后的新任务,强大的民族意志仍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精神动力,而痛定思痛的理性思考更是我们科学决策的不可或缺。雪灾冻害所暴露出的问题提出太多警示,其中人口忧患再度警钟长鸣。我们不妨回顾一些雪灾过程中的报道片段:
      ――在安徽,雪灾使逾百万人口受灾;在湖南,大雪封路使约12万辆汽车滞留当地,近50万旅客在路上被困3天;在武汉,发往全国各地的8800余班次长途客运班车停运,约30万人被迫改变出行计划;在贵州,数千辆汽车滞留路上,近万人忍受着饥饿和寒冷;在南方白雪皑皑的高速公路上,汽车排起了长龙,大量司乘人员长时间滞留,如京珠高速湖南段,滞留车辆2.7万台,滞留旅客和司乘人员达8万人。截至2月12日,此次雪灾中累计被救助的铁路公路滞留人员192.7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的151.2万人。
      ――这场大雪对中国来说罕见,但对世界来说,更罕见的是中国春运如此惊人的人口大流动。珠江三角洲有1.4亿人要回家,所依靠的主要交通运输途径――铁路客运最多只能提供2000万张火车票,满负荷运行也只能满足1/7的返乡人流的需要……这次大雪更加重和凸现了问题的严重性。火车站的人山人海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望而生畏。广州火车站最高时滞客量达50万人,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之最。其它如湖北武汉的武昌火车站、贵州的遵义火车站都是人山人海,售票窗口前更是排起长龙。
      ――纵观各个车站的情景,部分地方的局势可以用高危来形容,广州等站还出现数度几乎失控;面对突然而至的天灾,大量被困人群如此束手无策,只能被动地等待救援。
      这些沉重的报道无不体现出这次雪凝灾害背后深层的人口忧患。人口多、人口密集、人口流动量大、人员自组织和应急能力弱,无不是这次雪凝灾害被放大和加重的重要动因。所谓自然灾害必须是自然现象作用于人类社会而造成的灾难,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现象异常的地域内,人口越多、人的自组织能力越弱,灾害的程度就会越大。我们不难设想,如果此次异常的雪凝气候不是徘徊在拥挤的中国大地,不是发生在中国每年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的春运期间,不是降临在众多无序躁动或只能被动地等待救援而缺乏自救、互助能力的人群,就不可能形成如此疯狂的灾难肆虐。
      瑞典是一个多雪的国家,但瑞典的交通几乎没有因为下雪而出过问题,这除了因为他们有较成熟的技术和制度作保障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瑞典人口极少,全国仅900万。
      而人口密度更胜中国的日本,自然灾害的频繁也不在中国之下,一年四季几乎天天有灾,台风、海啸、地震等时有发生,但其民众高度的纪律性和自控力,尤其是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高素质,又大大削减了灾害的损失,减缓了灾害的压力。一个较极端的例子:日本在战争后期受到美国猛烈的轰炸,但民众的纪律性和细致的组织,使其不仅大幅度地减少了伤亡,还将军工生产化整为零,支撑了战争。而今天面对天灾的压力,日本民众所表现出的更理性的自觉纪律及其成效,给我们予更大的启示。比如地铁内突然停电,相关工作人员会像自己家着火一样紧急检修、排障、疏导,而乘客会自觉地手挽手地有序撤离。
      环顾这些有启示的例证,借鉴这些可借鉴的经验,这次雪凝灾害再一次吹响我们人口战役的新号角:在继续缓解人口总量压力的前提下,优化人口的流动分布,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过去30年来的人口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平均每位女性一生生育孩子的数量从5.8个降到1.8个,改变了中国人口超多余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压力。但相对于有限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承载力,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压力仍然不容忽视。此次雪凝灾害遭遇人口放大的事实,更充分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缓解人口总量压力,相当一段时期内都是我们不容动摇的主题。
      而此次雪凝灾害遭遇人口放大更突出暴露出的人口流动问题,更明确提出了对人口总量控制下优化人口流动分布的迫切需求。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地区间和城乡间的巨大不平衡,形成了人口流动的强大势能。而人口流动既是这个时期经济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它在实现社会均衡的过程中,不断打破旧有的资源配置的低效平衡而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这一社会整合过程显然从长远看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但如果不能对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破旧有平衡必然引发的多层面摩擦进行有效规避,则有可能带来若干社会问题,付出极大的社会成本。这次雪凝灾害中流动人口所加大的抗灾成本充分表明,以制度的完善和政策引导优化人口流动分布,是降低这一过程成本的必然选择。而以人口、产业双流向的稳定迁移代替局限于人口的单流向的不稳定流动,则是这一选择的实现路径。近些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已达到1.2亿人的规模,东部城市是主要的输入地。但由于我国土地产权和流转制度改革不到位,加上城市户籍和住房制度保障不到位,农民在农村无法拔根,也不可能举家搬往城市定居,他们成为城市的“过客”,候鸟般地东西大迁徙,形成春运期间巨大的民工潮和返乡潮,产生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更加重了拥挤的社会在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因此,针对这种人口不稳定流动的弊端,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稳妥的土地流转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劳动力由不稳定流动向稳定转移转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创造有利于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促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流转,实现中西部充裕的劳动力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本地域或近地域上的配置,从而进一步缓解单一人口流向下大量人口远距离不稳定流动产生的负效应,同时还可以避免流入地因为人口容量有限而潜在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的威胁,而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还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发展,促进中西部和谐。
      最后不容忽视的是,这次雪凝灾害对我们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工作重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要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来,从控制人口量的增长,到提高人口的基本素质,再到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一步步的实践迈进,一次次的认识深化,提高人口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个提高主要集中在新生代身体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上。这次雪凝灾害体现出我们对整个社会层面全民和全方位的素质提升,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所谓全面提升人口素质,正是要抓住“全民”和“全方位”这两个关键词。一方面素质的提升不仅要对新生代而且要对全民众,另一方面所提升的素质不仅是身体和文化素质,还包括其它多方面应对力的全方位素质。美国民众从孩提时代就接受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日本民众同样也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受挫折锻炼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训练,它们都程度不同地收获了民众素质提高后对缓冲社会风险和自然风险的益处。(作者系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推荐访问:忧患 灾害 人口 雪凝灾害背后的人口忧患 从雪凝灾害谈灾害管理 鱼笼的人口形状和捕鱼性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