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析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中国传统民间年画

    时间:2020-03-24 07:18: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施色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而引申出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上,民间年画用色单纯的原因主要受工具材料的限制和制作方法的影响。主观上,民间年画的用色主要受到传统五行色彩观的影响,以及受民众追求喜庆吉祥心理因素的影响和色彩自身对人心理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重正色(五色) 对比强烈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华夏文明,绵延五千余年,其间生成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可谓是灿若繁星。在绘画艺术领域,除却众所周知的中国水墨画(简称中国画)早已被作为国粹展示在世人面前之外,中国的另一类草根艺术形式――民间年画也独具特色。
       年画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谓久远。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曾有多处有关年画的记载。例如,冬至日“御街游人嬉集,观者如织,卖扑土木粉捏小象儿,并纸画,看人携归,以为献遗。”这里的“纸画”即是北宋时对年画的称谓。另有“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这里的门神、钟馗都是年画中的一类。可见,在北宋时期年画艺术已十分发达。据当代年画大家王树村先生考证:汉代文献中,已有了关于门神画的记载。至宋代,年画艺术正式形成,至清代年画艺术高度发展,前后历经两千多年,并至今不衰。年画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不同风格的年画流传,其中最著名的有: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河北武强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以及四川绵竹年画等。可以说,年画这一画种是在我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 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特点
       1 重正色,抑间色
       “正色”“间色”的说法在我国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礼记・玉藻》有云:“衣正色,裳间色。”《考工记・疏》引黄侃语“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黄是也。”由此我们大体可知,正色也就是原色,是未经调配的;而间色是由两种正色调配后生成的。在民间画决中我们并未见“重正色,抑间色”的说法,之所以说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具有“重正色,抑间色”的特点,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传统民间年画的色彩多选用未经调配的正色(原色),而较少用到间色。
       纵览各地有代表性的传统年画,除却天津杨柳青年画受文人审美趣味的影响而显淡雅以外,其它年画大都离不了黑、大红(赤)、黄、蓝(青)等这几类纯度较高的色彩;在间色中,除了绿、紫等由两种原色直接调成的间色也较常用外,其它诸如褐、土黄、墨绿、粉绿、洋红等二次以上调配而成的再间色则较少用到。如,河南朱仙镇的年画,采用最多的便是黑、大红、黄、紫、绿这五种色彩;河北武强年画的色彩则主要为黑、红、蓝、绿、黄这五色;四川绵竹年画则多取黑、红、蓝、黄、紫这五色;四川夹江的门神画则多用黑、红、蓝、黄、绿这五色。由这些高纯度的色彩组成的民间年画的画面自然就与文人画的温润柔和截然不同而显得硬朗、明快,恰似民间百姓爽朗的性格。
       2 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
       民间年画的用色不仅讲究鲜艳,还讲究对比鲜明。这可以从画面的色彩搭配上看得出来,民间年画的用色多是一种颜色如散花般洒满画面多个位置,如果一处颜色为深色,那么与另一处深色间多会加一块浅色来加以区分,从而使各个色相都能尽展其妍。例如,钟馗头上的黑色帽子与紫色面庞之间就饰以红色帽边来加以区分,从而使画面对比鲜明,清晰夺目。另外,从流传至今的一些民间画决上我们也可发现民间年画多讲究对比施色的特点,最典型的要数“软靠硬,色不愣”这句口诀了。“民间画工把大红、深绿、深蓝、黑叫做硬色,把淡灰或加粉的天蓝、粉红、粉绿、淡黄等,称作软色。”其实这种色彩软硬的区别用科学的色彩知识加以分析,也就相当于一种色彩明度的区别。“硬色”就是明度较低的色彩,“软色”就是明度较高的色彩。“软靠硬,色不愣”讲的就是民间年画注重画面的明暗对比,从而使画面明快醒目。另外还有“黑靠紫,臭狗屎”这句口诀大概也是由于民间艺人发现了黑紫二色明度差别不大,其搭配不够鲜亮才得出的经验总结。
       由此可见,民间年画在用色上,重正色(原色),抑间色(复色);在画面色彩效果上则具有对比强烈鲜明的特点。
       二 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特点的原因
       1 客观原因
       客观上,影响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用色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制作工艺的限制。
       中国传统民间年画多为手工雕版套印着色而成。所雕版由线版和色版两类组成,线版只有一块,印刷时用墨色,印出来类似中国画里的白描,这也为下一步色版的设计界定了范围。年画不像文人画是为了传达文人淡雅、隐逸的情怀,它的主要功能是装点普通百姓逢年过节时的喜庆气氛,因而多喜欢花色而不喜欢单色。所以除了用线版印出轮廓外,民间年画艺人还要刻制几块色版来为画面印上颜色。在刻制色版时,为了防止刷印颜色时纸张局部凹陷,因而一块色版上的凸起部位要照顾到画面的各个部位,只有这样多点支撑才能避免印刷时出现纸张凹陷、破裂的现象。这样一来,民间年画的色彩为何总是如天女散花般平均分布就不难理解了。并且各色相在画面的平均分配也增加了色相之间对比的机会,从而使画面显得热烈而明朗。
       虽说色彩越多画面就越丰富,但对于民间年画来说却不能无所限制地运用色彩,这也是由木版印刷的特点决定的。在制作年画的过程中,除了线版,画面有几种颜色就得刻几块色版,色版越多,印刷时色块就会越小越乱,这不但不容易刻版,而且还容易增加色块与色块对接处出现色彩模糊、互渗现象的机会,画面质量就会因此降低,因而民间木版年画的色彩就要求尽可能地少。一般来说,一张年画用4到5块色版较为常见。色版少了,色块才整齐,画面效果才会更加鲜明夺目。至于民间艺人为何将有限的色版大都选用正色,这就跟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色彩的认识大有关系。
       总的说来,由于木版套色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画面色相较少,各色相在画面上的分布也较为平均,再加上民间艺人自觉地将有限的色彩进行了软色与硬色的组合,从而使得画面色彩虽单纯却又对比强烈,虽质朴却又明快。
       2 主观原因
       主观上,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五行色彩观的影响以及色彩给人的心理感受的影响。
       (1)受传统五行色彩观的影响
       五行色彩观在我国由来已久。五色六章之色彩分类最早见于《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墨,天谓之玄,地谓之黄。”此时先民由直觉经验提炼出的五色仅与五方相配,而并未与五行搭配。但至战国末期,邹衍将五行说体系化,用“这五种物质与其作用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等,以及帝王的系统和国家的制度。”五色至此被嵌进了五行系统之中。五行色彩观认为:东方主木,属青色;南方主火,属赤色;西方主金,属白色;北方主水,属黑色;中央主土,属黄色。这就是五行色彩中的正色;而间色是指那些色相不属于五方正色的绿、红、碧、紫、�
      黄等。
       依照五行的生克之说,色彩不但有名称上的正色与间色的区别,而且某种间色的形成还被说成是生克的结果,《考工记・疏》就提到了间色的生成原理,“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东为木,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黄,并以所克为间,故绿色,青、黄也。”以此类推,各间色俱是由五行正色相克而成的。我们姑且不去谈这种色彩生成论的荒谬,但这种将色彩分成正色与间色的区别以及它们生成的等级次序的排列却使色彩拥有了超出自然属性之外的社会属性。色彩本无优劣,但分其为正色、间色,其地位高下就一目了然了。正色与五方正相对应,无疑是正统的,占“统治”地位的,而间色,则是依五行由五方正色相克而成,其地位显然要等而下之了。虽说这种对色彩进行正色与间色的区别在最初只是为了遵守天人感应的规则以维护统治的秩序,但由于统治者不遗余力地宣传与鼓吹,宫廷百工和民间手工制作各行业在设色时无不遵从五行色彩观“重正色,抑间色”的法则。
       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手工技艺和产品形制的书籍《考工记》中就明确规定了“画缋之事杂五色。”在古代百工中,画、缋都属于设色之工,画指绘图的工匠,缋原指用五彩线在服装上绣像的工匠,都属于百工之列。可见,从春秋战国起,手工技艺中有关设色的环节就遵从五行色彩观了。兼刻与印为一体的年画制作显然与“百工”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在用色上自然也避免不了受其“杂五色”思想的影响了。虽然在民间画决中未曾见到有“正色、间色”之说,但各地传统民间年画的色彩大都偏向于用青、赤、黄、白、黑这五正色,而少用间色、复色,这难道仅仅是一种巧合?从皇室对五彩齐备的凤鸟的推崇,到民间于五月初五以五色丝线系臂以避病的风俗,从秦砖汉瓦上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到普通百姓家里的三彩泥玩、五色刺绣等,我们都能感受到五行色彩观传播影响之广泛,五行色彩观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选择,那么在此传统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传统民间年画,无论是从创作者还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都有了选择五行色彩的必然性。
       (2)受民众自发心理意识与色彩感受的影响
       中国传统民间年画是于新年之际张贴的,新年历来包含着“辞旧迎新”之意,因此在年画制作中有一句口诀叫做“年画要新鲜,才能中人意。”因为只有画面“新”才能彰显辞旧迎新的心理,而画面的“新”“旧”与“形”的因素联系不大,新旧主要是靠色彩来体现的。色彩纯度越高,视觉冲击力就越大,对比越鲜明,“新”的感觉就越强烈。相信大家在穿新衣时会深有体会。一件刚买的红白相间的衣服,红色饱满浓重,与白色形成鲜明对比,大老远就让人眼前一亮。但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揉搓洗涤,红色褪去不少,与白色的明度差降低了,因而就显得不鲜亮、不打眼,也就成旧衣服。年画亦是如此,为了要符合新年的“新”意,所以不但要选用高纯度的五正色,还要讲究对比,讲究明度差。纯度越高,明度差越大,就越显“新”。所以传统的民间年画多“杂五色”也受“辞旧迎新”心理意识的影响。
       除此之外,色彩本身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从而影响传统民间年画的施色。例如,红色不但代表了温暖、生命,还代表了一种刚正、公平、忠厚的性格,因此,人们通常把忠勇无私的关公绘成红脸。另外,在描绘妇女时,民间有“女红、妇黄、寡青、老褐”这一口诀,这恐怕也是由于不同的色彩给人的感受恰与某个年龄段妇女给人的感受相一致而得出的施色经验总结。红色娇艳,恰似年轻女人之热烈;黄色温暖祥和,恰似中年妇女之成熟;青色冷静,犹如寡妇之心若止水;褐色灰暗,仿佛老年妇女之枯萎。另外,由红和蓝调和而成的紫色历来给人以神秘之感,因而捉鬼的钟馗多被画作紫脸。还有红与黄的组合,因二者同属暖色,其组合总给人一种温暖热烈之感,因而人们在年画中展现佛祖神仙,帝王将相等高贵华丽的人物时多以红黄两色装饰。如,常见的神仙大都饰以红色的袍带,身后为金黄的佛光,皇宫大殿多装饰大红的柱子和黄色的帷帐,大概人们是想通过画面“红靠黄,亮晃晃”的色彩感受来体验一种他们心中的幸福生活吧。
       三 结语
       民间年画之所以选用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其实也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而这内容既非文人的隐逸山林之趣,也非民间年画艺人的一人之见,它无意中所传载的正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精髓。无论是充满社会政治道德倾向的五行色彩观,还是对新年“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吉愿,都凝结了中华民族来自远古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一种对于绚丽生活的向往。而今,当我们于除夕再次张贴这些花花绿绿的的年画时,我们能否在此热烈的画面中感受到一些中华文化与传统薪火相传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树村、王海霞:《年画》,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3] 王树村:《民间画决》,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王艳霞,女,1978―,河南渑池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学,工作单位: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访问:用色 年画 浅析 浅析中国传统民间年画的用色 中国民间年画图片 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