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怎么还在纪实 纪实

    时间:2019-04-07 03:12: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五位摄影家,目光如炬,从于德水的“伦理黄河”到王玉文的“东北老工业区的劳动者”,再到陆元敏的“上海人”和吴家林的“云南山里人”,以及胡武功的“西安记忆”,我们看到的是摄影家们悲悯生灵之心和礼敬天地之仪。他们长年专注于各自的题材,镜头精准而深入地切进生活的忧伤及现实的痛处。挖掘自在其中的伤痛,需要的是由内而外的自省和放下自我的大气。正所谓气场“伤”人,摄影家们修炼的是内力。内力如何衡量?本期采访,我们以陈小波历时6年的著述为基点,将摄影家们经典之作及若干年的创作感悟汇集于此。以此,让悲悯礼敬来涤荡我们的心灵,让悠悠岁月来见证生命的永恒,让匆匆时光来衡量存在的价值,让纪实摄影之荣光长在。
      
      陈小波:很多人知道你在1985年拍摄的《大河万岁》,你认为至今它仍是你的代表作吗?
      于德水:很多情况下《大河万岁》总是被认为是我早期的“代表作”,可能这与《十年一瞬间》那个展览有很大的关系。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很著名的一个展览,这张照片当时被做成巨幅用在展览的首要位置。于我个人来说,它该是代表我早期的理想主义那个阶段的。我自己更偏爱《中原土》封面上的那幅《捡麦穗》的老妇人和《当年知青回乡来》专题里的题头照片《回家》。这两幅照片与我个人生活和情感的契合更深。
      ……
      陈小波:约瑟夫·寇德卡的《流放》、《吉卜赛人》,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的《劳动——工业时代的考古学》、《土地,无地者的奋斗》都对你产生过很大影响……
      于德水:是的,我特别喜欢寇德卡和萨尔加多照片里对人性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表现。要知道,摄影能达到“视觉的经典”还只是一个层面,由此能让人进入一个思辨的空间,才是影像更大的魅力所在,这才是摄影其“真实”表现的力量。
      ……
      陈小波:大地在你的照片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土地支撑着你的摄影,你是从土地中吸取养分和力量的人。
      于德水:你提到的这些,实际正是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在关注的主题。从一个人的生活来看,这些又是一个现实的背景与环境。我在这里生长、生活,这种联系是渗透进血脉里的。一开始接触摄影,拍摄的主题就与这些有关了。但那时是为某种需要而去“粉饰”、去“创作”。从北海普安殿那次“觉醒”后,我就重新开始看待这一切了——拍摄与思考,也开始看一些与这片土地、这条河有关的资料和人文档案。在生命早已超过不惑之后,能让脚下的土地透彻摄影、透彻自己,只能连同所有的一切托付给这条亘古流淌着的大河和它两岸的土地。
      
      于德水:“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河,除了黄河与我们这个民族族群的生息不可分的关系外,更是一条蕴含丰富的‘伦理黄河’。”
      
      
      陈小波:“以于德水为首的中原摄影群体的作品,被人文学者邓启耀称为散发着‘文化苦吟’的气息。我也能从作品里看到某种疼痛感甚至伤感。”
      于德水
      于德水(1953—),1978年起用一台双镜头“海鸥”4A拍照,绕了一个大圈子走到摄影正道,终于在1985年之后把目光锁定在中原土地上,再也不曾离开。这是他成长的地方——豫东“黄泛区”腹地,血脉相连注定他的摄影与“黄河”这个主题不可分割。30多个春秋,于德水用淳厚的影像语言“勾摹着乡野中原乡村农民的生存本质与生存困境”。于德水的作品集《中原土》、《黄河流年》、《大地耕诗》,几乎全部是关于河南、关于黄河、关于土地、关于那里的人民……的故事。

    推荐访问:还在 纪实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