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明月有光人有情的意思 [明月有光人有情]

    时间:2019-02-06 03:16: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众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乐府,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可谓是“说尽故人离别情”。 本文就此做一浅议。
      关键词:送别诗;“月”意象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77-01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众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乐府,唐诗到宋词,从元曲到明清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送别诗”,更是诗歌中的重头戏 ,可谓是“说尽故人离别情”。
      一、古代送别诗的产生
      中国古代交通不发达,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于是大量诗作被对亲情和友情看得很重的诗人们创作出来,时空的隔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别具独特艺术魅力。
      送别之诗,有送有别。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一定有诗,送则多有诗作。故诗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日本汉学家松浦友久认为:“‘送别’之作比‘留别’之作多的直接原因,乃是他们自身踏上旅途之际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充裕创作的精力大为减少之故。”
      二、诗有意象情方抒
      古诗名句魅力之一就在其意象的丰赡。意象,是诗歌中出现的用来抒情达意的物体。在诗歌创作中被注入了诗人主观情感内容,被后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不断继承使用,具有了情感蕴意的相对稳定性的自然物或人造物便成了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语趣、情趣、理趣和意味,它们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就有了某种暗示性。如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中国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灞陵、南浦是古代送别之所,表示对友人的留恋;柳枝表示离别的愁肠,柳表惜别怀远之意;芳草喻离恨;明月表示思乡怀人等。
      三、“月”意象的形成和发展
      从中国文学的源头《诗经》、《楚辞》到异彩纷呈的六朝歌赋,“月”作为艺术的意象,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诗经》中多次出现“月”,如“日居月诸”、“月出之光”,只是人看到的一种自然之物,而不是审美对象。在东汉以前的诗歌中,“月”只是一种自然景象。
      “月”作为艺术的意象出现在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中三处提到“明月”,只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中,月不再是与人无关的无情之物,而是和人贴近、能引起人们忧思的艺术形象了。
      文学自觉时代的六朝认识到美是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作品的必要条件。陆机诗中对“月”的描写更加细致生动,且有更多的人的因素,“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拟明月何皎皎》)“入”字让明月和人如此亲近,在此“月”已成为一个艺术的意象。刘宋作家谢庄《月赋》中对月的精彩描写“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把明月和思念联系起来。到六朝,“月”作为一个艺术意象,已经形成了。
      四、情感借月抒
      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月亮”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理空间: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夜独酌》)的飘逸心性,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的放旷情怀……无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
      有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丹桂、素娥等别称的月亮,很自然的成为文人骚客寄托感情的物象,即所谓的意象。
      我国古诗句有许多与月亮有关,对月寄予很多人生理想追求、忧思等。月亮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朦胧、迷离、苍凉的感觉,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一致;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为动人和意味深长。
      五、月寄悠悠别离情
      明月高悬天际,跨越时空,沟通古今,阅尽沧桑,见证兴衰。明月与别离的联系极为紧密,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数不胜数。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别后唯所思,千里共明月。”(杜牧《偶题二首》);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韦庄《送日本僧归》);“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杨炯《夜送赵纵》)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薛涛《送友人》)等。
      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高悬苍穹的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分离所造成的痛苦因此减轻。“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明月目睹着离人的痛苦,见证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在古人送别诗中,明月常用来烘托和强化离别怅惘之情,这时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楼映衬着离人的别绪。月亮意象凝聚着诗人的审美体验。
      五、结语
      借以表现别离主题的意象――“月”在送别诗中起到了渲染环境、传达心声、扩大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构成了形象之美,增强了送别诗的艺术魅力。悬挂在中国古典诗坛上空的多情之月,是一种道具、一种背景、一种气氛,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和一种审美意趣。她空明、澄澈、高洁之品性,为祖国锦绣河山增色,引无数诗人竞折腰。于是,月亮意象渗入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铸为作品的血脉和灵魂。除此之外,酒、柳、水、草、雁、雨、舟、风、云、烟、山等意象,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推荐访问:明月 有光 有情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