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动荡不安中有宁静”_动荡不安

    时间:2019-05-20 03:30: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宁静”与物理学上的“静止”迥然不同。艺术作品挑起了“世界”和“大地”的冲突,并且始终维护成全着这冲突。“宁静”正是这种争执的最动荡也最亲密的状态。而艺术作品的自持自立正是建基于此种“宁静”,即艺术作品在世界与大地的亲密的争执之中获得自己的存在力量。
      关键词:宁静;争执;世界;大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68-02
      《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追问的核心问题是艺术是什么。他首先从追问现实作品入手,由于作品与通常现存的物的相似处,又只得转而追问物因素,回顾了西方思想进程中的三种物观。由此发现器具在物与作品中有一特殊的中间地位,进而转入对器具因素的讨论。并在径直的观察中,揭示出器具的有用性与可靠性所带给器具的宁静自持,也即寻获了器具的器具存在。在艺术作品对于器具性质的把握与展示中,我们看到:艺术的本质或许就在于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随后,海德格尔相继提出一系列核心的概念:“世界”“大地”“争执”“裂隙”“真理”“宁静”“保真”等等。海德格尔最终对于其最原始追问“艺术是什么”并无一个确切的结论,只是告诉我们艺术是一个谜,我们能做的和该做的恰恰是知道并保护这个谜。
      在“作品和真理”一节中,海德格尔提出了“宁静”这一概念,理解这里的宁静,前提是将其与物理学意义上的静止区分开来。物理学上的静止指的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位移变化。这里的宁静,是指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它恰恰是最动荡的状态的内在聚合,而不是我们所想当然的那种静。直面现实世界,我们可以对此宁静有更加真切地理解。现实世界中,人植物动物共享一个家园,彼此都在狂热地以自己的形态存在并发展着,其生长力量有时也会有交叉与影响。也许人会伐木狩猎以满足自己作为人的需求,显露自己的人性,动物也会在对植物的消耗中维持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动物性,而植物也需得从世界中的各种存在中汲取自己的生长力量。这是一个无限忙碌的世界,但是它只要处于一种良性的链条之中,人性,动物性,植物性都会得到合理的彰显与保留,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就是宁静。而任何一方面的过度彰显,都会破坏这种平衡与宁静。今天我们倡导的和谐世界,正是走着向宁静的回归之路。
      然而,在艺术作品中,在艺术中,这种“宁静”又如何理解呢?正像原文所言,要切近于这种宁静,我们需得去把握作品存在中的发生的运动状态。作品存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运动呢?作品存在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建立一个世界”和“制造大地”。
      艺术作品之为作品就是“建立一个世界”,“建立”意味着“设置”与“开启”,即“为什么设置空间”与“开启世界的敞开领域”。世界并非物的集合或者各种对于物的感官的集合,世界的建立并不是把某些新的事物添加到已有的现成事物之中,相反,万物是由于世界的开启才获得自己的形象。“世界”应是一切存在者“如其所是”的显现自己的澄明之境。就像海德格尔所说“在建立作品时,神圣者作为神圣者开启出来”“神就在尊严中,在光辉中现身在场”,而“我们所谓的世界,在神之光辉反照中发出光芒,亦即光亮起来”。
      为了“建立一个世界”,艺术作品必须“制造大地”。“制造”一词引出了对于器具制造与艺术品制造的区别,器具的有用性掩蔽了质料本身,而作品却使进入它的质料彰显自身,质料在作品中自成世界,并得以承载和持守。具体而言,“大地”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某物,一是大地整体本身。而不论何种解释,它都归于无。“大地”是“一切涌现者的反身隐匿之所”和“庇护者”,而“只有当它未被揭示,未被解释之际,它才显示自身”。这就是说,只有当大地作为不可展开的东西被保持之时,也就是保持其本质的不可知性的时候,大地才作为其本身而存在。大地本质上是自行锁闭者,它本质上是隐蔽的晦暗的。“制造大地的意思就是,把作为自行锁闭者的大地带入敞开领域之中。”这种制造是由艺术作品完成的,是作品成全了大地。正如漫漫黑夜中的一束光,夜是大地,光亮所及则是世界,世界照亮了大地,而这照亮又恰恰是建立在大地的存在于庇护之上的,没有黑夜也便无所谓照亮。这就自然涉及到大地与世界的关系。
      艺术品建立世界又制造大地,这就将世界作为有与大地作为无的对立展现出来,亦或是说,作品挑起了世界和大地的争执。世界是自行公开的敞开状态,大地是永远的自行锁闭者,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世界又以大地为基础,大地又通过世界显现出来。一方面,世界总是试图挣脱大地的遮蔽,在大地中为自己挣得一个区域而超升出来,而大地又总是力图将世界摄入自身永远遮蔽,由此,世界与大地处于永恒的争执之中;另一方面,世界又需要大地这一坚固的承载者,它的建立必以大地本身的特点为基础,而大地也需要在世界中涌现,大地的锁闭性要在世界的适当解放中才得以反身再现。二者永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征服,而是保持着这种激烈的争执。在争执的过程中,自持的作品的宁静得以实现。
      这只是对这种争执的一种理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敞开本身也体现着一种遮蔽,因为澄明之境总是具体的。例如艺术作品对一只斗鸡处于争斗状态的描绘,使得这只斗鸡的斗态得到了彰显,斗鸡作为“斗”鸡的本质得以敞开与挣脱。然而,这只斗鸡还有不斗时的状态,它的不斗时的样子,就自然被遮蔽了。作品中它的具体在场的身份遮蔽了它其他在场的身份。这就是海德格尔后来说的“但遮蔽也同时存在于光亮之中,当然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者蜂拥而动,彼此遮盖,相互掩饰,少量阻隔大量,个别掩盖全体。”这种敞开性并非一个固定的不变的舞台,存在者的无蔽也不是现存的状态,而是一种生发。是一种动态,生生,最终显示为宁静。
      这里,我们终于回到了对作品的宁静的探讨,在以上的讨论中,我们已经将作品的宁静理解为世界与大地的无限争执中出现的作品的统一体,自行敞开,自行澄明与自行锁闭自行隐匿的矛盾统一体。在此之后,文章又进一步详细讨论,在这争执的过程中,真理是如何出现的。作为存在者之无蔽的真理显然不是纯然现存的,而是动态发生的。世界和大地的争执生成裂隙,这种裂隙并非撕裂的,而是把对抗带入共同的轮廓之中达到亲密统一。世界的张力与大地的内敛之间无限的争执,在艺术作品中回归宁静。我们可以通过对具体某一件艺术作品的观察来对其作更加直观的认识。如我国古代青铜艺术品“马踏飞燕”。作品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宁静的外观下表现出了马的生气:这匹马后倾的脖颈,微微张开的嘴,腾空的三足都彰显着它的灵活与向前的冲力,而踏着一只飞燕的前蹄更是炫耀着它的惊人的速度与轻捷,在作品中,马作为马的本质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这匹疾速奔跑的马因此获得了荣耀,人们惊诧于其速度,艳羡于其俊美,它在这个世界中是如此的骄傲与自信。马就从万物中一跃而出,为自己争取到一个独立的世界,成为一种凌厉的宁静,因为这种凌厉的宁静,马超越现实的庸俗,在艺术世界显现自身。
      抛开这种对于宁静以及一切生涩概念的道说,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关于艺术的最朴素的认识,即艺术彰显生活。艺术家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摄入艺术创作中,读者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也带入对艺术作品的把握中,在进入艺术世界时,也就开启了我们对生活的新的认知之旅,艺术是大自然生生的赠予,在艺术中,一切,包括我们,得以更加适心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2]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5年.
      [3]孙丽君.世界和大地——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1卷第3期.
      [4]钟华.艺术作品的本源解读——海德格尔艺术本质观初探[N].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0卷第期.

    推荐访问:动荡不安 中有 宁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