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厚实的反义词【真实与厚实:让语文课堂生辉】

    时间:2019-01-04 03:24: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只有教师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体多方位地探索,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课堂反璞归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因此语文教学以鲜活的形象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真实、厚实,用真实的课堂呼唤学生的生活,呼唤学生的亲历,呼唤“碰撞”的火花。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真实 厚实
      
      什么样的课,学生爱上?
      什么样的课,教师乐上?
      过去,我们总是注重这个理,那个法,就像做菜,过于强调了菜的花色,讲究色、香、味、形和营养搭配。但学生不领情,这样的“大餐”偶尔为之能应付,日日如此,难免捉襟见肘,于是便有了平时“粗茶淡饭”、公开课时“满汉全席”的说法。这不禁让人感叹:语文教学什么时候才能以鲜活的形象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更加真实、朴实些,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呢?
      一、课堂呼唤学生的生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与人文化的高度统一,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两者和谐统一呢?现行教材中的绝大多数课文都来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感悟,那么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1.从生活中来。
      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积累是原始的、无序的。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材料,创造性地转化为学生的某种生活材料,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正如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体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写作文《秋天的田野》前,我带着他们走进了农家菜地,看到了一垄垄长得生机勃勃的花菜、青菜、萝卜……学生兴奋极了,作文课上,他们争着发言。有的说:“金黄的花菜像小宝宝一样躲在绿叶中,狭长的叶子像士兵一样保卫着花菜宝宝。”有的说:“看了秋天的田野,我觉得秋天不仅是金色的,而且是绿色的,秋天也像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多么富有新意啊。这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了课本外的精彩世界,激发了他们的欲望。由于采用学生自己的生活情景,拉进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2.根植于生活。
      只有同绚丽多彩的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才具有灵性。由于种种原因,教材总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必须用生活的经验、情绪去补充,才能体现范文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典型性。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如看精彩的电影电视,读优美的文章,听动人的故事,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参观访问……让学生在影视艺术中丰富语言,在课外阅读中学习语言,在观察实践中积累语言。学生耳闻目睹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语言文字时,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用活化的语言记录下那些美好的镜头,描绘出生活的情趣。这同样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并且是更高形态的语言积累方法。例如教学《秋姑娘的信》,我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时,注意抓住事物表象及叙述的社会体验来进行,让学生建立起词句、句子与事物表象之间的联系,进而让学生自愿走进课文的情境(如我问学生秋姑娘在信中会要大雁小心什么?),读出了神、读出了情。这样的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的读书活动,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如读完四封信后,我问秋姑娘还会给谁写信,学生马上想到了给“熊猫”“小白兔”“小老虎”等写信)。学生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理解了语言,积累了语言,并初步运用了语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成倍提高,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达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二、课堂呼唤学生的亲历
      孔子有弟子三千,却没有一人能超过孔子,其主要原因在于弟子只是重复教师的劳动,把精力都花在记忆老师总结的知识上,而不是经历老师研究学问的过程。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文章的阅读者、体悟者、欣赏者和模仿者。如《怀素写字》一课中,为了突破“他写呀写呀,日子一长,木板竟被写穿了”的理解难点,我在教学时,相机出示一块木板和一支毛笔,让学生亲身去演示怀素写字的过程。写了擦,擦了写,学生在经历了数十遍以后,发现木板毫发无损,惊异之余亦感叹怀素刻苦练字的精神。
      但从教学现状看,许多教师囿于教材,甚至把教参当做金科玉律,总觉得学生自己所得有限。“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当然有许多知识要教给学生,但要有一个度。许多语文教师似乎逮着每一篇课文都要嚼个透,把教参的分析和自己的讲解硬塞给学生,直到没什么可交代了,方肯罢 “嘴”,把原本十分有灵气的语文课搞得纷繁复杂。
      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师的可怜之处,也是语文教学的失败之处。一篇课文,学生不知道的东西多了,你就是再仔细地讲,也有漏掉的。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敢于同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许多作家、许多语文水平高的人,问其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这值得我们沉思。
      三、课堂呼唤“碰撞”的火花
      “碰撞”,生活中的“碰撞”是谁都不愿意看到和触及到的事情,但在教学中,有了“碰撞”,学生就会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结果,而且还能碰撞出个性。
      1.注意到师生间的“碰撞”。
      在孩子的观念中,教师的话是完全正确的,他只要跟着老师走,完全就不会出错,在我们看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是没有主见、没有个性的。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教师讲的话并不完全正确,自己要自己辨别是非。
      2.注意到生生间的碰撞。
      如教学《谁的本领大》,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比一比风和太阳谁的本领大,用自己的观点驳倒对方,虽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果,但学生间的这种辩论,完全道出了学生的难点,体现了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3.学生与教材的碰撞也不容忽视。
      在我们眼里,教材上的内容毋庸置疑,完全正确。如《做什么事最快乐》一文中讲道:小青蛙“跳”到田野里找水牛,“跳”到花丛中找蜜蜂,“跳”到树底下找啄木鸟,“回”到家中找妈妈。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最后不用“跳”而用“回”呢?可以看出,学生对教材颇有见地,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钻研教材,从正面引导,而不能草草了事。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考虑青蛙到田野里、花丛中、树底下的心情,此一点拨,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
      总之,只有教师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造成群体互动优势,使学生由对信息的被动接受变为主体多方位地探索,才能使语文教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使课堂反璞归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推荐访问:生辉 厚实 真实 语文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