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下一句是什么

    时间:2019-01-16 03:37: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黄俊风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无疑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然而无论形式和方法怎样的形式多样,都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特点,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指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不能像部分教师那样,过于追求形式,没有把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导致舍本逐末、买椟还珠,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
      
      一、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形式主义
      小语阅读教学,对课文原文的理解,了解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是对学生语文基本功训练和基本能力培养,以及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求学是统一的。师生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缺一不可。导是“传道、授业、解惑”,是解说、引导和监控:学是研读询问,讨论、思考、创新、自律。学在导中学,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导在学中导,才能因材施教,导有目标,导有重点,导有层次。导和学相互作用,才能在短时间内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有位年轻教师在教《三峡之秋》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学习,教师在小组间徘徊,学生自由读文,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读文章,的确自主、自由。形式上聚在一起,但学生合作什么,探究什么?一片茫然。他们学得自由散漫,有的东张西望,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冷眼旁观。教师呢,在学生中似闲庭漫步、走马观花。二十几分钟过去了,教师提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漫无边际。教师打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幌子,实则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放任自流,与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不相符。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都不能削弱,必须导而有方、学而有法、有机结合,否则,“以学生为主体”,只能成为随心所欲的代名词,“自由、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也成了形式主义的招牌,必将导致教学失败。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真正为内容服务,流于形式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各种教育媒体应运而生,集声、光、色、形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逼真的图画,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情、景象再现于课堂,使课堂变得直观、形象,无疑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为教学提供了方便,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不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设备,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而单一追求课堂的华丽、哗众取宠,必将华而不实,使教学走向形式主义的怪圈。
      以《三峡之秋》公开课为例,本文描写了中秋这一天三峡从早展到夜晚景象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写作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是体会一天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教学开始,教师展示了三峡早、中、晚不同时段景象的课件,学生观察了画面,接着让学生自主读文章,感悟课文内容,后来就提问学生・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再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然后便分析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什么景象。学生再读文,接着教师又把课件从头到尾放了一遍,学生如看电影一般看了一遍,效果却很差。教师对课件的使用是蜻蜓点水,学生对课件的观看是走马观花。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如聋子的耳朵,真是得不偿失。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注重实效,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走出形式主义的泥潭。
      
      三、教学板书不能凸显语文学科特色
      板书,其含意是在黑板上写字或写在黑板上的字。教师设计的板书乃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反映,不仅起到构建知识结构,串联文章内容的作用,还能将内容艺术化处理,给学生以强烈的感观刺激和美的享受。板书是阅读教学中呈现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展示了教师的素质,也为学生学习语言、深入思考指明了方向,为创新提供舞台。板书是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受教育的阵地。然而有些教师把板书用的黑板视为画板,为了追求新奇之感,文字尽量用贴画和简笔画代替。文字却相当少,即使有很少的文字,字迹也不整齐,间架结构不合理,歪歪扭扭,无法给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黑板成了画报,成了展板,五彩斑斓的画面成了教师粉笔字过关的遮丑布,不能突出学语言、用语言的本质特色,不利于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对语言文字的训练。这样的板书,无疑把语文教学引向歧途。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不仅影响阅读教学正确的发展方向,关键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而,克服形式主义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务必从实际出发,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注重实效,使语文阅读教学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语文课堂激趣浅说 张春芬
      
      兴趣是学习之母,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以为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导入诱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心理学称此现象为“心向”,这种“心向”既强烈又短暂。因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好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比如教《口技》时可以让学生表演鸟叫,也许就有同学会自告奋勇地仿火车声,仿马蹄声等等,也许有人会联想到洛桑的表演,说他的大 鼓,小鼓、大号、小号能一起发出。这时授课者可以就势引导说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设疑激趣
      课堂设疑是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到达知识彼岸的一种有效方法。“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一些平时不善发言的学生不是不会发言,而是老师未能拨动他们的心弦。只要“疑”设到学生的“动情点”、“兴奋点”上,他们便不由不发,不能不发,发而后快;在这一思维流程中,求异,创新的思维火花,也会随之进发。比如教《变色龙》,特级教师宁鸿彬要求学生在通读完课文后为小说另取一个“名”并说说理由,另起一个什么名好呢?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呢?于是,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思绪联翩,激情如潮,课堂气氛便活了。再如,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时是这样层层设疑的: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通过有目的。有方向的设置疑问,留下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化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摒弃一切私心杂念,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活动调趣
      活动的形式很多,说,议,诵,辩,唱,演均可。试简单举例:
      说:指导学生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文,议论文中的某些抽象概念编成快板,课堂上打起竹板说上几段,既调动了兴趣。又增强了理解记忆。
      辩,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采用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如本人教《套中人》时,在华连卡开始是不是真的爱别里科夫的问题上学生发生了争议,我就乘机组织学生辩论,学生兴致很高,拼命看书,钻研教材,寻找论据,教师适时点拨,最后问题辩清了,教学目标也达到了。
      
      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 曹巧林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底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又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而很劳累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快快乐乐、轻轻松松学习和健健康康成长,让师生以轻松愉快的姿态投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并在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欣慰和乐趣,努力提高孩子们的识字效率呢?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提高孩子识字效率。
      
      激发兴趣――乐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奇异的思维和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是我们老师的神圣职责。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识字就根本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甚至是一种乐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高高兴兴地学,轻轻松松地学,尤其是让他们主动自愿地学,真正变得愈学愈爱学、愈学愈想学、愈学愈会学。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交朋友,爱受表扬。根据这一特点,抓住这一环节,要会赏识孩子,要会鼓励孩子,更要会表扬孩子,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让他们领悟成功的喜悦。教学时可以将生字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就唤起了学生的上进心,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识字的效率自然提升。让学习成为一种自豪,让识字成为一种乐趣,让孩子们品味到有学才有乐,有乐更想学。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更不能让孩子们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要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扑灭。引导学生要用变换多样的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欢欣鼓舞的趣味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游戏项目,使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做到在玩中取乐、玩中学习、玩中思考和玩中创新。
      如在教学新课程“一年级下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猜一猜”、“比一比”,在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的含义时,让孩子们“搭一搭”、“演一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学组词可以采用“找朋友”、“词语开花”和“摘苹果”等游戏形式。
      众所周知,趣味教学向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效果又佳。我们就是要采用儿歌、猜谜、三宇文等趣味方法来学文认字。如教“也”字先出示谜语:“有土能种田,有水能养鱼,有马跑得快,有人不是你我。”这样学生不光学会了这个字,而且也学会了其他几个字的形义。又如“山石岩、弓长张、二人从、三人众”。有好多学生很易写错“真”字,而且在书写时常写得高高的,我就编儿歌,“真字不能高,三横不能少”。这样教学生字,方法简单,学生易记。其实,在我们具体教学中所能用到类似的很多,只要我们善于总结、运用,随时随处可见可用。
      我们既要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又要彰显新的教学特色,同时要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结合实际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特色,利用中国汉字本身特点,找规律,寻窍门,多学语言文字,多学科学知识,使学生们在愉快的识字过程中尽快掌握识字方法,探索识字技巧,早识字、多识字,同时为将来发挥他们的仔细观察、奇异思维和大胆想象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
      
      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唱主角 聂 哲
      
      古诗,以它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 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但由于古诗的形式体制、遣词造句等方面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往往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介绍讲解,强调字词,逐句解释。学生埋头笔记,学会的标准就以会背、会解释来衡量。学生究竟从诗中领会了多少美的意境,无从谈起;究竟得到多少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也无从落实。其实,古诗的教学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让古诗教学也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特点。
      
      一、从整体入手,启发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在教学古诗时,一般从字词着手。逐词逐句理解,往往把一首完整的古诗弄得支离破碎,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我认为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从全篇着手,从整体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一首诗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这一问题: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古诗,兴趣倍增。他们通过、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等办法寻求答案,各抒己见,教师再适当加以点拨,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小儿垂钓》、《蝉》等,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山行》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一座高高的白帝城,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也可以在音响中感受“处处闻啼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抓住朗读环节,让学生品味诗意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押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重音用“.”,延长用“――”等。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朗读,然后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是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实际,教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用心编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让学生见前人之所见,闻前人之所闻,想前人之所想。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不断向课外拓展。
      
      Body Language在教学中的运用 马 霞
      
      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时一切充满信心,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稳定注意力。多媒体、直观教具等的利用。使学习英语的环境有所改善,而学习英语的氛围的形成必须有B0dy Language协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完全理解的基础上。接触更多、更广泛的英语,感受最真切的语言,使他们养成用英语去学英语的习惯。
      Body Language是通过全身或某个部位的动作、表情或姿态传递给别人特有的意思,或想法的肢体语言。使用肢体语言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就像指挥官,用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共同指挥。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使师生配合默契。
      
      一、运用Body Language组织教学
      教师在授课时候,恰当地运用手势语言及面部表情进行教学,学生就会特别感兴趣,能迅速准确地理解语言内容,使记忆更加深刻。
      如上课铃响后,我面带微笑的走进教室,边做手势边说:“Hello,boys and girls”这样,学生也很快做出相应的手势和答语,一堂课就在这样生动活泼而又充满英语气息中开始了。
      平时课堂上我们还会用其他的手势。比如说学生们正在讨论,需停下来时我会说:“Please stop discussing”,同时左手摊开,掌心向下,右手食指顶掌心。学生立刻就停下来了。再比如说,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我便会竖起大拇指夸奖说:“welldone或Excellent!”如果答错了或回答不出来,我会面带微笑的说:“It does not matter”。我教的大部分学生老是对自己没信心,我便会拍着自己的胸边教他们这样一句谚语“I can do it!”这样同时也给予了他们鼓励。
      
      二、利用Body Language进行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Body Language可以用于词汇教学。部分词汇借助动作、表情进行教学,学生们不愿意死记硬背那些枯燥无味的单词。却易于从多方式、有变化、多感官运用的信息传播中接受语言训练。比如我们教一些面部表情的词(happy,angry)和身体部位的词(back,arm)用Body Language辅助教学,简直是恰到好处,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掌握了这些词。
      在高中英语第一册(下)的21课,题目是“BodyLanguage”,在上课前,老师先做一些手势,让学生猜出意思,然后老师说英语,让学生做动作,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受到了感染,达到了预期的热身效果。这样,学生很快明白本篇课文的内容。老师在讲课文的时候,边说英语,同时和学生一起做动作,这样形象直观,学生能体会其中的内涵。有助于对课文较好的理解。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乐学,同时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Body Language辅助教学,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身心愉悦地进入一种自觉的语言学习状态之中,他们在活动中争着抢说英语,有时竟达到一种入迷的程度,不断开发学习英语的潜能。
      
      激发学生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升华 常晓花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 的发展”。而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是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培养。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本着这一核心理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据教材丰富、有趣的内容,充分发掘教材的情感内涵,通过精心导课,创设情境,真情体验等环节,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一、精心导课。激发情感。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几句感情充沛的导语,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幅精彩的插图,一首悠扬动听的歌曲,再加上几个激发兴趣的提问,总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由此而生。可见,精心导课,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志。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时,课前组织学生观看了《春天的故事》音乐光盘,歌曲声声入耳,美景令人陶醉,求知的欲望一下子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中升起,热爱祖国的情感由此进发。这时,老师及时设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歌颂的老人是谁吗?这首歌唱的是哪里发生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生活巨大变化的诗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由于小学生的情感容易受具体事物的支配,所以,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有关教育教学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奇观》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情境:一是为学生创设了感情朗读的空间,通过老师范读,配乐朗读,学生自读,学生互读,让学生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当读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时,用激昂的语气一口气读完七个“最”(即这里有世上最纯净的天空,最飘逸的云彩,最雄伟的雪峰,最漂亮的大拐弯,最丰富的宝库。这里的确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使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喜爱之情由然而生。二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1)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3)学生质疑,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理解。喜爱之情在理解中深化。三是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学生交流自读理解,互相探讨,共同提高。四是为学生提供欣赏。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做到图文结合,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喜爱之情在欣赏中得到陶冶。
      
      三、真情体验,升华情感。认识是情感的基础。小学生对人或事物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情感的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综合活动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去真情体验。感知社会,感受生活,使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变化》这一单元中的《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了解,对祖国的巨大变化有了认识,产生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后,及时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方式,体会我们身边的变化,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交流,学生纷纷发言,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上学等方面畅谈家乡变化,感受党的好政策。再让学生以《家乡巨变》为题,写出作文。这样,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亲身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李 宝
      
      把握学生的情绪、欲望、思想等因素,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学生情感素质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将语文教学纳入人才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当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包括教学课题的情感渗透、教师的情感表达、学生的情感调动和反应。而学生的情感调动不仅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更是指学生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充实和升华。注重情感既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手段,更是丰富其他教学的促进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切实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一、以情育人,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交点。达到学生的求趣心理
      教书育人是教育的目的,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情感教育是热爱教育事业和所任学科的行为准则。高尔基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克服千篇一律的“升学教育”、“分数管理”的方法,放飞心灵,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巨大效果。一般来说,初中阶段学生的情感胜于理智,对一些事物的情感不稳定,既能很快激动,也容易冷漠下来,他们很容易接受情感的宣泄和艺术的感染,对于呆板、灌输式的说教具有自然的排斥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与学生情感的交点,努力架设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要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成为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比如在讲《春》时,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偷’和‘闹’是我们平时不愿听到的字眼,带有恶作剧意味,然而作者却为什么偏用这两个字呢?”学生对此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经过一番议论,同学终于领悟到春的特征:小草并非“偷偷摸摸”而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长出来,让人联想到最早报春的不是花而是小草,而蜜蜂闹并非是对花的践踏,而是更表现了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色,突出了春花烂漫的特征,渲染了春天的美景,这样同学们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用心思考,捕捉春天的美丽。
      
      二、激发求异,运用想象创设情境,以达求新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本着“提高成绩”用作业的“网”罩学生,用知识的“丝”缠学生,这种灌输之教,记诵之学,虽然让学生获得了统一的标准答案,却缺少了思想和创新,像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一样,只填饱肚皮,但吸收不到营养。教师欲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既要重视求同思维方式的训练,更要重视求异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把知识理解的更深、更活、更自由。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物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个实物,一幅漫画,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活学生的思路。同一实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知识水准,情趣爱好,思维角度不同,见解各不相同,教师应善于通过实物激发学生联想,既可以超越时空。也可以超越现实。
      
      三、综合整合,引导学生深入的情感思考,以达求动心理
      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景:老师提问后,课堂上只有稀稀拉拉的 几个同学举手,在45分钟的课堂中,始终是老师的世界。语文教学是开放性的,为此,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用学生“学”的效果来衡量教师“教”的效果,在课堂中尽量把思考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动的心理,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与写作的思维个性,做到“我手写我心”。如在讨论《给祖国画张像》中,有的学生画的是青山、绿水,有的学生画的是飞船与火箭,有的是儿童与花朵……教师要在学生的求动心理中进一步升华。点播,祖国是青山绿水,是因为祖国有巍峨的高山,山一样的气魄,也有大海,大海一样的胸怀;人手捧绿叶反映了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海洋两岸的人正确地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心系蓝天,放飞梦想,展示祖国腾飞,人民团圆,人类和平……通过这一讨论、分析、归纳、感悟,不仅活跃了气氛,升华了主题,而且学生可以大胆地想,更从侧面表达了祖国繁荣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达到情感与互动的双重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挖掘学生蕴藏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在情感教学中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发展个性,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任金友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围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策略思想展开的。如何在课堂上实施这一策略思想,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尝试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些粗浅的实践体会。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益,其中师生关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中,我注意营造一个种尊重学生的观点、意见和建议的民主气氛,让他们互相讨论,大胆发问,标新立异,鼓励他们假设、猜想、推理,形成师生之间互相协作的和谐关系。同时注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班上一名男生,由于数学基础差,在数学课上凡提问,都回答不上,而且害怕被提问,后来经过不断辅导、指导、谈心、教育,他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大胆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经过努力,这名男生上课能大胆讨论发言,数学成绩得到提高。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我在找学生列乘法算式,编口诀时,他也能举手并且正确回答,同学们对他的进步报以热烈的掌握,教师也为之鼓掌。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看情境图提问题,个别学生能提出问题,但提的不全,这时教师对学生说:“老师也想提出一个问题行吗?”学生说:“可以”,教师继续把问题提完整。学生获得知识,教师不是居高临下地向学生“传话”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而是以民主平等的关系,提出问题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造出新智慧来,让教学任务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完成。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眼光投向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
      (一)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能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另外,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由于学生已有学习1~5乘法口诀的基础,就可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列乘法算式,编口诀,在讨论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交流、多反馈,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中心,在畅所欲言中把自己的结论谈出来,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仔细观察,分组讨论,不仅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小学生都有好胜心,也乐于自我表现,围绕课本内容选择竞赛题,同样会使课堂气氛愉悦,学生对求知发生浓厚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如在教学“9加几”习题课中,我出示两道“9加几”的计算题,要求小组进行竞赛,计算出得数,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看哪个组能解答的人多,通过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得快的同学帮助做得慢的同学,不理解的同学虚心请教,课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主动积极的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三、落实练习“到位”,提高教学效率
      练习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量选用群体作答的检查形式,如判断题检查形式通常为指名回答:“对”或“错”,这样就局限在让个别学生作答,可改为全班学生举牌判断选择题,每道题通过有3~4个选项,可要求全班学生举数字表示选择序号。这样可避免出现一个人回答,其余学生坐听不想的不良现象。
      
      巧用多种合理方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王变红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教学文字题时,上课伊始,教师一言不发,在黑板上板书,“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睁大眼睛,感到很奇怪。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缩句。此时,学生忍不住问老师“这节课不是语文课呀!”老师还是一言不发,等学生缩句后,教师又在这句话下面写上“45加上18的和乘以它们的差,积是多少?”再要求学生缩句,学生定会恍然大悟,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如此导课,不仅抓住了解答文字题的关键,而且还能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通过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时,才会对相关的事物引起注意,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代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的需要,引发学习的愿望,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境,能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一次在教学速算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种情境: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俩进行比赛计算311-89,4813-87,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孙悟空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我的桃子。”孙悟空迅速说出得数是222和472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看这两道题 都是多位数减两位数,而且被减数和减数互为补数,可用速算法:用十位前的数减1,百位后的数乘以2,然后将得数连起来便是原式的结果。即:3-1=2,11×2=22,311-89=222,48-1=47,13×2=26,4813-87=4726。”通过创设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掌握了这种算法。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请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有的拼成了长方形,有的拼成了正方形,还有的拼成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数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际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方式等作科学安排外,还要利用小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性的练习,这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在练习中适时适当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看谁的鲜花先开放”、“给小马虎治病”、“找朋友”、“邮递员送信”、“小动物找家”等各种游戏性的练习,都能够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智能的目的。
      一节好的教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结束,趣犹存”,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比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结束本课的: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的基本知识,大家对此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回答“为什么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为什么有平年和闰年呢?”同学们可以放学回家查找一些课外书籍,明天上课我们看哪一位同学说得最准确。如此结束,再次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绪,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认识的需求,取得“课虽终,趣犹存”的效果。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田平选
      
      因材施教,能使好、中、差三类学生从各自的起点上均有提高,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数学教学中注意了这一点,使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能力,尤其是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归纳其做法有以下几点:
      对刚接手的学生,通过家访及课堂提问摸清各层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知识底码。弄清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了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对学生逐个分析,按好、中、差分类。比如,今年我班有50名学生,分成了好15人,中20人,差15人三类,做到了胸中有数,为因材施教做好了铺垫。
      全面了解学生后,要注意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使差生打好基础,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兴趣,随时给差生补课,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的成绩,另一方面,又要使优生留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抓住备课这一关键性的环节,需选择适当的教法,如尝试教学法、发散思维教学法等,同时还须掌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起点要低。为了使基础差的学生听得懂,认为“能学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学时,起点要放低一些。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一节时,我首先拿出六个苹果,让学生将它们平均分给三个同学,差生也觉得很简单,学生解答后,随即点清了总数量和被分配的份数,为进行新课打下了基础。
      (二)过渡要自然。在学习新知识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真正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易学易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上例中,我收回了那六个苹果,重新让学生按2:1分给甲乙两个同学,学生很自然地先将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其中甲得两分,乙得一份,这样逐渐使学生掌握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三)战线要长。为了使优生发挥更好的作用,要注意适当把“战线”拉长。如上例基础知识讲完后,我出示了一道巩固题:“一根长12分米的铁丝,弯成一个长宽之比为2:1的长方形,长为8分米,宽为4分米”,请问这样分配合理吗?这样既发展了优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指导学生上。要解决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对学生“分槽喂养”,具体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同程度,区别对待。由于学生学习程度,理解能力不一,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外作业都要区别对待。课堂练习时,要见缝插针,及时对差生进行巡视辅导,发现差生知识上的漏洞及时补救,质疑问难时要多给差生机会和时间,发现思维障碍,及时点拨。对优秀生要提高标准,留两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看整体“1”时,我出了一道题:“甲数比乙数多25%,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25%”对吗?让学生分辨出由于整体“1”不一样,所以这种说法不对。为了使优生知识加深加宽,可在此基础上出一道较深的习题:“有一堆煤,第一天运走它的30%,第二天运走余下的40%。还剩21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7”这样步步加深练习,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扩大知识面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为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我主要采取了下面两个措施:第一。一名尖子生和一名差生结成“对子”,优生帮差生解决疑难,发现差生有进步时,及时汇报,及时表扬:第二,让优生当“小先生”,即学完每个单元后,让优生备课,然后到课堂上讲解,讲出对某题的审题、分析、解答三个方面,侧重于如何分析,自己是怎样学会的。这样,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了会学,收效显著。
      在单元测验题目中,基础知识题和附加题明显分开,对附加题要求优生必做,中等生参考,差生可不做,这样既能进一步激发优生的学习劲头,又能增强差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对学生成绩全面评估,首先把学生成绩分出档次,在下一次考试时,凡成绩在原基础上上升的都进行表扬,并喜报于家长,对成绩下降的,帮助他们找出下滑的原因,并指出改进的措施,这样可防止优生总受奖,差生总挨批的做法,使考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因材施教是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才会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真正适应“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需要,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较大的起色。

    推荐访问:教学相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