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动态助词“了、着”的共享现象]动态助词

    时间:2019-05-03 03:29: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语言中的共享现象,反映出语言运用的简约性特征。本文着重分析了动态助词“了”和“着”的共享现象,意在抛砖引玉,引起人们对语言中共享现象的关注。  关键词:动态助词 “了” “着” 共享 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我们进去( )的时候,看见( )他在床上躺( )看( )书呢。
      要求在适当的括号里填上动态助词“着”。正确的选择是填在“躺”后的括号里,而有的留学生则填在“看”后的括号中,理由是:“着”表示“看”的动作正在进行之中。的确,此时的“躺”和“看”两个动作都在进行之中,为什么动态助词“着”只能出现在“躺”后,却不能出现在“看”后呢?许多老师可能会解释为:这是汉语的“习惯”使然。很显然,这样的解释既无说服力,又未能揭示出汉语语法的特点。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一种语言的共享现象——前后两个动词共享一个动态助词“着”。
      所谓语言中的共享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法成分同时与某一句法成分发生语义联系。例如:
      隔壁老张家的志雄和志刚最有出息。
      例子中主语部分的中心语“志雄和志刚”是个联合短语,涉及两个对象——“志雄”、“志刚”(也是两个短语成分),它们共享同一个定语“隔壁老张家的”,语义分析可以解读为:“隔壁老张家的志雄”和“隔壁老张家的志刚”。
      语言中句法成分之间的共享现象并不少见,主谓之间、述宾之间、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都会有共享的情况。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动态助词“了、着”的共享现象,意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对语言中共享现象的关注。
      一
      句法成分共享动态助词“了”的现象较为常见。我们初步分析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了”用于联合短语之后,则联合短语中的相关成分共享“了”所表达的动态。例如:
      讨论并通过了(决议) (“讨论”了,“通过”了)
      2.“了”用于中补短语之后,中心语和补语共享“了”所表达的动态。例如:
      摔碎了(杯子) (“摔”了,“碎”了)
      不过,用于中补短语之后的动态助词“了”,并非都是共享的对象。例如:
      差点儿摔碎了(杯子)
      该例子有两种语义解读:
      (1)可能“摔”了,但没有“碎”。此时,“了”只与“摔”发生语义联系,而与“碎”无关,因而,不属于共享现象。产生这种情况,是由于前边副词“差点儿”的制约作用。换个角度看,前边的“差点儿”(状语)也不是共享,即它只与“碎”发生语义联系,而与“摔”无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义交叉现象”,即:
      差点儿摔碎了→“摔了”,但“差点儿碎”。
      对此现象,我们将另作讨论。
      (2)既没“摔”,也没“碎”,两者都是“差点儿”。此时,状语“差点儿”属于共享对象,而动态助词“了”则表示尚未出现的情况,同样受制于副词“差点儿”。
      3.“了”用于连谓短语或兼语短语中后一个谓词性词语之后,属于其前边谓词性成分的共享对象。例如:
      ①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 (“去”了,“借”了)
      ②请他找来了一个保姆 (“请”了,“找”了,“来”了)
      4.“了”用于连谓短语或兼语短语中前一个谓词性词语之后,属于其前、后谓词性成分的共享对象。例如:
      ③(我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下 (“找”了,“住下”了)
      ④(昨天,医院)组织了一支医疗队赶赴灾区(“组织”了,“赶赴”了)
      这种现象与上述第3种情况相比较,差异在于动态助词“了”出现的位置不同。从语言的线性特点来讲,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共享现象,即处于前、后位置的句法成分共享处于中间位置的句法成分。
      之所以出现如此特殊的语言形式,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从语义分析来看,连谓短语是为了强调前一动作完成之后才开始后一动作,如例③强调先“找”后“住”;或者强调前一动作完成之后才出现某一状况,所以,后一个谓词性词语可以是形容词性的,如“听了很高兴”(“听”了之后才“高兴”的)。而兼语短语则是为了强调前一动作的已经完成,如例④是为了强调已经“组织”了医疗队。第二,就语言表达形式而言,可以区别于上述第3种情况,从而反映出汉语丰富的表现力。
      在此情况下,后一个谓词性词语之后有时也可以再出现动态助词“了”,例如:
      ⑤(我们)找了一家旅馆住了下来
      ⑥(昨天,医院)组织了一支医疗队赶赴了灾区
      当然,这种情况下,“了”就不属于共享对象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了”用于连谓短语或兼语短语中前一个谓词性词语之后,并非都是共享的情况。例如:
      ⑦看了比赛再回家 (尚未“看”,也未“回”)
      ⑧花了钱没受气  (“花”了,没“受气”)
      ⑨(已经)安排了有关人员值班 (“安排”了,可能“值班”了,也可能尚未“值班”)
      例⑦和例⑧有人视为“紧缩复句”或“紧缩句”,我们看作连谓短语。例⑦中,“了”表示前一动作的完成是后一情况出现的条件,由于前一动作都尚未出现,更不用说后一情况的出现了。因此,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讲,“了”与“看”和“回”都未发生语义联系,自然不属于共享现象。例⑧中,后一个谓词性词语之前有否定性副词“没”,制约了动态助词“了”与其后的谓词性词语发生语义联系。例⑨有两种语义解释:一是属于上述第4种情况,即“安排”了,也“值班”了,“了”是共享对象。二是“了”只与前一个谓词性词语发生语义联系,而与后一个谓词性词语无关,就不是共享现象了。
      二
      相比较而言,共享动态助词“着”的情况很少,只存在于连谓短语中,而且“着”只出现在前一个动词之后。例如:
      (正)躺着看书 (“躺”着,“看”着)
      忙着准备出发 (“忙”着,“准备”着)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并非用在连谓短语中的动态助词“着”都是共享的对象。例如:
      忙着吃完饭看比赛
      例子中,动态助词“着”可能会有两种语义分析:
      (1)如果说此话时尚未开始吃饭,则“着”只与“忙”发生语义联系,即“忙”着,而与“吃”和“看”都无关系,显然不属于共享现象。
      (2)如果说此话时正在吃饭,则“着”与“忙”和“吃”都发生了语义联系,属于共享的情况。但是,“着”跟“看”不发生语义联系,也不是共享的对象。
      另外,“完”从语法分析的角度讲虽然是“吃”的补语,但从语义分析看,无论是哪种情况,“吃”都未“完成”,而是表示“吃完”之后才能“看比赛”。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比较常用的动态助词,“了”时常会成为共享的成分,而且会出现较为特殊的共享成分位于中间的情况;“着”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其共享现象也就较为少见。另外,是否属于共享现象,需要我们仔细甄别。明确了动态助词“着”的共享现象,开头所列的练习题就不难解释了。更为重要的是,共享现象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语言运用的简约性。而对共享现象的认识与分析,将使语言的语义分析更趋深入、细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孙德金.汉语语法教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
      [4]张云徽.汉语语法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张云徽 昆明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650031)

    推荐访问:助词 现象 共享 动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