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漫话我国先秦时期的虫害和害虫防治 先秦时期

    时间:2019-03-30 03:29: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先秦时期我国早期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虫害是威胁我们的祖先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在众多的害虫之中,能造成大规模灾害的主要害虫有蝗虫、螟虫和蚜虫。在长期与害虫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了一些防治害虫的方法,人工防除法、利用农业技术来防除害虫及药物杀虫法是最常用的防治害虫的方法。
      关键词:先秦时期 虫害 害虫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38-02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在仰韶文化(约6000年前)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粟和菜籽,还发现地窖200多个,其中有谷子的朽壳层厚达18cm;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籼稻遗物堆积,这表明我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五六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我们的祖先们始终和害虫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他们对虫害现象和害虫防治规律的认识和记载,体现了我国古代农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其思想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对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本文将对我国先秦时期的虫害及害虫防治概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 虫害概况
      《礼记·郊特牲》中有一篇相传为伊耆氏作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伊耆氏当指神农氏或帝尧,总之是我国首先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蜡”是年终祭祀,向神祈求农业丰收的祭典。在这篇祭祀“咒语”中,提到了我们的祖先开始经营农业生产时面临的几大灾难:大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昆虫为害,草木丛生。可以说,虫害贯穿着我国农耕历史的始终。因此,在先秦典籍中,对虫害的记载屡见不鲜。
      在诸多害虫中,蝗虫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诗经·小雅·大田》云:“去其螟蜮,及其蟊贼,毋害我稺。田祖有神,秉升炎火。”据《尔雅》:“食苗心螟,食叶螣,食节贼,食根蟊。”[3]又根据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解释,“螣”就是蝗虫。由此可见,早在3000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蝗虫的灾害了。而我国关于蝗灾的最早记录,是公元前707年,见《春秋》:“桓公五年,螽。”“螽”是蝗类的总称,包括阜螽、草螽、蜇螽、蟿螽、土螽五种。其中,阜螽、蟿螽和土螽即现在蝗科的蚱蜢、飞蝗和刺胸蝗,蜇螽和草螽即现在的纺织娘和螽斯。据
      初步统计,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的2642年历史中,发生蝗灾的年份有796年,差不多每三年就有一次蝗灾发生。当然,由于古代历史典籍中“螽”或“蝗”的含意较广,包括种类复杂,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其为飞蝗,但蝗灾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先秦时期,由于对蝗灾认识不足,防治措施不够,故蝗灾就更为严重了。《春秋》所记载的242年历史(前722年至前481年)中,仅有两次写到丰收,而关于水灾、旱灾和蝗灾的记录却屡见不鲜,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统计:“春秋至于战国,蝗灾书者一百一十有一。”[5]
      当然,由于《春秋》记事谨严,讲求“微言大义”,而关于水、旱、螽之灾,日、月之食等,又多无传,故蝗灾发生的具体情况及为害的严重程度,书中未有详细的记载。然而,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出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对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的认识。
      首先,《春秋》所记载的蝗灾大多发生在鲁国(今山东)境内,这和后世《汉书》记载公元前218年10月“夏蝗从东方来,飞蔽天,至长安,入未央宫,缘殿阁,草木尽。”[6]相一致,说明蝗灾的多发地带为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蝗灾发生最严重的地域也是一致的。
      其次,《春秋》:“秋,螽;冬,蝝生。”汉董仲舒注:“蝝是跳蝻”,郭璞:“蝝,蝗子未生翅者。”《尔雅》:“蝝,蝮蜪也。”据颜彦考证:“‘蝻’乃‘蝝’字之误,盖篆体‘彖’与‘南’字相似,故误作‘蝻’”。可见,差不多2700年前,人们已经知道蝗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了。
      蝗虫的生长发育与生存和温度、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蝗灾的发生也与气候密切相关。这在二千多年前也已经为人所知了。《礼记·月令》:“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8](即冬季的第二个月气候同春天一样,则蝗虫就会成灾。)公元前483年12月发生蝗灾,季孙问于孔丘,孔丘说他听人说过:“火伙而后蜇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意思是说,热气消尽,昆虫就会冬眠。现在热气还向西方流行,是司历者的错误。如果秋天气候温暖,蝗虫就可能发生第二代,从而酿成灾害。干旱也是酿成蝗灾的主要原因之一,《春秋》:“桓公五年:大雩。螽。”“雩”是求雨之祭,春秋时期的“雩”有种,一种是每年农历四月的求雨之祭,称为“常雩”,这在史书中一般不与记载;另一种是大旱之年的求雨之祭,这在史书中常有记载,《春秋》中对“雩”的记载共有二十一次。“大雩”说明仪式之盛,说明这年是大旱之年。“大雩”与“螽”同年发生,说明蝗灾与干旱的关系十分密切。
      除蝗虫以外,能造成灾害的最严重的害虫就是螟虫了。《诗经》“去其螟蜮,及其蟊贼”,“螟”、“蜮”、“蟊”、“贼”,显然是几类不同的害虫。《尔雅》:“食苗心螟。”汉毛亨传:“食心曰螟”。从这些考证表明,螟虫也很早就被人注意了。从当时的栽培制度来看,当时所指的螟虫可能是粟灰螟或高梁条螟,因为北方栽种的主要是高梁和小米。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螟虫成灾的记载当见于《春秋》:“隐公五年(前718年):秋,九月,螟。”[11]从此以后,我国历史上记载螟灾的年代就有几十次之多。当然,由于螟虫行踪隐慝,容易被人忽视,所以,为害情况远远不及蝗虫严重。另外,古代也有把螟虫误称为蝗虫的,故螟灾和蝗灾的区别界限并不十分明晰,这也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蚜虫也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国关于蚜虫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庄公二十九年:秋,有蜚。”据现代昆虫学知识,“蜚”即蚜虫。据《左传》“秋,有蜚,为灾也。凡物,不为灾,不书。”[13]说明这是我国历史上蚜虫为灾的最早记录。关于对蚜虫为害作物的认识应更早一些,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有蜚,不为灾,亦不书。”说明早在2720多年前,人们对蚜虫就已有所认识,此后,对于蚜虫的记载也就屡见不鲜了。

    推荐访问:虫害 漫话 先秦 害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