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浅议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竹笛的起源

    时间:2019-05-04 03:24: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我国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竹笛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支被保留发展到了时至今日,以由单一的伴奏角色转变为可以登上世界舞台的音乐主角。本文浅要谈谈我国竹笛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中夹杂的变革中所带来的竹笛文化。
      关键词:竹笛;起源;发展
      一、竹笛的起源
      有关中国竹笛起源问题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争议,就目前学术界来讲,有三种见解。
      1.《周礼》记载起源于西周。
      2.起源于战国时期。
      3.起源于西汉时的西域(今新疆及中亚一带)。
      我的看法是:中国竹笛是中西文化精髓的结合物。但是要有充分依据来证实目前中国竹笛的起源,首先得从地底下的文物来考察,再次是文献资料的有利证实。
      《周礼》又称《周官》或《周官经》,是儒家经典。书中讲述周王室和战国各国制度,有些学术研究人员认为此书可能是西汉时刘歆伪造的,并非是周公之真作。《周礼·春官》记载:“掌教竽、笙、埙、龠、箫、篴管。”当中“篴”与“笛”音义一致,及今“笛”的古字。这是有关笛子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根据以上的讲述,有人提出《周礼》中有关“篴”的记载是否可信。历来多数学者认为,古人所说笛是指竖吹的洞箫之类的乐器,不是真正目前形式的笛子。唐朝以后所说的笛子,才是指横吹的竹笛。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指出:“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之所赋者。”“尺八”即为箫的别称。杜子春与马融同为东汉时期人,杜子春所注之“篴”是否与马融所赋的长笛为同一种乐器呢?似乎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经上所述,仅凭《周礼》一书的记载,还是很难说明西周时期已有笛子的存在。还需要更多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
      至于笛子流行于战国时期的说法,只不过是一种推测。主要依据是宋玉《笛赋》一书当中的记载。《笛赋》一书是战国时期宋玉所作,书中略有问题。(此书中记载的荆轲刺秦王应为宋玉身后所发生的事情。)无论《笛赋》是何人所作,其年代绝不会晚于汉代。从《笛赋》所述的内容来看,战国时期已有笛子流行。只是,这时期的笛是箫还是目前的竹笛的问题同样难以解答。
      现今更多的学者认为笛子为古时西域之乐器,西汉时流入中土。关于此说法,历代文献的记载较多。
      晋·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汉·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宋书·乐志》因曰:“按马融《长笛赋》,此器起于近世,出于羌中。”又云:“今有胡篪,出于胡吹,非雅器也。”
      张博望第二次出使西域为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历时多年,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崔豹说他带回了笛法与笛曲,由此推测也同时带回了西域的笛子,可信。李延年据张博望带回的笛曲《摩诃兜勒》,更造新声二十八解,至今我们还能从汉乐府中见到这些乐曲的名称。如《折杨柳》《望行人》等即是。
      汉武帝时代,汉王朝对匈奴进行多年的战争,打通了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并且再次派张博望出使西域,使西域音乐文化延着“丝绸之路”东进传入中国(汉朝)。丘仲就是当时有名的宫廷制笛家,他肯定见到了西域传入的胡笛,也肯定在当时同时使用了中土的古笛。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推测:正因为丘仲有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和他的超越才能,他在中国七孔古笛的基础上,吸收了胡笛的一些优点,造出了近现代竹笛的形制,并以它强盛的生命力很快就被宫廷与民间接受及推广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中国古竹笛早于张博望从西域带回来的胡笛近半个世纪。长沙马王堆“利苍”墓是战国末时期的,至于笛子在当时的产生及流传在中国是毋庸置疑的,《笛赋》《周礼》的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一件乐器,它与世界上其他事物是一样的,是在不断发展地使用实践中不断改变,不断进化而来的。一种乐器即可能是吸取数种不同乐器长处而产生;也可能随着音乐的需要而派生的数种不同的乐器。现今的笛子,正是中国古笛与西域胡笛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自汉武帝西域胡笛传入中土以后,中国古笛逐渐采用胡笛的吹孔与按孔在同一平面上的演奏方式,吸收了西域笛曲的音乐养分;也保留了中土古笛七孔的基本形体,胡笛与古笛渐渐同化了。中国古笛的原形也逐渐从中国音乐历史舞台上消失,至西汉末基本上被淘汰了。它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乐器的行列中。至唐后又加上了膜孔,笛子的音质、音量均为之一新,形制趋向完善,演奏技巧也日益丰富了。现今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它的原貌,只知道笛为胡乐,至少在二千多年前,我们人民就已经使用了笛。仅仅说笛子起源于西域,显然是不够准确的。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是个有着广大包容心的国度,她的灿烂文化给予外族以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善于吸收外族文化的精髓,且把其与自己民族文化融合形成不同新的文化形式且得到发扬光大。这是不乏其列的。中国目前的竹笛的探源,就是这最好的说明。
      二、竹笛的发展
      1.竹笛音乐从民间到专业。
      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大会上,冯子存用竹笛演奏了《喜相逢》和《黄莺亮翅》两首曲子,获得极大成功,竹笛作为民间器乐第一次以独奏的艺术形式被搬上演出舞台。这标志着竹笛音乐作为独立器乐形式的开始。
      此后,在冯子存、刘管乐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出现空前的竹笛热。竹笛热中涌现出众多的新一代专业笛手,其中佼佼者有王铁锤、陆春龄、赵松庭、刘森、黄尚元、孔建华、胡结续等人。与此同时,竹笛也开始走进专业音乐院校。各地音乐学院、艺校相继将竹笛作为主要器乐之一纳入专业教学。“老艺人”们也从竹笛演奏家转型为竹笛“教育家”,竹笛的教学也从师徒制的“口传心授”逐渐演变为一种系统的专业音乐训练。从此,竹笛音乐传承从散漫的民间方式演进为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化活动。
      2.竹笛音乐的繁荣与发展。
      1954年,刘管乐的笛子唱片《茉莉花》《卖菜》《荫中鸟》《和平鸽》相继问世,标志着竹笛音乐的传播方式有了历史性变革。   1956年,赵松庭成功创作并演奏了笛子独奏曲《早晨》,这标志着新时期竹笛音乐创作的开始。此后,以民间流传乐曲和地方戏曲为基础的竹笛独奏曲的整理和创作进入繁荣时期。竹笛音乐的繁荣集中表现在传承历史经典和汇集地方精华两个方面。这一阶段为中国竹笛音乐打下了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
      1958年,以刘森的《牧笛》为标志,竹笛音乐在繁荣的同时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有人将以刘森为代表的与传统作曲和演奏风格迥然不同的“流派”称为“新派”,不一定科学,但确是指出了其与“传统”的不同之处。
      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以简广易的《牧民新歌》、魏显忠的《扬鞭催马运粮忙》为标志,竹笛音乐明显脱离地方戏曲音乐影响开始形成独立的音乐艺术风格。这一阶段,简广易的《流浪者之歌》《波尔卡》等作品,对竹笛在“纯音乐”意义上的音域、调性、半音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先后求师于冯子存、刘管乐、赵松庭等笛子大师的俞逊发为挖掘、开拓笛子的演奏技巧,创造了17余项新的吹奏技术。1971年,他还研制发明了“口笛”,当时引起极大轰动。俞逊发的竹笛演奏标志着中国竹笛演奏技巧和风格南北大融合的开始。
      3.竹笛音乐的飞跃与提升。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20多年的时间里,竹笛音乐发展经过了一系列巨大飞跃和提升。
      ⑴竹笛作为乐器本身有了很大提升。在赵松庭的主导下,制笛家们先后开发制作了低音笛、贝低音大笛(含弯管笛)、排笛等,李镇创制了双膜低音大笛(非竹材),这些笛型的创制不仅标志着竹笛制作形式的提升,更主要的是标志着竹笛作为乐器的音域得到了整体意义上的拓展。
      ⑵在竹笛的气息运用方面,赵松庭创使的循环换气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在此基础上,李增光创使了双吐循环换气技巧,李增光用双吐循环换气技巧演奏的《无穷动》无疑会成为竹笛音乐的经典尝试;马迪在低音笛上创使了 “呼音”和“刹气”,“呼音”使得同时发出的喉音和笛音犹如“呼麦”,形成两个不同声谱的交响;“刹气”使得低音笛的气息运用更加富有爆发张力。这些技巧标志着竹笛的气息运用已被提升至一个新的阶段。
      ⑶在指、孔控制技巧方面,马迪创使了指揉音,詹永明创使了掌揉音,使得竹管乐器可以演奏出弦乐的揉弦效果。詹永明还创使了音孔吹奏法。这些技巧标志着竹笛指、孔控制技巧的拓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⑷这一阶段,竹笛音乐最重要的标志性尝试当属学院派演奏家们创作和演奏的具有西方音乐风格的笛子协奏曲和其它曲目,如张维良的《天幻箫音》系列,杨春林和詹永明的《长恨绵绵》、戴亚的《楚魂》、唐俊乔的《愁空山》等,詹永明的《蓝花花》、李镇的《走西口》虽然基于陕北民歌的音乐素材,但作为笛子协奏曲其整体曲式风格与以前的竹笛独奏曲又有明显不同。
      其中俞逊发演奏的由朱践耳先生作曲的《第四交响乐》(为竹笛及二十二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乐曲),于1990年秋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作品大赛奖”,标志着中国竹笛首次走向国际舞台,并获得高度肯定。
      既不依赖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又不依赖民歌音乐元素、也不模拟西方音乐风格的低音大笛曲《山居秋暝》(又名《墨竹》),可谓是马迪竹笛音乐作品独辟蹊径的中国式尝试,在创作当时就受到赵松庭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标志着竹笛音乐作品的另一种创新取向。
      4.竹笛音乐与新民乐。
      新民乐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国竹笛音乐又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女子十二乐坊在骂声中越走越红,其最有标志意义的成就是,其与全球各主要音乐艺术作品消费城市签下上亿美圆的合约,令无缘到中国一游的世界公民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现场领略中国民族器乐的风格和魅力,其中当然也包括竹笛。
      曾昭斌与冯晓泉搭档,在市场引导下对笛、箫音乐作品做了富有天才的全新尝试。其已经流传的一些标志性作品(《天上人间》《简爱》《科尔沁草原》《柳暗花明》等),在听觉和视觉上无不新颖独到。
      陈悦的笛子专集《乱红》,在承继竹笛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以新民乐理念重新诠释了多个经典名曲(如《梅花三弄》等)。该专集中笛、箫、埙与钢琴的完美结合,已被誉为东西方音乐相融合的典范。
      侯长青等用竹笛演奏的流行歌曲,也深受当今青年受众的欢迎。
      竹笛在我国虽然拥有九千年的历史,但今天它仍属发展中的乐器,因为人类社会在进步,艺术跳动的脉搏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节拍,竹笛理所当然需要发展。我们要大胆探索、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为中国竹笛再创佳绩、走向辉煌,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在二十一世纪之初,以新民乐理念为标志,青年一代对竹笛音乐作品的音乐元素和音乐话语的探索已开始了又一新的里程。
      作者简介:
      陈瑞,1973年10月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大专,中共党员,国家三级演奏员。洛阳市音乐家协会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乐器协会理事。
      自幼随父学笛,后师从中国长笛教育家、中国总政军乐团邵伟民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80304部队军乐团首席长笛,就读于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主修音乐,擅长演奏长笛、短笛、箫、埙、排箫、竹笛、口笛、巴乌等乐器,2003年组建了洛阳第一支新民乐队伍——“洛阳牡丹女子乐坊”,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综艺演出,精彩的表演受到海内外乐迷的一致好评。
      1998年在第七届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银奖;
      2002年在第八届河南省音乐舞蹈大赛中荣获个人独奏金奖;
      2004年个人独奏曲目《金谷春晴》荣获河南省“群星奖”;
      2007年创作的歌曲《温故知新》在全国《和谐之声颂盛世》新歌评选活动中入选并荣获银奖;
      2010年在河南省民族器乐大赛中荣获银奖;
      2011年演奏的长笛曲《威尼斯狂欢节》在河南省西洋器乐大赛中荣获个人独奏金奖;
      2008年推荐的学生在奥林匹克之旅国际青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中荣获西乐类管乐项目少年组金奖,2010年推荐的学生在河南省民族器乐大赛中荣获少年组独奏金奖,2011年推荐的学生在河南省西洋器乐大赛中荣获少年组独奏金奖,并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推荐访问:竹笛 起源 发展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