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探讨提顿词的功能】探讨相近的词

    时间:2018-12-30 03:38: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提顿词除了起标示话题、停顿作用外,还有其他的咨询功能。提顿词“啊”可以引进各种类型的新话题,把听话人的行为拉到言语交际活动中,用在称呼后,还可以增加亲近感;“吧”可以推动话语进展,具有承前的话语功能;“嘛”所提示的话题是正处于激活状态的成分;“呢”一般处于刚激活的成分后,对听话者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信心。
      关键词: 提顿词作用咨询功能
      
      1.提顿词的标示话题,停顿作用
      
      提顿词是徐烈炯�刘丹青(1998)提出的一种说法:所谓提顿词,“提”示它的功能,反映话题在句子中的提契作用,又正好和日本语法中用“提示助词”称话题标记相吻合;“顿”表示它的结构特点,即停顿作用,因为大家都承认它是一种话题标记。现在学术界一般承认的提顿词有“啊”�“吧”�“呢”�“嘛”等几个。关于话题标记的提顿词,以前人们仅仅认为它们只起标示话题的作用。张伯江�方梅(1996)是第一个对话题标记提出不同看法的,他们认为话题标记除了标示话题外,还有别的功能。徐烈炯�刘丹青(1998)通过对上海话的分析,证明提顿词的确有别的话语功能。屈承熹(1999)则通过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来说明话题标记的其他功能。当然还有其他的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在此不一一列举。
      
      2.提顿词的咨询功能
      
      汉语普通话中的各个提顿词除了起标示话题、停顿作用之外,还有其他的咨询功能,这一点可通过以下实例进行说明。例:
      (1)小明啊,真是太傻了。
      (2)厂子里不景气,工资减少了,大家都不好过。老王吧,上有老,下有小,真是困难。
      (3)她有两个女儿,她很喜欢小的,大的呢,她简直无法忍受。
      (4)小李去过北京,小王嘛去过上海。
      如果说提顿词的作用仅在于标示话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以上各例的提顿词互换而不影响各句的意思,或者不会产生语法错误而影响可接受程度。试将(1)中的“啊”和(2)中的“吧”互换,(3)中的“呢”和(4)中的“嘛”互换:
      (5)小明吧,真是太傻了。
      (6)厂子里不景气,工资减少了,大家都不好过。老王啊,上有老,下有小,真是困难。
      (7)她有两个女儿,她很喜欢小的,大的嘛,她简直无法忍受。
      (8)小李去过北京,小王呢,去过上海。
      互换后,我们会感觉到(5)句前头好像缺少了什么东西似的,没有说明的部分,显得很突兀。(6)句则显得不连贯,读起来拗口,让人觉得很别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吧”具有承接上句的语法功能,而“啊”则无此功能。(7)我们平时也可以说,但放在此处显得语气太过于强烈了。(8)句意义发生了改变,“小王呢”有给人前面已提到小王之感,但句中并未反映出来,句子好像不完整。由此可见,提顿词并非仅仅标示话题,确有其他的话语功能。下面我们逐一分析。
      
      2.1“啊”的话语功能
      朱德熙(1982)认为“啊”用于句中表示着重引起听话人注意,延宕作势以吸引注意。《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其表示说话人犹豫,引起对方注意,或表示列举。例:
      (1)什么栗子啊,核桃啊,柿子啊,我们这儿都不缺。
      (2)他啊,从小就是这个怪脾气。
      2.1.1“啊”作为提顿词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具有引进各种类型新话题的作用,把听话人的言语行为拉到言语交际活动中来。例:
      (1)提起这个人啊,可大大有名。
      (2)桌子里头啊,藏着许多香烟。
      (3)他啊,从来都不叫苦。
      (4)小明啊,还是太老实。
      如例(1)中,“提起这个人啊”,听话人自然会产生兴趣: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进一个新话题,并且吸引听话人关注这一话题。
      2.1.2“啊”还具有表示说话人主观态度的话语功能。例:
      (1)拍马屁啊,也得会拍,拍的不是地方倒坏了事。
      (2)你啊,做事向来毛手毛脚的。
      对“拍马屁”和“你”判断,全都是说话人的主观判断。上面各例中,除列举外,都有这种功能。
      2.1.3“啊”用在称呼后边,除标示话题外,还可以使口气舒缓,更增亲切感。例:
      (1)老张啊,这个问题得再商量一下。
      (2)小李啊,你怎么老那么粗心。
      读者仔细品味一下,就能体会得出那种亲切感。
      “啊”是元音开头的,连读时受前一个音节韵母的影响,有“呀”�“哇”�“哪”语音变体。
      
      2.2“吧”的话语功能
      用于停顿处时,表示举例�让步小句或假设性的话题。例:
      (1)就拿小王来说吧,各方面都不错。
      (2)即使是一个螺丝钉吧,我们也不应该浪费。
      (3)大伙选我当队长。当吧,能力有限;不当吧,又不好推脱。
      2.2.1“吧”具有承前的话语功能。将前面的话意承接下来,继续加以解释说明,使话语表达完整。例:
      (1)我们班,二十个男生吧,在北大的有五个。
      (2)因为人家打我吧,我就可以往家跑。
      (3)这个唱歌吧,起源于劳动。
      (4)我那条被子吧,面稍微旧了些。
      (5)厂子里不景气,工资水平下降了,人人都有情绪。老张吧,上有老,下有小,真是困难。
      (6)今天早上,我特别倒霉,梳头吧,把卡子弄断了,跪在地上摸卡子又把头给磕了。
      这几个例子,(5)�(6)听起来较完整,其他的听起来有点突然,有点“突如其来”的意外感觉。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来比较一下,看有什么结果发生。用“啊”来替换“吧”,替换后,前四例不但排除了先前的突兀之感,而且还多了一层“我很关心”,“这就是我的态度”之意。而(5)�(6)却是另一种情况,“老张啊”与其前的话语,“厂子里不景气,工资水平下降了,人人都有情绪”之间没有相应的联系,“老张”好像硬插进来一样,让人觉得别扭。(6)例中的“梳头啊”与“今天早上,我特别倒霉”间也没有足够的联系,让人觉得突然。由此可知:“啊”没有承前的话语功能,而“吧”却有承前的话语功能。
      2.2.2“吧”作为提顿词,还可以表示测度�商量的语气,采用这种语气可推动话语进展。例:
      (1)别的人不说,就说他吧,总以为自己是文曲星下凡。
      (2)我觉得这个办刊物吧,应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2.3“嘛”的话语功能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说:“嘛”表示事情本应如此或理由显而易见。用于停顿处,可唤起听话人对于下文的注意。例:
      (1)他是队长嘛,你还能不知道?
      (2)你去问他嘛,他一定知道的。
      (3)这个问题嘛,很简单。
      2.3.1“嘛”具有承接作用,承接其前的指称物件,且指称物件必须与语境中已出现的或隐含的人�事�物有密切联系。例:
      (1)这就对了,男人嘛,就是得靠自己。
      (2)这药嘛,有效多吃,没效少吃,有效没效你都别来了。再来两趟,可就当面抽我的嘴巴了。
      (3)我是个农村人,和你们城里人不一样。有时候不太讲究,衣服嘛,十天一换,你们嫌不嫌?
      (4)我一向不赞成婚事大操大办。结个婚嘛,无非是搬到一起住。哭一场倒在情理之中,有什么好庆祝的?
      如果我们用“啊”来分别取代各句中的“嘛”,看看各句的语意及表达形式的接受度有何变化。(1)�(2)替换后,虽然不太顺口,但似乎并不影响其接受度。(3)�(4)替换后,则让人无法接受,后面的与前文失去了联系,句子表意混乱。这说明“嘛”具有承前的作用,且承前的物件,对听话者而言是已经熟悉的。至于什么原因而熟悉,则没有一定。大多是上文已经提到或隐含于其中的,如(3)�(4)。没有上文的(1)�(2)我们也假定“药”与“男人”与其语境有关。比如(2),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位医生开了药方以后,病人问药效如何,然后医生回答。
      2.3.2“嘛”所提示的话题主要在上文或别人的话语中刚刚提及的对象,是正处于激活状态的成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已知信息。例:
      同学甲:苗博(的节目)能选上吗?
      同学乙:苗博嘛,能选上。
      因“苗博”在上文已被激活,所以她的同学很自然地用“嘛”来提问。
      
      2.4“呢”的话语功能
      正如张伯江�方梅(1996)所说:“呢”一般不在始发句里使用。在一段较长的叙述里,常出现在后续小句里,而且往往是转换一个新话题,或新的谈话角度。
      2.4.1“呢”具有承前的话语功能,但不是承接自某个指称物件,而是引进另一个指称物件来与上文中的某个指称物件并列或对比。例:
      (1)他说他能拿到哪儿的签证了,可咱们国家吧又没去哪儿的飞机,别的国家呢,又不让持那种签证的人过境。
      (2)什么都没有改变,老师还是从前的老师,学生呢,也是一点没学聪明。
      (3)那四位写了多少字,才给群众留下个印象。你呢,一句话就流传甚广。
      (4)这酒吧嘛,忙活的不坏,可别的事呢,就不怎么样了。
      将这四个例句中的“呢”换成“嘛”,会有什么结果呢:前三例在语气上会产生不同的解释,但在接受度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4)就不合适,“可别的事嘛”听起来很别扭。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4)中有一表示对比作用的连接成分“可”,这是不是(4)无法接受“嘛”的原因呢,可将前几例加上同样的连接成分进行对比。经对比发现,加上“可”后,它们和(4)的情形完全一样,这说明“呢”适合于对比的环境中,且通过对比转换一个新的话题。
      2.4.1“呢”一般出现在刚刚激活的成分后,对听话者而言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具有转移话题的功能。例:
      同学甲:苗博的节目选上了吗?
      同学乙:我呢,不是评委,不知道。
      同学乙转变了话题,激活了一个对听话者而言是全新的信息“我”后,“呢”做了提顿词,转移了话题。话题的转换,必然会对述题产生影响。说话人一定要在述题部分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转换话题的缘由。因此,在由“呢”做提顿词的话题结构中,述题部分传达的信息往往是对对方话语的否定性回答,且在话题结构后通常还会有继续说明的小句。
      
      参考文献:
      [1]徐烈炯,刘丹青.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范晓等.语法理论纲要.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
      [4]屈承熙.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世界汉语教学,1998.4.
      [5]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6]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推荐访问:探讨 功能 提顿词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