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野花渐欲迷人眼的意思 “诵读”渐欲迷人眼

    时间:2019-05-19 03:20: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文言文阅读迫于中考指挥棒的“威慑”,变成了古代汉语课。诵读法是与语文教学一起诞生的。我们应尝试采取多种灵活方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情味”。
      【关键词】
      诵读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升学必考的内容之一,新课程后更是加大了文言文的教学比重。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方法虽有所突破,但迫于中考指挥棒的“威慑”,教学上多重视词句翻译、段落结构、主题理解,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文言文阅读变成了古代汉语课。这种有点“死”的教法,让学生对文言文谈“虎”色变,普遍存在厌烦情绪。文言文教学便成为了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让许许多多在语文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着的语文教师们困惑: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代散文家刘大櫆说过:“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从古人对“读”的经典概括和诠释中可以发现诵读一直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诵读法是与语文教学一起诞生的。可见,诵读看似死板,其实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一、在诵读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但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往往重讲解轻诵读、重翻译轻感悟。词语教学固然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但是如果没有学生的充分朗读作基础,就逐字逐句地串讲,或肢解课文架空分析,则往往会适得其反。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只有置之于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诵读文章并熟悉相关例句,才能实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笔者认为诵读才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有效的捷径。如文言中“汉字的异读”,学生较生疏,诵读时要一个一个正音、积累。《马说》“才美不外见”的“见”通“现”。《愚公》“一厝朔东,一厝雍南”的“厝”通“措”, 《马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的“食”通“饲”, 如果对这些字词只是死记硬背,绝对是“苦差”;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感性例句积累多了,“苦差”也就变成“乐趣”,生疏也就变为熟悉了。
      诵读的语言素材达到一定“量”后,又会使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自动“升级”。当看到某词或某句式时,他的记忆库中马上就会“搜索”出典型的例句来,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如 《愚公移山》中“毕力平险”的“毕”, 即使课文没有注释,学生也会“搜索”出《口技》“群响毕绝”一句。这两个“毕”的用法相同,是“全部”的意思。熟能生巧后,这种转换过程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应付自如的直觉状态,这也就成了他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二、在诵读中辨词析义
      诵读是检验学生对词义、句意理解是否准确的重要手段。学生由于不明白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不了解文言文造词用字的一些特点而时常把一些词义和句意弄错,在教学中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可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在诵读中可以运用停顿来辨析语意。在文言中由于停顿运用的不同,往往表现出对词义理解的不同。例如,《观潮》中有“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一句,诵读时,若明白在骑、旗、枪、刀处稍作停顿,即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就可因“旗、枪、刀”字,推出此处的“骑”是名词“马”,而不是动词。在诵读中还可以运用重音来辨析语意。重音运用的不同,不仅可以反映对词义的不同理解,还可以反映对句子形式和句子结构的不同理解。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唇焦口燥呼不得”一句,可以有两种读法:1.把“呼”字读重音,并在前面稍作停顿,即“唇焦口燥/呼不得”。2.取消“呼”字的重读,把“唇焦口燥呼”连起来,“不得”为重音,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句子的理解就不一样,通过诵读下文,学生就会明白后者是正确的,而且诗人的无奈尽收笔底。
      三、在诵读中品味,读出情味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这样通过朗读法教文言文,自然、亲切地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因此诵读文章不可囫囵吞枣、匆忙带过,应有把玩、品味的心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就需要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了:①听教师范读或课文的录音,凝神谛听,感受和想象文章的意境美。②轻声吟咏、反复试读,体会文章节奏、声韵美以及作者的感情基调。③调动自己的情感,心无旁骛地大声朗读,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口技》中,“四口之家入睡”和“火起救火”的两场面,诵读时读出不同的气氛,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且更能锻炼学生的再创作能力。相信不同的同学会读出不同的韵味。而当他们能读出属于自己的创作之时,其实就是他们对课文感悟更深之时。
      另外,把文言文读美还可以用配乐朗读的方法,如在朗读《湖心亭看雪》时配上古筝曲《渔舟唱晚》;朗读《小石潭记》时配上古筝曲《禅院钟声》。这种用恰当的音乐(尤其是民乐演奏的古曲)来营造一种合适的朗读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在诵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诵读,通过有声语言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学感受,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
      当学生放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时,浮现在他们眼前的,是风流倜傥的翩翩儒将之雄姿;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时,他们向往的,是充满着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
      当学生朗声诵读《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候,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不就是那股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和人格?当学生慷慨激昂地吟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充溢在他们胸中的不也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吟哦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生将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箴言 ……日诵日习,我们古老民族的精魂,塑造的,将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
      如果说阅读古诗文是我们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对话的话,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当然,诵读的形式还要多样。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范背,领读、领背,以及引读、引背,都是诵读的直观指导方法。教师要善于用自己出色的诵读感染学生,使之尽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诵读应以自读为主,学生自己熟悉课文,自己体会应怎样读,并学会带着问题读。此外,还有学生的试读、集体朗读、互相听读等。
      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诵读法这匹千里马的潜力,真正认识到诵读法的精髓与作用,把诵读融入文言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让朗朗诵读声溢满文言文学习的课堂,学生将发现文言文也很“可爱”,学好文言文也是不难的。
      【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2.李福灼,陈玉秋《初中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推荐访问:诵读 迷人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