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破解赣州千年不涝之谜:宋代排水系统仍被使用]赣州海底捞

    时间:2019-04-07 03:19: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核心提示:赣州的福寿沟是在宋代建设的,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它仅限于赣州老城区不被淹,而新城区一些地方遇到暴雨还是会涨水的。  “客家大道与金丰路口积水有半米深。”2011年6月29日晚8点,地处江西南部的赣州城迎来了一场大雨,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直播新城区的积水情况。
      2011年夏,由于不断遭短时强降雨袭击,赣州城内出现为数不多的几个积水点,但与毗邻的武汉、长沙乃至江西省会南昌等城市出现内涝的情况相比,其整体排水系统运转基本正常。
      “赣州的福寿沟是在宋代建设的,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它仅限于赣州老城区不被淹,而新城区一些地方遇到暴雨还是会涨水的。”有网友这样总结说。
      但在赣州市市政工程养护处副处长朱小军看来,这种将功劳完全归结于福寿沟的说法并不准确。
      “福寿沟排水系统目前并不完整,其担负的排水不及赣州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朱小军表示,“我们沿用了福寿沟的精神,但并没有完全依赖它来解决赣州的排水问题。”
      环保耐用
      赣州三面环水,章、贡二江穿城而过,并在城北汇成赣江。从地图上看,拥有千年历史的赣州如同一只老龟浮在江中,首南尾北。
      早在唐末,拥兵起义并自任虔州刺史的卢光稠曾做过扩城规划,由于工程浩大、城西北地势低洼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等原因,此后的一两百年中,赣州城屡遭洪涝侵袭。
      直到北宋熙宁年间,曾任宋朝“都水丞”的福建长乐人刘彝出任知州,规划并修建了城区街道,同时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两个排水干道系统。
      两个排水系统的断面为矩形,砖石结构,断面尺寸很大,“广二三尺,深五六尺,甓以砖,复以石”,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
      如果要简单概括福寿沟的异同,则可以用“寿沟受城北之水,东南之水由福沟而出”来形容。福沟自南门开始,经建国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铺至八境路,主沟长约11.6公里,集水面积约2.3平方公里;寿沟自新赣南路、大小新开路、西津路至西门,主沟长约1公里,集水面积约0.4平方公里,通过西门口。
      据赣州市城建局退休干部刘芳义考证,福寿沟两大主沟完成后,又陆续修建一些支沟,形成古代赣州城内“纵横行曲,条贯井然”,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
      和城市常见的水泥涵管下水道不同,福寿沟的上部为拱形承重设计,墙壁两侧均为古代砖石构造。经过近千年的冲刷,管道内的墙体已出现一些崩裂、破损,一些地方依稀可见不同年代修缮的痕迹,甚至还可以找到水泥修补过的影子。
      曾到福寿沟考察过的赣州市博物馆书记、中国历史建筑专家万幼楠对于宋代留下的拱形下水道结构,以及他们使用的桐油、黄泥、沙石(俗称三合土)和青砖、麻条石等建筑材料赞不绝口。
      “这些都是当时的人在自然界找到的最好的原材料,他们按照科学原理建造出这项伟大的工程,这好像比巴黎的下水道还早几百年。”万幼楠认为,与现代涵管排水器材相比,中国最传统的建筑材料石块、砖和三合土才是环保、低碳的下水道建筑材料。
      “涵管是用水泥做的管道,空气会进入到水泥内部,让它内部的钢筋生锈,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水泥建筑损毁。”万幼楠说,“福寿沟用的这些砖石在地下也会老化甚至崩塌,但是只要维修人员换掉坏的那几块,一疏通就好了,这就是为什么900年的福寿沟能够沿用至今的原因。”
      不涝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福寿沟虽然经过多次维修改进,但大部分仍保留砖沟墙、条石盖板的结构形式。在现存的沟道中,最大的宽1米,深1.6米;最小的宽、深各0.6米。
      “这么宽的横截面,足以让雨水很快流走,也让淤泥很难淤积其中。”朱小军说。而据万幼楠分析,在现代,如果下水道的坡度不够,一般都要用抽水机,而福寿沟完全利用城市地形的高差,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水、污水自然排入江中。
      福寿沟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城内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花园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
      在靠近城北的八境公园内,有一座方圆约80亩的水塘,这是目前仅存的为数不多的与福寿沟相连通的水塘之一。记者在此处看到,一个装有抽水机的排涝站屹立其间。
      “这是最近几年才装上的新设备。在2010年五六月的几场暴雨中,雨水总是先汇集到水塘,然后泵站再从水塘往江里抽水。”养护处一位姓谢的工作人员说。
      朱小军认为,把下水道和池塘连通,这是“水利专家”刘彝的高明之处:“原理其实很简单,刘彝把老赣州城内的近百口水塘与地下的福寿沟串联起来。一旦雨量大增,福寿沟里的水暴涨,沟里的水就会流入水塘进行调节。”
      为了防止在雨季章、贡二江的江水上涨超过出水口,从而倒灌入城的情况,福寿沟还在出水口处,“造水窗十二,视水消涨而后闭之,水患顿息”。
      在离八境公园只有数百米远的赣江路涌金门,一度曾是赣州最为繁华的码头,而福寿沟其中一个水窗口就隐藏在其城墙之下。据同治《赣州府志》和《赣县志》记载,12水窗口中,在福寿沟图上注明了具体位置的只有4处,它是其中之一,其余3处分别在八境路新北门、西门口和西门城脚下。
      据刘芳义考证,赣江路水窗是保存较完整的宋水窗实物,清名“水堑口”,由进水口处的内闸门、沟道和出水口处的外闸门组成。由于水窗坡度较陡,水进入水窗之后会形成强大的水流,带走泥沙以及其他固体物质,冲开闸门,排入江中。
      “水窗是一项颇具科技含量的设计。”万幼楠解释说,“其原理是,每当江水水位低于水窗时,即借下水道水力将水窗冲开排水;反之,当江水水位高于水窗时,则借江水之力将水窗自外紧闭,以防倒灌。”
      福寿沟困境
      刘彝之后,福寿沟一度由于管理不善而倒塌淤塞,排水功能大为降低。直至清末,沟道堵塞严重,“春夏之交,雨潦时降,潢污停集,疾病易生,民患苦之”。
      最大规模的福寿沟修建工程是在清代同治年间。据志书记载,修复工程于同治八年(1869)十一月开工,历时9个月。公费开支部分共“计制钱四百八十千有奇”。主持修复工程的刘峙绘制了福寿沟图,并附《福寿沟图说》,这也是建沟以来现存的唯一现场调查记录资料。

    推荐访问:赣州 宋代 之谜 千年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