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理工科 理工科院系高补考率现象刍议

    时间:2019-01-13 03:26:2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高校的补考率向来为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及家长们所关注,学生补考率的高低甚至被作为衡量一校学风是否优良、教学质量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自2005年国家明令学校应给予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一次免费补考的机会[1]后,高补考率现象在各高校屡见不鲜。相比于文科院系而言,理工科院系的补考率要高得多,更值得人们重视。
      
      理工科院系学生补考现象及其特点
      
      1.理工科院系高补考率现象普遍存在
      理工科院系的补考率究竟有多高?尚未有人进行确切统计,下面先让我们看看几个例子:
      在武汉理工大学,“你上学期‘挂科’了吗?”这句话,已成为不少学生见面时的问候语。“挂科”,是考试不及格的通俗说法。8月26日至30日,武汉理工大学开始组织上学期“挂科”的学生补考,补考人次多达8466人次,首日参加补考人数近2000人。这些补考生都是该校原来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而这三个年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总人数约为2.7万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同时“挂科”?是环境不适,还是学习放松?该校此次补考生中,2005级有4100余人次,2004级3300余人次,2003级约1000余人次。从中可以看出,大一学生占了一半。该校能动学院轮机工程2005级学生小宗说,他们班有30多人,上学期有20多人“挂科”,有的一人“挂”了好几门,他的C语言和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两门课也不及格。[1]
      2007年9月,新学期伊始,某地方性大学的补考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该校2006级某工科专业,因参加补考人数高于留在教室上课的人数而几度停课。该专业共有学生117人,其《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等四门课程的补考人次达229人次,补考率高达196%。
      另据李孝华先生反映,某高职学院理工类专业基础课不及格率常常超过20%,有些课程如《高等数学》不及格率更高,甚至临近毕业还有近20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不在少数。[2]
      以上事例虽不足以全面反映我国理工科院系学生补考现象,但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从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到一般本科院校,再到高职学院的理工科院系都广泛存在着高补考率现象。
      2.理工科院系的补考现象的特点
      (1)补考科目相对集中。理工科院系学生的补考科目多集中于公共课程及基础课程,如《英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数学》等等。某校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期考中共有32人次补考,其中《高等数学》的补考数为27人次,占补考总人次的84%。
      (2)低年级补考率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补考率往往高于高年级同学。
      以四川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在2005~2006年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一、二年级同学的平均补考率为25.1%、25.8%,而三、四年级同学的平均补考率为16.71%、6.74%。[3]由此看来,低年级的补考率明显高于高年级。
      (3)男同学补考率高于女同学。以某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为例,该专业共有学生61人,其中男同学34人,女同学27人。在《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当中,共有不及格同学27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7人。可以看出,补考男生人数占全班男生人数的59%,女生仅占26%;补考男生占全班人数33%,女生仅占11%。如此看来,男同学占补考人数的绝大多数,补考率远远高于女同学。
      
      高补考率的原因何在
      
      究竟是何种原因引起了理工科院系的高补考率?我们可从多角度进行探析。所谓补考,指的是学生因故未参加考试或考试不及格而进行的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4]一般而言,学生补考原因以后者居多。教学环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三要素构成。因此,要查找高补考率的原因离不开以上三个要素。
      1.学生方面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密切相关。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必定不理想。目前,部分学生受社会上投机取巧风气的影响,片面地相信“读书无用论”,认为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课程没有多大用处,导致在课程学习上屡次亮红灯。
      另外,也有部分同学对基础和公共课程不重视,认为学公共、基础课无用武之地,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而公共、基础课主要在低年级开设,部分同学的错误认识导致了低年级同学的高补考率。
      当然还有少数同学认为补考无所谓,且补考比期考更容易通过,所以在期考中不加努力,等待通过补考获取成绩。
      (2)学习目标不明确。部分同学带着美好的憧憬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心目中的大学相差甚远,一时间产生迷惘与困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还有部分同学因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没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另有同学因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使得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带有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目标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鞭策自我不断的努力与奋斗,部分学生因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甚至缺失,导致了学习动力的严重缺乏,进而无心向学,考试不及格就顺其自然了。
      (3)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方法的不科学也是导致补考的一大重要因素。某高校2006级物理专业的小王,每天早出晚归,埋头苦学,但期考每每都有2~3门课程不及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能掌握理科学习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习惯于题海战术,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不易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不能灵活掌握学习方法,导致考试难以通过。
      (4)学习自觉性不高。相对于高中而言,大学是一个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地方,主要靠学生自觉学习。而大多数学生脱离了老师的“早晚跟班”后,对学习时间上的“自由”不知所措。男学生在自律方面较女学生差,不少男生开始“游戏人生”,上课睡觉、抄袭作业、玩游戏甚至旷课,给期末考试的不及格埋下了隐患。因理工科院系通常是男生占绝大多数,所以“游戏人生”的比例也较大,补考率也就自然高。
      (5)学生基础较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高考录取分数也有所下降,学生的基础整体下降,听课更加吃力,不容易跟上老师的思维。再加上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课后不复习,整天沉迷于上网、聊天、睡觉、逛街,考试不及格是必然的结果。由此看来,学生素质的滑坡是当前高补考率的一大因素。
      2.教师方面
      (1)师资力量的短缺。高校连年扩招,造成师资力量缺乏,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不成比例。为此,大部分课程都是大班上课,一个班往往超过百人。如此一来,老师难以全面接触学生,无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部分青年老师刚毕业,还未经过实习就走上讲台,不熟悉教材和教学方法。如此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
      (2)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只管教书,不重育人。将上课视为赚钱的手段,而不顾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平时对学生检查、督促不够;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不重视、批改不认真。以某高校的谌老师为例,在其讲授的《大学物理》课堂上,当大半听课同学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时,该老师却视而不见,照讲不误。有调查表明,任课教师的责任心的强弱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正比的,教师责任心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高,补考率必然低,反之则较高。
      (3)教学内容、方法不得当。部分教师未与时俱进,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有些教师授课照本宣科,实行灌输型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佳,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教师备课不面对学生,教案多年来一成不变,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在大学校园里,不时听见学生抱怨:某老师上课像催眠曲,不听还好,一听则会打瞌睡。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吸引学生听课的关键,如果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则很容易引起学生厌学,进而出现高补考率。
      3.课程方面
      (1)难度较大。多数理工科院系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平时实验多,课余自习时间少。不像文科专业,部分平时不认真的学生通过考前突击的方式往往也能取得及格的成绩,理工科专业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强调学习的连贯性,考前突击的办法通常行不通,一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往往会不及格。
      (2)考试内容不够科学。当今许多高校的考试,仍旧是教考合一,比较随意。部分教师对试卷的题量、难易程度把握不好,考试内容难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较全面的测试。还有部分基础及专业课程的考试,只需学生考前死记硬背即能过关,这对于理工科院系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降低补考率的几点思考
      
      综上所述,理工科院系出现高补考率的原因是多重的,对此,学校各方力量应该齐抓共管,采取有力措施降低补考率。有鉴于此,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1.制度层面:出台相关政策,抑制补考率的攀升
      一种制度、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引发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从某种程度而言,理工科院系的高补考率现象同样也是相应政策的产物。如要改变这种文化现象,从制度层面进行改革是一种可行的方式。
      首先,对学生而言,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激励学生全力以赴对待考试,令其明白补考科目过多将会面临退学的危险。在这一方面有些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鉴。以北京大学为例,该校规定,学生每一学期不及格的必修、限选课程总学分占该学期学分总数的60%即退学。[5]如此一来,那些期考不努力,指望补考过关的同学将会大大减少。另外,有部分高校开始取消补考制度,期考不及格的同学直接参加重修,这同样对降低补考率有着极大促进作用。
      其次,对任课教师的职责也应有相应规定。某校王老师连续数年讲授的《高等数学》的补考率均高于50%,学生的不努力固然是主要原因,然任教老师就没有任何责任吗?超过半数的同学不及格,意味着大部分同学没能对该课程作最基本的掌握,说明任课老师没能因材施教,没能使大多数同学达到基本要求。对于这样的老师,学校是否该听之任之?对此,学校也应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再次,在课程考试方面,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进行考试内容、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考核课程成绩,不局限于一张试卷定优劣的传统考试方式。使得考试内容尽可能科学,尽可能反映学生的知识面貌。
      2.教学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应从根本上认识到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而具备良好素质的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足够的教师是确保教学得以进行的基本保障。还应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吸收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其次,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以形成良好教风及学风。
      再次,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恢复助教制度,指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指导新上岗教师,确保其有足够能力独立承担教学任务后再让其上课;采用随机听课的办法,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作出评价;鼓励教师出精品课程,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总而言之,任课教师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高尚品质,要以自身人格来影响、带动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调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批改作业、阶段测验等及早发现与掌握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并经常与学生辅导员联系,寻找对策。
      3.管理层面:狠抓学风建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风的好坏是学生学习状态的集中反映,好的学风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迸发。为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管理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首先,良好的学风应从新生入学抓起。辅导员和班主任要认真分析新生特点,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教育学生掌握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勤奋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尽快适应高校的学习与生活。
      其次,对学生要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对补考的正确认识。纠正学生对补考管理中的错误认识和倾向,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求知态度和公平竞争的观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奖罚分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次,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理工科院系的男学生往往占大多数,男学生通常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沉迷游戏。辅导员和班主任应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与帮助,把不及格的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尽可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最后,制定严明的奖惩制度,将学生补考与评奖、评优挂钩。如某校计算机学院明确规定,凡是有必修、限定选修科目不及格的同学,将被取消本学年奖学金、五四先进个人的评定资格,以此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在学生中逐渐形成你追我赶、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
      高校补考率是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的侧面反映。只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教学质量,狠抓学风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补考的人数,高校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匿名.高校学风谁来正?2.7万本科生挂科8466人[N].人民网,2006-08-28.
      [2] 李孝华.为什么补考的学生这么多――关于大学生及格率的几个话题[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1):81-84.
      [3] 李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层次[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21):162-164.
      [4] 王启洋.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补考[J].新职教,1999(1):48.
      [5] 卢晓东、郭翠华.北京大学本科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1999(26):17-22.

    推荐访问:刍议 理工科 补考 院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