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全文

    时间:2018-12-30 03:34: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篇与篇、单元与单元之间,语言知识、读写知识不相连贯,不具客观体系性,知识教学要点的取舍就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知识教学要点不进行客观统筹,势必造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琐碎、杂乱,造成传授知识、训练能力的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重复。有关数据显示,现如今很多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取舍,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质量。
      按照新课程的精神,教材只是实现目标的凭借,教材中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说是非学不可的。另外,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两节课是不可能全方位学深学透一部作品的,什么都舍不得,往往贪多嚼不烂。“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古人治学的一句要诀,反映了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与效果间的一种辩证关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只有对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大胆合理地取舍,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一、何谓“取舍”
      
      取舍的本意是择用与弃置、选择。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关于取舍之间,我们一直主张要取其当取,舍其当舍。这里所说的“取舍”是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对影响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大胆合理的取舍。
      “舍”的目的是为了“取”,俗话说:放弃一棵大树或许会得到整片森林。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感觉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课堂上往往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细细探究,我们能从中发掘很多语文学习训练点,字词训练上的,语言感悟上的,情感体验上的,写作指导上的……如果这些训练点都被一一呈现于课堂上,势必会压垮学生。因此,教师应该科学地解读教材,合理地取舍课堂教学点。
      
      二、“取舍”的内容
      
      本人认为,语文教学中“备课――上课――巩固”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学取舍”的过程,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讲评等的取舍过程,因此“取舍”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着教学是否成功。
      1.教学目标的取舍。
      “教学目标”决定着老师在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目标定位准确,直接决定着老师的教学方向,是取得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目标很多,但不同的课文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一个老师要想取得教学成功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否则你课上得再精彩也是徒劳的。
      2.教学内容的取舍。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至理名言,啃课本上的知识,不敢越雷池一步者有之;天马行空,脱离课本,以四大名著为教材来教学的人也有;题海战,让学生埋头做习题,自己批改,而后讲解的“拼命三郎”也大有人在……不知道“教什么”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大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目前课堂教学情况主要是偏多,教师总想面面俱到,追求一节课的“整体效应”,结果不是拖堂,就是浮光掠影。另外,老师片面地理解――要上出一堂好课,就是要上出新意来,从而过分强调教学角度的新颖,导致教学内容的取舍不当。
      3.教学手段方法的取舍。
      部分老师上课特别是在上公开课时,总想上出点新花样,结果把阅读课上成了写作课,把写作指导课又上成了阅读课而导致失败;或者是用了大量多媒体课件,一节课下来共用了40张左右,甚至更多的精美幻灯片。这样大大束缚了上课机制的灵活性,使自己的课只能按自己预设的去完成,从而缺乏课堂的生成性闪光点,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但如果用得恰当、精当,则如锦上添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巩固训练的取舍。
      目前,教师布置作业的目标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对新内容的预习,它在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还应该对各项训练进行取舍。
      
      三、如何“取舍”
      
      1.充分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既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因此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每一篇课文都需要认真地研读和分析。
      2.紧扣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要紧扣目标进行取舍。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工作的指南。所以,教师必须紧扣目标,大胆合理地取舍。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时,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一定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概而言之,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决于两个维度:教学目标和学生。教学目标是舵,其它环节是桨,因而内容的取舍要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来确定;学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群体,必须分析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等因素。
      3.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为教学内容和目标服务的,因此,应根据内容的需要来选择,不要本末倒置,为了达到形式的新颖性,而不顾及教学内容的特定性。
      简而言之,教学手段的舍取,也取决于两个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要考虑教学条件和服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需要;主观因素是指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个性。
      4.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布置适当的作业。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转变观念,不再将做作业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作业内容与课文内容的整合,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巩固训练等环节进行恰当的取舍定位,使其相得益彰,最终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推荐访问:弱水 只取一瓢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