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安静的城市是不是梦想:安静的城市

    时间:2020-02-20 10:41: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导读:除了空气污染,安静问题应不应该成为检验一个城市文明的标识?      我们的街道,可不可以安静一点?      80年代台湾有一则避孕药的广告, 年轻的女子说:“亲爱的宝宝, 世界是这样的喧闹, 妈妈喂你一粒‘安�’好么?” 这则广告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广告创意奖”;也是从80年代起,北京几个繁华地段的路口,出现了“噪音分贝显示器”。 当时这个新鲜事物很引来了一些好奇,有人还站在美术馆路口西北角对着那台显示器大喊,看会不会让那电子显示屏上的数字蹦上一蹦。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至少说明,声音是值得关注的。现在,政府也有了诸如为高考的学生公布禁止夜间施工噪音扰民的管制措施。一个和我们一样的都市人则这样描绘她的一天:“昨天晚上不情愿的听楼下的卡拉OK唱到半夜,今天早晨又被窗外工地的热火朝天吵醒了;走在街上根本听不见手机的铃声,公共汽车上对面女子的大声聊天却一个劲儿的往耳朵里灌;中午在食堂,简直就是一个闹市,到了下班,又想起邻居正在装修,回去也是受罪;回家路上所有的售货员好像都跑到了街上大声招揽,好容易躲进一辆出租车,司机正听那个凄厉的嗓音在说评书……天!我们的城市可不可以安静一些?”说这话的安琪是一家网站的总经理,去年9月从澳大利亚刚刚回国。和10年前离开时相比,北京自然有许多变化引起安琪的兴趣,不过她同记者提到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街头的公共汽车:“北京的公共汽车刹车太刺耳了!”这个问题从今年春天以来就越来越明显。据北京公交总公司介绍,为了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北京的公共汽车开始大规模更换车型,代替原有车型的,是装配清洁燃料动力的新车,新车的技术和车型是从奥地利斯泰尔公司引进的成果。人们在焕然一新的感受后不久,就发现了美中不足,乘客、司机、行人都抱怨新车的刹车太慢而且刹车声音太尖,遇到红灯、进站和紧急情况,总要在持续好几秒钟里忍受极度的听觉不适,司机们称之为“鼻子舒服了,耳朵难受了”。在专业人士看来,安琪的抱怨也许是从技术角度看到的问题,如果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缺陷,解决会容易的多:比如,从技术水平能力,北京已经开始在高速路和主要道路两侧增加隔音护栏,几年前西三环立交桥北京电视台段的隔音设施就收到良好效果。但是,我们身边的许多事情是不能单单归于技术范围的。记者下午5点半在北京崇文门内大街的十字路口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5分钟内各类机动车的刹车声音不少于40次,平均每7~8秒就出现一次。其中包括车速过快遇红灯急停,违章车强行并线引起旁边急刹车,右转车辆正常行驶时避让自行车,行人乱穿马路造成一连串刹车等等。交通状况的不理想还带来了新的噪音源:持续不断的车辆鸣笛。安琪家楼前正好开工一个商品住宅楼工地。“我已经知道了新的保护居民的规定,”不过安琪还是问记者:“不管在什么时候施工,是不是总会有人一直也在受噪音伤害?比如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考虑保护他们的措施呢?”安琪说,在澳大利亚,一方面是每个工地都要有隔音板把施工现场围起来,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老板要为工人提供高温、噪音、高空作业等等劳动保护措施和补偿,这同样是受法律保障的。“一个国家成为法制社会当然好,但在一个国家里,法律只是解决社会问题办法中的一种而不应该是全部。”安琪说,“可能从发展中到发达,距离就是怎么看待人的问题。”
      
      噪音市场
      
      安玛丽在北京生活已经6年了,像其他来到北京的外国人一样,她完全爱上了这个古老的城市;但是令她一直不理解的是,北京人为什么把自己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像纽约。她说她最怕去北京的商业区,特别是节日或是周末,虽然她知道很多人的休息方式就是逛商场。“我去过公主坟,还有西单,前门,那里有很多商店。当然你会说那不是老外去买东西的地方,我想更多知道中国和中国人的生活,”站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口,安玛丽面对着漂亮的天安门广场说。她身后是高大的脚手架和凌乱的施工场地,博物馆里正在展出来自她的祖国――丹麦的现代设计艺术展。“但我不认为一个商店靠喊叫和拍手,还有声音那么大的音乐,就能把顾客请进来。我会想:这里太吵,我不愿进去。”靠拍手、叫喊和大音量音乐招揽顾客的方式大致有两种而档次截然不同。一种据说是舶来品,多在一些消费对象以青年人为主的服装专卖店,店门口站着一个或几个男孩、女孩,一边用力拍手,一边热烈而高声的邀请行人“进来随便看看全场特价啦”。这种店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青春店”。另一种在外地旅游购物者居多的地方,主要使用录音机大声介绍本店商品如何实惠,或在据说要拆迁的街头和居民区,店主举着《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给赵本山的那种高音喇叭,吆喝着“两元、十元,清仓甩卖”。年轻的律师荣亮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违反《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的。该法第四十四条明文规定,“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发出高噪声的方法招揽顾客”。显然商家们在从事着违法行为。但服务生的回答是:“不都这样做吗?”或者:“经理让我们这样的呀!”商店负责人的通常答复是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法律规定。“我们国家的商店同样不允许这样做,”安玛丽说,“而且我觉得即使没有法律的规定,在丹麦也不会有人那样,因为人们进不进商店是每个人的自由,如果这种声音妨害了我的自由,我会很生气,更不会去买东西。还有,这种大声叫喊是很不礼貌和不尊重人的。当然有些可能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别,做广告当然是对的,但是吸引顾客的前提也应该是尊重顾客的选择,尊重别人的耳朵。”当听说北京正在论证建设中央商业区的可能时,安玛丽谈起丹麦的城市规划。她来中国前在丹麦的一家道路规划与建筑公司工作。丹麦的市政建设闻名于欧洲,政府在制定一项发展计划时,首先由市议会向市民征求意见,再请道路、建筑、园林、水利、气候等方面专家共同协商,拿出的草案再由市民表决,直到各方面满意为止。这就是在“丹麦现代设计艺术展”上前言里说的:“丹麦社会对个人生活尊贵的理想――社会环境和谐――已经得到了满足”。“当然你知道,丹麦的人口很少,比起中国,许多事情做起来会容易的多。”安玛丽说,“我要说的是,人们有权利表达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理想。商业区当然是城市经济中很重要的,但商业只是为人服务而不会是相反。”在欧洲商业非常发达,商业环境也非常好。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就是一个商业区,很安静,商场可以找到更好的办法吸引顾客。当然那里汽车很少,政府限制汽车进到市区。“这和北京的情况不一样。北京现在越来越漂亮和整齐、干净,王府井大街,燕莎,都是非常好的商业区,但如果能更安静一些,会更好,因为在汉语里,安静和干净的感觉很接近。”安玛丽,这个喜欢北京的丹麦人诚恳的说。“市场肯定是喧闹的,但商业宣传应该适度。”安琪也说,在澳大利亚,移民集中的市场会嘈杂一些,但人们也有一种对自己行为的自觉限定。“香港算是商业社会的极致了吧?也没有过分的吵嚷,虽然它的广告铺天盖地。老北京的吆喝既然可以是一种艺术,现在为什么不能做得更好呢?”
      
      安静是不是文明的标志?
      
      充斥在我们身边的噪音问题为什么屡屡难以解决?这似乎真的是一个纠缠着各种因素的症结。“其实,交通噪音也好,商业噪音也好,我们的城市所以不能安静,是我们自身不能安静。”年轻的社会学家翁灵说。人的心态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状态。一位私家车的拥有者抱怨说:“走路的、骑车的、开车的,都是自己合适就行。不按喇叭?自行车就在快车道上骑,过马路就敢不走人行线,我怎么办?不过说回来,有时候白按。”另一位出租车司机说得更干脆:“按喇叭怎么啦?按还不走呢!”在北京,长期明确规定禁止汽车按喇叭的街道主要有两条:中南海西墙外的府右街、北京市政府门前的台基厂路,其他还有集中在紫禁城周围的一些街道和胡同,或者在某个活动期间临时规定禁鸣。北京市交通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四十条有规定:“机动车在非禁止鸣喇叭的区域和地段使用喇叭时,音量必须控制在105分贝以内,每次按鸣不准超过半秒钟,连续按鸣不准超过三次,不准用喇叭唤人。”但这位负责人承认,“在执行中由于有更多的、更主要的道路情况需要处理,可能会有力度不够的地方。” 崇文门的值勤警察说:“你看现在正是高峰,哪有工夫跟他们治气;警车按喇叭?这你可别写,那叫公务;对了你可以写那些开辆好车,一路上按个不停的,就看它们的了。”同样让脆弱的规定显得尴尬的,是越来越多的装修噪音纠纷。什么样的装修符合声音标准?如何界定噪音对邻里的侵害?受到侵害的一方怎样保护自己利益?是不是客气的打声招呼然后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大兴土木?目前流行的由房地产商在施工之前向周围受影响的居民支付300元~500元不等的“扰民费”是否合理?民间的处理办法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这种自行协商解决的成效有多大?迄今为止,没有明确的关于对装修噪音限制、索赔的政策条例。生活环境受到影响的人们要求保护是理所应当的,而装修的人家也都有一个再合理不过的愿望:让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好,又有什么不对的呢?类似的悖论式的问题在餐馆用餐时也会遇到。噪音来自觥筹交错间的喧哗。问题是如果你问一个就餐者“为什么要那么大声音”,他很可能会反问你:“要是不大声你听得见吗?”“这还是我们常说的个体自由和社会规范的关系问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教育系的主任陈震嘉说,“道理都好懂,破坏了秩序和规范个人就没有自由。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秩序是不是已经真正建立起来了?遇到噪音,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反感,这说明人们首先有保护自己的环境的意识了;但接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你在考虑自己权利的同时,也要知道尊重别人安静的权利。否则,你也在制造别人难以忍受的噪音。”安琪介绍说,国外对装修私人住宅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什么时间,噪音标准,使用的工具不能有伤害性,等等,对违规者任何人都有权而且必须投诉;往往主人都会自觉装好隔音的密封窗,最大限度不去影响别人。“公德与社会形态应该没有关系,每个人在社会里都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安琪说。对进行时的中国而言,安静的生活或许是有些奢侈的。“但至少是一种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表现。”安琪说,在美国,知识分子为主的城市如爱荷华,城市安静得几乎让人舍不得大声讲话,安静创造了这个城市的气度;而且,人们在居住社区里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并接受各种管理委员会――当然是自发组成――的监督,“这就好比我们在一流的饭店里大声说话会脸红一样,一种氛围可以提升我们的境界”。

    推荐访问:安静 梦想 城市 安静的城市是不是梦想 我不是静静我就想安静 乡村变为城市不再是梦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