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国民党币制改革【国民党改革的方向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时间:2020-03-31 07:30: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国民党作为台湾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党,60多年来不断为适应两岸和岛内政治形势而作出转型调整。尤其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经李登辉、下野后的连战以及重新执政前后的马英九时期对其作相当程度的改革,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上的转变已使国民党今非昔比,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国民党改革的历史回顾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其政党类型发生了多次的转变。从两蒋时期的“非竞争性威权政党”到李登辉时期的“支配性一党体制”再到2000年下野之后逐渐演变为“竞争性的民主政党”等一系列的变化。国民党长期的传统政党文化和在台湾执政的“二元政治结构”与地方派系的结合,国民党的执政和改革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在两蒋时期由于政治强人的绝对权威,不论其政治体制还是政党形态都维持了威权性质,除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逐渐拔擢台湾本省人以因应本土化的需要以外,并没有多少实质上的改变。而国民党在李登辉领导时期,鉴于台湾的本土化和政治转型不可逆转,他积极推动台湾的政治转型,为了适应选举的需要,国民党的组织架构也开始发生许多的变化,过去两蒋时代的威权统治工具已发生相当程度的改变,同时又为了巩固自身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不断排除异己。在李登辉执政时期,国民党虽然在一些地方公职人员候选人、党代表和一些领导职位的任命和选拔上体现了一些制度化的民主内涵,但是总体上国民党仍然是一个集权式的政党,李登辉通过“总统”选举的胜利巩固自身在国民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在李登辉执政后期国民党已经成为集权、黑金、腐败、官僚、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政党,而这也是2000年国民党下野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失去执政权的国民党才开始真正认识到改革必须要进行,于是踏上了“脱胎换骨”、“浴火重生”、励精图治的征程,由连战代理国民党主席开始启动大规模的党务改革,包括党员重新登记,重整组织架构,精简专职党务人员,推动干部年轻化,鼓励党员深入基层,经济方面进行“党产信托”,拟定排黑条款,重建党的清廉等等。在组织建设和扩大党内民主方面,特别推出了党主席的直选制度和公职人员提名的改进机制。2001年连战作为国民党主席的唯―候选人通过党员直选产生,也初步建立了公职候选人的党内初选制度等。但是改革在短短的几年时间想要彻底抛弃几十年执政而产生的弊端,并不现实,国民党的政党文化仍然存在,各种官僚习气和负面选举文化仍然没有根除。马英九曾表示,“2004年国民党卷土重来,虽然在两颗子弹的效应下,国民党该赢未赢。不过,民进党得票数的增加,也显示了国民党虽然做了大幅的改革,但改革的广度与深度还可加强,我们还需要展现更大的魄力和意志。”
      2005年对于国民党转型是关键的一年,有两件大事关系到国民党在岛内政治环境的变化:一是国民党主席连战展开对大陆的和平之旅,二是国民党主席党员直选首次出现差额竞争现象。
      自从1949年以来,国民党在台湾始终采取与大陆对抗、不合作的态度,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两次的“汪辜会谈”,但是李登辉领导的国民党逐渐向“台独”方向靠拢,1999年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国民党整个大陆政策的论述被李登辉所绑架。至于下野之后的最初几年,国民党上下忙于党务改造,同时采取“国亲合作”对2004年重新夺回政权信心满满,并未在两岸关系上过多地着墨。而2004年的败选促使国民党更加认清现实,不只是重新夺回政权对国民党至关重要,越来越严重的“台独”势力的发展也在侵蚀着国民党的社会基础。连战的大陆和平之旅开启了自国共内战以来两党最高领袖会晤的先河,并发表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自此以后,国民党成为台湾内部代表与大陆谋求和平发展的力量,给台湾民众除了民进党的“台独”路线以外的另外一个选择。这样的变化对于国民党所扮演的政治角色转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2005年以后国民党的政治舞台不仅仅只关注岛内的执政与否,同时也在两岸的交流舞台上发挥了引导两岸和平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体上,国民党的转型沿着两个面向进行,一是在意识形态上受到李登辉的影响其本土化的方向逐渐走向分裂主义路线,但下野之后迅速得到了纠正,明确了反对“台独”的立场,逐渐走上了一条不同于民进党“台独”路线的本土化道路;另一方面,国民党的组织架构不断地适应台湾选举的需要进行调整,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进行大规模的党务改革,向选举机器转型。国民党两个面向的转变对于其两岸政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土化路线导致国民党追求两岸现状的稳定,而选举机器的转型则使得国民党的政治舞台重心放在岛内政党竞争上,从长远的视角观察,国共平台对于两岸关系的影响并不如预期的乐观,国民党改革的方向使今天国民党的两岸政策朝向维持现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追求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与增强台湾认同同时共存。
      
      二、国民党下野之后的本土化论述
      
      国民党自从1949年败退台湾以来,其控制的实际区域仅限于台澎金马,在台湾连续执政超过半个世纪,从治理领域角度来看国民党早已在台湾落地生根成为本土政党,唯有在意识形态上仍然坚守中国意识,政治架构上保留全中国的设置,其本土化的视角也主要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台湾选举政治下的国民党本土化不可逆转,为此国民党在下野之后逐步加强了本土化论述。先后有连战时代的论述,2005年马英九增加与台湾连接论述,2006年“台独选项论”风波,2007年党章修改,“返联公投”以及2008年“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民决定”等论述的出台。连战在2001年7月5日首度提出,国民党主张的是“建设性本土化路线”,就是“坚持民主、理性中道、立足台湾、深入基层、建设‘国家’、厚植实力”。2004年国民党“大选”失败以后,连战即指示成立论述小组,并在该年8月发表对“国家前途”的基本论述,强调“今天的中华民国已经和台湾合为一体,中华民国就是台湾民主和平最大的保证”。2005年马英九在接任国民党主席之初,就发表“与台湾连接”论述,国民党网站中也增加“中国国民党与台湾”的党史段落。在200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60周年纪念日和12月25日所谓“中华民国宪法”“行宪”58周年纪念日,马英九分别在《中国时报》上发表《纪念台湾光复一甲子――重温先贤典范再造台湾精神》和《迈向正常的民主社会――纪念“中华民国行宪”58周年》两篇长文,马英九虽在文章中强调反对民进党的“去中国化”政策和对民主法治的破坏,但是他更加强调“中华民国”、国民党的发展历程和台湾的历史连接,试图构建国民党与台湾历史发展的连接论述。2006年2月14日,中国国民党在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头版以《台湾的务实道路》为题刊登半版广告,被有的媒体解读为国民党正式将 “独立”纳为两岸未来选项之一,岛内政坛为之哗然。虽后来马英九多次澄清“台独”并非国民党的选项,但也可显示出马英九在国民党本土化论述上试图进行的尝试。2006年底台湾媒体传出所谓的“马修路线”,马英九在中常会上宣布“蓝绿同在一条船上,两千三百万人民都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必要拚得你死我活,应该相互尊重。”马英九积极尝试在岛内政党竞争上加强与民进党在公共政策上的合作,加强本土认同。为了摆脱民进党对国民党是“外来政权”的攻击,国民党刻意淡化曾经与大陆的历史连结,转而着力构建与台湾连结的新史观。
      2007年“大选”起跑后,马英九启动longstay计划,深耕中南部。马英九在2007年6月出版的《原乡精神》这本书中构建“新台湾本土论述”,强调“本土绝不是去中国化,本土是不断再生、再创造的过程,本土就是包容,更是移民文化的总合。经由全台湾二千三百万人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政权,就是本土政权。台湾本土的问题,不是定义过去,而是要走向未来。”2007年6月24日,酝酿已久的党章修正案在国民党“十七全二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是国民党有史以来幅度最大、牵动最深远的党章修正案,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两处:一处是在总纲第二条增列“坚定‘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信念”的文字,这是“国民党史113年来,党章首度出现与台湾紧密结合的重大修正”;另一处是在“精神党员”的定义中删除“统一”字眼,改以“和平发展”代替,暗示着国民党并不将“统一”预设为两岸的终极目标。随后,国民党为应对民进党的“入联公投”,也推出“返联公投”作为抗衡的手段,并表示“不能与台湾主体意识对立、不能背离主流民意、不能掉人民进党的陷阱。”9月15日,马英九以国民党2008“大选”候选人身份发表声明,称“‘中华民国’与台湾已密不可分,台湾就是‘中华民国’”。2008年3月14日台湾“大选”投票前夕,马英九发表声明表示“‘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台湾的前途必须由两千三百万台湾人民来决定,不容中共干预。我们的政策一向是‘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在这样的精神下,我们认为维持现状的‘三不’,也就是‘不统、不独、不武’最能合乎台湾的主流民意与两岸关系的需求。”
      2008年3月,作为外省第二代出身的马英九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胜利,被称之为“台湾本土化的胜利”,“马英九的个人背后体现的是国民党整体本土化进程的成果,2005年马英九接任党主席之后的国民党,开始重新启动本土化进程,如党章中加入台湾字样、推动务实‘返联公投’、大规模启用中南部‘立委’担任重要党职,体现出马吴两位党主席的本土化思路。”马英九主导下的国民党本土化论述随着他在2008年选举的胜利而告一段落,在其后的执政过程中,他不断地强调“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理念,在岛内政党政治上强调蓝绿和解,在两岸关系上面强调“不统、不独、不武”理念,宣称在“宪法”架构下台湾的前途由二千三百万台湾民众决定,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为台湾的发展带来不同于民进党执政时期的新气象。
      
      三、国民党向选举机器的转型
      
      2005年马英九当选国民党主席之后,力推国民党的改革,但是由于身兼台北市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于改革的关注度,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如落实党内民主推行党代表每年直选中常委,成立国民党青年团,成立国民党廉能委员会,尽速处理党产,精简党工,杜绝黑金,主张清廉干净的选风等,但是因特别费问题在2007年2月被起诉而辞去党主席,随即进入2008年“大选”时间,国民党的组织结构改革基本停滞。仅有的动作是为了加强国民党的地方组织经营为选举取得胜利做动员保障而恢复的全台5万名“小组长”制度。每位小组长负责联系党员,肩负联系党员情感、强化组织动员任务,并协助国民党落实资讯、宣传;也呼吁小组长发挥“地下电台”角色,全力帮马英九赢得选战。在选战的过程中,马英九视国民党为包袱,从而有意地疏离与国民党的关系,马团队成为选战的主角而国民党仅起配合辅助的作用。马英九也公开表示绝对不会兼任国民党主席。2008年在马执政初期,也表示需要党政分开。马英九在2008年的“大选”中以765万张选票大胜民进党的谢长廷,让马英九一度相信是“马英九大于国民党”而取得选举的胜利。因此,不论是从马英九的表态还是马执政前后动作来看,基本上认为国民党对于马的竞选和执政都是包袱大于帮助。事实也说明自从2005年党主席差额直选之后至2008年重新执政国民党的改革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已有的改革措施也显得虎头蛇尾。2008年国民党的重新执政不是国民党改革的胜利,国民党面临的问题依然存在。
      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以后,马英九上台伊始便宣示退居二线,党政分离。马宣示党政分离力图摆脱传统国民党对于执政的包袱,也避免在胜选以后出现政党分赃的现象,欲摆脱国民党的束缚走自己独立的执政之路。然而,事与愿违,再良好的愿望也抵不过政治的现实。国民党存在的问题并不会随着马英九的回避而消失,不仅传统的一些负面形象对于马执政有伤害,另外马当局与国民党之间的的运作也并不顺畅,“党政分离”下的马英九缺少了政党的支持,在施政上也显得步履维艰。经过一年的执政体验,马英九决定兼任国民党主席,并且提出了改革的愿景,任命核心幕僚金溥聪担任秘书长具体推行改革。这就是台湾政坛所称的“马金体制”的由来。
      看待“马金体制”下国民党的改革,首先要界定改革的范围,界定国民党的改革范围需要确定国民党在当今台湾政坛上所发挥的作用。在两蒋时代,两岸政治军事对峙,国民党维持在台湾的绝对统治,几乎与大陆未有直接的联系,两岸的交流几乎处于隔绝的状态,国民党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只起着“革新保台”的作用,所谓的“反攻大陆”不现实,也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国民党一方面维持在“中央”的统治权,另一方面与地方派系结合努力赢得地方自治选举的胜利,它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在于岛内的政治统治和治理领域。而自从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老兵回大陆探亲之后,两岸之间的交流逐渐地发展起来,此时,国民党在两岸关系上开始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由于李登辉逐渐走上分裂主义道路,国民党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与大陆对峙的思维只是内涵上有所不同,在两岸关系的舞台上总体没有出现大的变化。直至2005年连战访问大陆以后,国共平台建立,国民党开始在两岸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连战所确立的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和平发展路线在党内得到认可,并先后于2005年的“第十七次全代会”和2009年的“第十八次全代会”列为党的政纲,成为指导路线。马英九上台后基本上遵循了这样的路线,恢复两岸的两会协商,大幅度改善两岸关系,使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 民党重新执政以后,其大陆政策得到了延续,但是由于台湾的政治制度上“总统”掌握两岸的权力,所以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推动逐渐演变为马英九当局的大陆政策,马英九本人和台湾当局“陆委会”、海基会逐渐主导了国民党的大陆政策。国民党与大陆所建立的“国共平台”成为两岸维系政治互信,沟通辅助台湾当局的角色。虽然,金溥聪表示国民党改革转型,国共平台不会弱化,但也明确指出重心不在国共平台。国民党在国共平台和两岸关系上的作用发挥主要取决于马英九的个人重视程度,另外国民党的大陆政策自从2005年调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至于两岸的政治对话以及军事互信等较敏感议题,暂时是马英九以及台湾当局所思考的问题,国民党在这方面仍为辅助和配角的角色,未来两岸在这方面能否得到突破,并不是国民党的大陆政策所能决定的。所以,就国民党改革重点而言,国共平台以及大陆政策并不是金溥聪所着墨的重点,而通过改革增强国民党的战斗力,期望在岛内的各种选举中取得胜利才是金溥聪改革的重点。
      在“马金体制”下金溥聪主导的改革其主要方向是将国民党改造成为“选举机器”。金溥聪上任秘书长时曾表示“未来党转型为选举机器并进行精简,以组织为主、文宣部门为辅。选举时,党就像变形金刚,变成最有战力的机器。”为此国民党在马英九、金溥聪等人的主导下,从党政关系、组织建设、党产处理、政党经费来源、与地方派系关系、廉能建设、人才培养、提名制度、选举动员方法等方面向适应两党制的“选举机器”式政党方向改革,把国民党发挥作用的领域限定在组织动员选民、宣传党的政策、传达民意和政策的沟通协调等。金溥聪表示“面对下届‘总统大选’,在党务方面必须加强妇女、网络、青年与组织训练工作,要强化固本,争取更多选民支持,具体化成选票。”
      国民党向选举机器的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如此。随着国民党在2008年以后的数次选举中表现得差强人意,尤其是“五都”选举勉强维持三席而选票大幅度流失的事实,使金溥聪较为激进的改革措施遭遇挫折。在面临着新一届的“立委”和“总统”选举面前,重新唤回支持者的热情成为国民党更为紧迫的任务,马英九以廖了以替换金溥聪成为国民党秘书长,其用意是在以团结牌打好接下来的两场选战,党内改革主轴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国民党向选举机器的转型已经无法再走回头路,选举本身也是检验转型成果的试金石,国民党选举机器的转型本身与选举密不可分,因此,国民党迈向选举机器的道路虽有起伏但是大的方向不会改变。
      
      四、国民党改革的两个面向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国民党为了适应台湾政党政治的需要而在意识形态上的本土化路线以及组织架构上的选举机器定位对于两岸关系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本土化路线使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不能同步提升台湾民众对于中国认同的提高,相反,产生了越是深入交流台湾认同反而不断升高的趋势;而向选举机器的转型使得国民党越来越无暇顾及两岸关系,国共平台仍然仰赖连战和吴伯雄的开创者手中。在国民党新世代的思维中国民党在岛内选举中获胜才是王道,何况两岸政党之间的交流对于两岸关系只能起润滑辅助作用,未来两岸关系的真正解决还是需要两岸执政者做最终的决定。在台湾的政治环境下,政党所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民意才是决定政治人物对两岸关系判断最重要的依据。
      作为台湾两大政治势力之一的民进党走的是一条“台独”路线,在两岸关系上奉行“一边一国”的定位,即使在蔡英文的领导下有调整的意愿,但在“台独”思维下不会有实质上的突破,因此台湾若在民进党的主政下很难保证两岸关系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目标前进。而国民党在台湾两党制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其两岸政策既非两蒋时代的“反攻大陆”,也不是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在马英九的主导下,国民党的本土化基本确定,国民党自我加强对台湾的认同,走上了一条维持现状的两岸和平发展道路。所以综合蓝绿双方的两岸政策可以发现,在两党制的环境中,两者有趋同的脉络,都试图建立在台湾利益优先的基础上,摆脱历史框架、政治对立对两岸关系的约束,意图走向纯粹的两岸利益合作关系,更加注重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维持两岸的现状,淡化意识形态的争论。由于蓝绿双方都是建立在台湾本土立场基础上,也是在本土化的前提下处理两岸关系,那么目前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将很难改变业已形成的台湾社会本土价值认同,即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重新唤回台湾社会对中国价值和中国认同的肯定。虽然台湾社会的本土价值并不意味着与中国价值一定是对立的,台湾本土化不可避免包涵许多中华文化的内涵,但是经过李登辉、陈水扁执政20年将本土化误导为“去中国化”“台独化”的过程后,台湾本土化的内涵与中国化已经相当程度的对立,马英九在当前台湾的政治环境下也没有积极地拨乱反正。所以,虽然马英九开放的两岸政策受到台湾民众的高度肯定,但是台湾民众对中国认同和统一认同的比例仍然走低。
      国民党选举机器化一方面使得政治活动舞台的重心放在岛内政党竞争上,陷入岛内各种大小选举的漩涡中而无暇顾及两岸关系,对于两岸关系马英九等国民党领导人更加注重台湾当局的一贯立场和顺应台湾民意的变化;另一方面导致政党价值理念建设的缺失,以胜选为目标的改革使国民党的一切组织结构设置均以选举的需要为依据,而党作为选举动员和政策宣传的工具,其政党价值理念和凝聚力难免逐渐地松散。国民党长时间作为刚性政党的性质逐渐发生悄然的改变,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党政分开、以公权力为中心的政治结构逐步得以建立,国民党作为人民团体已没有过去威权时代的资源和权威而逐渐演变为柔性政党。在激烈的选战中,国民党领导人淡化统“独”争议,马英九提出的“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的原则,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加强台湾认同,对于两岸关系遵循“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转型为选举机器的国民党对于两岸关系的思考已大大弱化,演变为台湾的主政者站在两岸政权关系和台湾民意基础上的论述。因此,国民党向选举机器的转型对于其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作用还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连战、吴伯雄之后的国民党新世代领导人对于国民党的定位影响国共平台作用的发挥,国民党改革在两个面向上的转变可能会使两岸关系逐渐淡化两岸之间的民族、历史、文化、政党等因素的影响而面临着更加现实的挑战。为此,大陆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同时不应忽略国民党的变化,应更加积极地把握国民党和台湾社会的脉动,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使两岸关系朝向更加健康充实的方向前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

    推荐访问:两岸关系 国民党 其对 国民党改革的方向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关于两岸关系国民党内 关于两岸关系+国民党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