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儒道思想对辛弃疾仕隐生涯影响探微】辛弃疾 破阵子

    时间:2020-03-23 07:24: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先秦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后世思想史发展中影响最大。南宋词坛大家辛弃疾,以其贞刚之词意,雄豪之气象为中国词坛带来一股英雄之豪气,结合其身世,儒、道思想冲突与互补在他的思想当中尤为显著。本文结合先秦儒、道思想的冲突与互补来阐述辛弃疾的仕隐生活,更进一步探究这种文化冲突对辛弃疾南归后思想的影响及其豁达人生态度的形成。
      关键词:儒家;道家;辛弃疾;仕隐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的爱过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在一个中小官僚的家庭里,力主抗金。出生时,济南已经被金人统治十二个年头了。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他的英雄事迹以及对文坛所做的巨大贡献为后人铭记。
      儒、道思想之精髓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认为“政治渺小,艺术永恒”。儒家思想要求人应竭尽全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创建和平盛世,为国家、人民不辞辛劳地奋斗终生,为民造福。同时也要求人们能够遵守社会统治秩序,维护阶级统治。孟子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辛弃疾仕途受阻或畅达而做出相应决定的一个准则。道家讲求清心寡欲,清静自然,无为而治,强调的更多是在社会中的生存之道。辛弃疾在被迫归隐的时光里即是以道家思想来自我超脱,力图摆脱尘世的喧嚣,与苍松、翠柳、沙鸥为伴。
      辛弃疾人生后二十六年里过着仕隐生活。虽然出生于金统治区,但“归正人”辛弃疾受到的教育却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他的祖父辛赞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征战沙场,恢复故国,深深感染着辛弃疾,这样必然影响以至于决定其思想意识的主导是儒家思想。但是由于受身世的影响,更受南宋激烈党争的牵涉,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其志。当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只好退隐山林“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然而若有机会出仕,仍表现出强烈的建立功业之心,一生在积极从政和遭贬失意的不同时期,因处于顺境和逆境的不同,思想上又有不同的表现。现实处境总是与理想冲突,但却在思想上实现了“儒道互补”。
      辛弃疾四十二岁便遭谗被贬,直至六十八岁溘然长逝,这期间“三仕三已”
      具体时间如下:
      第一次出仕是在公元1162年,宋绍兴三十二年,受命奉表南归,正月十八日至建康,召见,授右承务郎。闰二月,缚张安国至建康就刑。差江阴签判。
      第一次退隐是在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冬至,因人进谗,奏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而落职,黯然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回到信州上饶郡带湖新居,值其四十二岁便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
      第二次出仕是在公元1191年,送广宗绍熙二年的岁暮,降旨委任其为福建的提点刑狱。
      第二次退隐是在公元1194年,宋光宗绍熙五年的秋七月,因谏官(黄艾)参奏说其“残酷贪饕,奸赃狼藉”,再次被迫隐退归家。至公元1196年九月,连挂职也被削去,被贬为白丁。
      第三次出仕是在公元1198年,宋宁宗庆元四年,宣布恢复他的“集英殿修撰”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的职名。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的夏天,任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第三次隐退是在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因党争连连降职,七月初,又被“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的罪名罢免官职,时年六十六岁。
      从辛弃疾词中可以窥见其仕隐生活中的思想曲线。辛弃疾在治理滁州期间,
      政绩斐然。从这期间所做的一首《木兰花慢•滁州送范�》词中便可看到他的进取心之强烈。词中写道: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这是辛弃疾写的一首送行词,起句便说“老来情味减”,这当然是一种自嘲的说法,这种叹老的“老”情思是对青年时代怀抱壮志的一种遗恨,也是一种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抨击。“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句便把作者那种时刻关怀着国家大事的心情卓然纸上了。可见辛弃疾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染之深,时刻以国家的恢复大业为己任,有拯救苍生之志。
      辛弃疾四十二岁便被贬归家,正直壮年,应该大有作为的时候,却被南宋政权弃置了,卸甲归田,开始漫长的隐逸生活,让我们的爱国英雄满腔热血何处挥洒?罢官不久,辛弃疾便创作了一首《水调歌头•盟鸥》[1]: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带湖清幽雅盛的环境,掩盖不住词人被贬后的内心苦闷。此词乍看来调子是轻松明快的,然而在骨子里却是沉重的。离开了政治生活,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不能够策马沙场为恢复失地而献身,报国无门。公元1202年,辛弃疾写了一首《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帝》中借五桩故事,用以比拟。第一桩是“马上琵琶管塞黑”的昭君出塞;第二桩是“更长门翠辇辞金阙”失宠于汉武帝而被打入冷宫的陈皇后;第三桩“看燕燕,送归妾”是《诗经》卫庄姜与妾戴妃的诀别的故事;第四桩“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首万里,故人长绝”,是汉时名将李陵身陷匈奴忍与故友苏武决裂的情形;第五桩“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说的是燕太子丹送刺客荆轲入秦刺杀秦王的悲壮场面。这都是古代社会人间大悲大愤的事件,可歌可泣的往事,借此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儒家入世之路受阻,道家修心养性之哲学便让他此时思想更加豁达,纵酒放歌,大自然的美好环境让他得到暂时的解脱。然而政治上接连的挫折,并没有让辛弃疾忘记恢复祖国的雄心壮志,所以他在《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一词中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这里可以看出儒道观念的互补在辛弃疾的思想中的显现。
      辛弃疾在最后一次出仕(守镇江)期间,作了一首气势撼人,将激昂慷慨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写道: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镇守镇江军事重镇,巡视江防,登上北固亭,看到了大江上下之后,有感而作。此词悲壮苍凉之中,充满自信,最后一句以廉颇自诩,大声疾呼地向南宋政府请缨。一扫带湖和瓢泉退隐时的那种苍凉沉郁的调子,被当时的抗战情绪所激发,创作的一首佳作。可以看出辛弃疾即便年逾花甲,辛弃疾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都丝毫没有减退。儒家入世思想影响之深可见一斑。最后一次在镇江任上遭谗被贬,他已经完全丧失了信心,空有垂天之志,而现实却容不得他有所作为,且又老境蹉跎,心憔力悴,以致之后朝廷数次征召均予辞谢了。信心的丧失,精神支柱的倒塌也直接导致总有“健如虎”身体的辛弃疾一病不起,最终饮恨辞世。
      儒、道思想的互补关系中可以看出对其豁达人生态度形成的影响。辛弃疾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立下恢复报国雪耻的志向,他文武兼习,并“两随计吏抵谛观形势”[3]儒家的人生观念深刻影响着他的言行。浓厚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入世情怀都体现着儒家观念。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冲突与背离,由于人生坎坷,仕途不畅,饱受攻奸。思想上又表现出一种安平乐道的隐逸情怀和粗露直豪的性格观念。他归隐带湖时所作的《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中写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田园的美,人民群众淳朴的生活和健康的感情,给了他精神上巨大的慰藉,乡间生活并不是寂寞的,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爱,存在着下层劳动者的美好情操。这些景象都深深吸引着我们的爱国词人,可见其寄情山林之心。清心寡欲,喜近自然,这又是一种接近道的人生观念,儒、道观念在治世思想上原本是相反相成的,但在辛弃疾的思想中却能够较好的相互融合。达则兼济天下,仕途畅达的时候,多为国为民造福,积极入世,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穷则独善其身,仕途受阻的时候,就退隐山林,寄居带湖、瓢泉,虽兼济天下苍生之志从不坠,但辛弃疾不在其位,难谋其政,以此来寄情山水,没有喝彩,清风相依,没有宾朋,苍松为伴!独自遨游的山水世界之中,寻求暂时的解脱。这也促成了辛弃疾豁达的人生观。一生都在践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的人生信条,在退隐生活晚期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笑看荣辱得失,只是终其一生不能疆场杀敌,马革裹尸而还,为百姓结束动荡的生存环境,上报国家,下安黎戍而抱憾终生!
      
      参考文献:
      [1]钟铭钧.辛弃疾词传[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刘维治.唐宋词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徐汉明(校勘).辛弃疾全集[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建波(1987.10--), 男 , 黑龙江省大庆市,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推荐访问:儒道 辛弃疾 生涯 儒道思想对辛弃疾仕隐生涯影响探微 辛弃疾人生哲学思想简析 仕隐冲突下的本性回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