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刘备脸皮有多厚【“长厚”“似伪”说刘备】

    时间:2019-01-16 03:40: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用“长厚”来概括《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主要思想性格,是既符合作者的主观意图,也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的。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形象来刻画的,这就是历来论者指出的,一个是仁君形象,一个是暴君形象。“长厚”、“仁义”是刘备思想性格的基调,是作者极力突出描写的。作品多方面表现了刘备的宽仁爱民,深得人心。
      确实,《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不仅有“长厚仁义”之德,还有“终不屈于人”的宏伟大志。他知道“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一方面他广施仁义,获得百姓拥戴,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此而争取到了人心。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刘琮不战而降。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他却答道:“吾不忍也。”当他山攀城向南撤退时有人劝他抛开百姓,速行保江陵,他却断然拒绝。安危之际,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另一方面,他又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武结关张,收赵云,文任徐庶,更三顾茅庐争得诸葛孔明相助。他百折不挠,不计一时成败,长期坚持进取,通过取荆州,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客道,终于取得了蜀、吴、魏三足鼎立之势。
      在“三让徐州”中,刘备是表现出了仁义的,这不是“伪”,而是真让,是其“长厚”的表现。潜藏在刘备内心深处的,仍有对徐州的渴求,不过此时时机未到,不敢轻易表露。但随着陶谦的一让再让以至三让,潜藏于刘备内心深处的渴求逐渐强烈,终于认为不会落“不义”之名,便取而代之了,为“君”之目的使刘备终于放弃了“仁”,但仁义地一让再让,又使刘备获得了美誉,收获了人心,从而能坐稳徐州这把交椅,真是名利双收。小说如此描写,写出了刘备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既有表,也有里,既有真,也有假,真而“似伪”,伪中有真,闹得毛宗岗在批语中连连问:“真邪?假耶?”这实在是很成功的。
      刘备是“仁君”,所以不管他如何矛盾犹豫,心有“不忍”,最终还是从“同宗”手里夺了西川;刘备是个“仁君”,所以直到取西川后,在接受刘璋投降时,他仍心怀愧疚。这种真伪难辨的情况,在刘备形象描写中常有出现。长板坡“赵子龙单骑救主”,当赵子龙把阿斗交给刘备时,刘备却“扔之于地”。赵云见此,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显然为刘备之举所感动。而民谚“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则认为刘备此举为假意。其实,此举亦真亦假。刘备本爱赵云,见赵云此时情景,一时感情激动,掷之于地,说:“为汝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由此可见此举不全是假,而是对赵云的真情之表露。
      又如关云长死后,刘备要为其报仇,并充分表现了他对其弟关羽的情义。但关羽之死和刘备就毫无干系吗?章太炎在《检讨・思葛》中说:“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圣土,假寻于吴人,以损关羽之命。”这似乎也有真有假。
      再如刘备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话是真是假,或可难辨,但刘备临终,其将死之言语,态度之诚恳,能说其言其性是假的吗?作为诸葛亮,即使嗣子不才,刘备真愿诸葛亮不辅之却取而代之?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刘备确实是“长厚而似伪”的,罗贯中把刘备作为理想的“仁君”典型来塑造,而过于突出其的“长厚”,对他的“似伪”却写的欠充分,对刘备性格的复杂性表现得还不很充分。所以使得罗贯中所极力描写的“仁君”的刘备形象不够丰满生动。却显得“似伪”。这也可能是罗贯中在“尊刘贬曹”的思想下,描写“长厚”、“仁义”的刘备形象时没有想到的,正如鲁迅先生评价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推荐访问:刘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