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无”中生“有”情意浓浓:中生菌素

    时间:2019-01-20 03:22:5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古诗文往往短小精悍,寥寥数十字,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老子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学习古诗文,如果教师从文中仅“有”的区区数十个汉字表面下功夫,就很难让学生领悟到古诗文的意蕴美、情致美。教师要懂得从古诗文的“无”处着手,化难为易,化平淡为神奇,让古诗课堂教学充满情致,散发迷人的人文魅力。
      一、从纸背之处透情,解“无字”之书
      情景一: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无赖”一词时,一位老师这样教:
      生: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他?
      生:老师,我能,“无赖”是顽皮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课文下面的注释中知道的。
      师:很好,你能通过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字词,很会学习。
      “无赖”一词常用贬意,指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或奸刁、撒泼的坏人。而这里诗人却用来形容小儿的可爱之处,精确、形象生动地描摹了剥蓬小儿的可爱形象和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如果“无赖”一词的教学只进行到上面老师教学的层次,学生固然知道了“无赖”一词的表面意思,但小儿“无赖”之状,诗人对“无赖”的喜爱之情学生无法体验,这样的课堂教学自是无趣。如果老师继续追问:“无赖”一词常用来形容什么人?诗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无赖”而不用“可爱”,有什么不同?从诗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小儿“无赖”?通过比较品味,小儿那“卧剥莲蓬”的“无赖”之状跃然纸上,诗人对小儿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古诗创作往往讲究推敲,讲求锤炼。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教学古诗,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纸背之处,解读奥秘无穷的“无字”之书,品味文字表面背后深藏的情感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傅庚生先生在《国文教学识小篇》中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读一篇文章,要把那写在平面上的文字,看成立体的东西:有高低,有远近,有隐显,有明暗。……品味字里行间的话,听出弦外之音。然后才算把这篇文字读‘透’了。”
      二、从空白之处生情,看“无形”之图
      情景二:教学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二册《所见》。
      课件出示画面:一位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边听老师读这首诗,边看图,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师:你看见了些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我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我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同学们真棒,观察很仔细,说得真好!
      古诗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观察画面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诗意。上述教学片断,教师让学生边听老师朗读诗歌,边观察画面,然后让学生描述画面的内容。学生描述的都是一些画面直观的内容,看图说“图”,了无情趣。古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请看另一位教师本节课的教学:
      课件出示画面:一位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先看看图,然后闭上眼,一边听老师读这首诗,一边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古诗。)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树林里,百花盛开,有许多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多美呀!小牧童多快乐呀,他欢快地唱起了歌。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
      生:我仿佛看到了小牧童忽然停住了歌唱,伸手想去捉树上的知了,可是他怎么也够不着。
      ……
      教师以图为引子,先让学生在脑中对事件人物树立大体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脑中自主建构富有个性和独特体验的“无形”之图。在学生的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百花盛开、充满生机的树林春景图,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牧童正朝我们走来。诗歌教学不再是画面事物的简单罗列、毫无生气的呈现,破图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三、从诗行之间品情,赏“无意”之言
      情景三: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
      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温暖、舒适的村居图。
      生:安居乐业的村居图。
      师:很好,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无忧无虑的田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作者的这种情感(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6页)
      带进诗行里读一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体验。它是有温度的,它常常唤起人的共鸣;它是有广度的,喜、怒、哀、惧、爱、恶、欲,就是一个“喜”字,也有万般情态;它是有深度的,只有用心品味的人,才能品得其中滋味。很明显,在上面的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没有温度,没有广度,没有深度的。在古诗中,常常隐匿着一些富含情感因素的字眼,看似作者“无意”之言,信手拈来,其实却是神来之笔。古诗教学中,要获得情感体验的温度、广度和深度,必须紧扣这些“情眼”,拨动学生情感之弦,与作者产生共鸣。请看另一位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
      师:同学们,请再次细细默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情。(生默读、思考)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喜”字。
      师:很好,那“喜”字什么意思?
      生:欢喜,高兴。
      师:文中仅仅是小儿最欢喜吗?
      生:不是的,老翁、老妇、大儿、中儿也很欢喜。
      师:他们为什么欢喜?
      生:老翁、老妇两个情投意合,白头偕老,又看到子孙都很勤劳,一家人和和睦睦,心情十分高兴。
      生:大儿在溪的东头为豆苗锄草,听着潺潺的溪水声,看着豆苗一片翠绿,心情十分高兴。
      生:中儿正在编织鸡笼,想到家里的一群鸡马上就要有新家了,心里十分高兴。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老翁、老妇看到子孙勤劳、和睦很高兴,大儿、中儿、小儿在田园劳动中享受了快乐,这就叫各得其乐――
      生:安居乐业。
      师:同学们想想,还有一个人很快乐,是谁?
      生:作者。
      师:为什么?
      生:作者看到这一家人各得其乐,安居乐业,心里既高兴,又很羡慕,心想,要是自己是这家人的一员,那该多美好啊!
      师:可见,作者对乡村无忧无虑的田野生活十分热爱和向往。同学们,一个 “喜”字,让我们走进了作者和老翁一家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师抓住诗的情眼“喜”字,让学生品味了“喜”的广度――老翁一家人及作者欢喜、快乐的不同感受;“喜”的深度――老翁一家人的各得其乐和安居乐业,作者对乡村无忧无虑的田野生活十分热爱和向往之情;“喜”的温度――学生真正走进了作者和老翁一家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和老翁一家人同欢共喜,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的古诗教学,富有创意,富有情趣,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教师进修学校)

    推荐访问:情意 浓浓 中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