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品“文言”,会“古文”] 经典文言古文

    时间:2019-04-12 03:26: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言文教学,解释词义,分析句子结构,都不是最关键的。要想达到理解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元素连接起来,进入读者的思维轨道,用已知推导未知,而“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在不断地推断中,逐渐理解,直至意会文章,直通心意!
      一、有所解,有所不解
      并非所有的文言文知识、字词意思都要讲,部分字词可以直接参照注释。一般情况下,文言知识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很多文言字词有前后继承的关系,同一个字词之前出现过,可以通过回忆进行归纳整理,这是复现。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才能掌握的字词只占少数。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视情况而定,有所重点地讲解。
      文学性课文中有一大部分存在不确定、不精确、亦此亦彼的事物和现象,尤其是文言文,他们以意境取胜,他们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解释几句话几个词语就能体味到的。因此,我们不妨以语言为媒介,透过对语言的感觉进而升华到对诗词境界的品味。例如,“欲把西湖比西子”这种意象之美说不清道不明,再说谁也没见过西施,更无法描摹西施的美貌,正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造就了这种“无言之美”的震撼之美。因此,“西湖如西子”,是一种脑海中的无言之美而已,这无须多解。多讲了,反而会破坏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之美。教学中,老师只需在引导学生理解“欲”的基础上,不断想象,借助文字意会西湖和西子的美。
      二、有所补,有所不补
      很多文言文的语言,因为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特定的语言表现形式,常常或明或暗地提供了补白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便有了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把握语言这种特征,补白这无字之处。如“为设果”去补白“谁为谁设果”,这是为整体感知而做的补白。
      有些暂时留存的语言障碍并不妨碍理解文章大意,留下空白又何尝不是一种较好的读书方法。陶渊明读书就不求甚解,独观其大略就是一种高明之举。有时拘泥于具体的字词,反而妨碍了从整体上理解文意。试想,当杨氏子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便戛然而止,留下了较大空白,我们不妨把这种空白留给学生,留到课外,在意犹未尽的朗朗诵读中回味文字的魅力,回眸思维的灵动。
      三、有所重,有所不重
      不同的文言文有不同的特点,教学重点亦应不同。教学文言知识较多、语句较难理解的文言文时,应将重点放在疏通文义上;教学浅显易懂的文言文时,应将重点立足于鉴赏人文精神和思想性方面。
      例如,《伯牙绝弦》,作品情感充沛,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至真至诚的知音之情。从文章情感这条主线切入,一下子抓住学生,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学生学习文言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而有些文言作品文学性较强,意味深远,如《论语》、《诗经》,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品味作者优美的文采上,感受超世旷达的情怀上,领略意象深远的文化上。如,《诗经》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联系同时代的诗人,联系同类作品,体会所谓的气象。有些文言作品思辨性较强,如《杨氏之子》《两小儿辩日》《学奕》,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凸显思维训练。同时结合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学生如何选取论据,如何进行论证。
      在文言文教学中,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领悟课文的情感,感受语言的意味,学习语言的表达形式,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获得语文学习的方法。教师不应拘于单一的形式,而应当灵活、变通地将“咬文嚼字”“无言之美”二法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 浙江省长兴县泗安镇中心小学)

    推荐访问:文言 古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