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格列佛游记》与《河童》思想内容之比较 格列佛游记思想内容

    时间:2018-12-29 03:35: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芥川龙之介的《河童》和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由于相似的时代背景,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位作家都对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揶揄和抨击。芥川龙之介在创作《河童》的过程中,既借鉴了《格列佛游记》,又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
      关键词: 《河童》 《格列佛游记》 思想内容 比较
      
      引言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著名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作者借主人公格列佛的传奇游历故事,反映了18世纪英国社会的面貌,涉及政治、宗教、法律、战争、科学、教育及政府机构等各个方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嘲讽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谴责殖民主义和殖民战争的极大罪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讽刺艺术对其身后的文学家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剧作家盖依、谢尔丹,小说家菲尔丁和诗人拜伦都是他的追随者,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中国新文化的巨匠鲁迅也都十分赞赏斯威夫特和他的《格列佛游记》。
      在日本,这部小说也同样非常受欢迎。喜好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尤其倾心斯威夫特等作家作品的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中采用的幽默与讽刺的手法,就颇有几分神似《格列佛游记》。而作为夏目漱石入门弟子并深受其影响的芥川龙之介在其晚年作品《河童》中以虚拟的半妖半人的河童的社会来影射当时日本的现实,他笔下活灵活现的河童国总能令人联想到《格列佛游记》第四卷中所描绘的慧�国。芥川自己也说过,《河童》是“《格列佛游记》式的东西”。这部奇特的作品其内容几乎涵括了芥川关心的所有问题。
      两相对比,虽一为18世纪英国小说,一为20世纪日本小说,但不难发现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正如歌德所说:“各门艺术都有一种源流关系。每逢看到一位大师,你总可以看出他吸取了前人的精华,就是这种精华培育出他的伟大。”
      
      一、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
      
      《格列佛游记》和《河童》的社会背景非常相似,都产生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历史时期。斯威夫特生活在一个新旧交替、政治形势起伏不定的动荡时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是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它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但由于统治阶级对外实行扩张政策、穷兵黩武,对内横征暴敛、涂炭生灵,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贫富悬殊愈演愈烈,富人声色犬马、纵情享乐,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好靠乞讨、抢劫、偷窃等来谋生。“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我们大多数人民被迫过着悲惨的生活。”斯威夫特通过小说主人公格列佛的叙述,揭露了英王统治下民不聊生的情况。
      芥川龙之介同样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孕育着新时代风暴的年代里。俄国十月革命后,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冲击着资本主义的日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危机也波及日本,使日本国内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芥川目睹了这个现实社会的种种丑恶,如: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当局镇压人民及革命组织的血腥罪行;1927年的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恶果。他对危机四伏的现实社会感到绝望,对前途感到不安,1927年发表的《河童》正是芥川晚年一系列“不安”作品的代表作,从道德、法律、宗教、哲学、艺术、社会制度等等方面揭露和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发泄了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绝望厌世的情绪。晚年的芥川不但对现实社会感到了绝望,而且对人生失去了信心。于是他煞费苦心地虚构出一个河童国,又选择了一个疯人为主人公,意在通过虚构的河童国影射当时的日本社会,借疯子之口倾泄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及绝望。
      
      二、充满批判意识的思想内容
      
      《格列佛游记》一共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讲述格列佛在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勒皮他(飞岛)和慧�国的神奇游历。斯威夫特在这四个部分中一以贯之的就是毫不留情地对18世纪前半期的英国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尤其对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无聊、毒辣、荒淫、贪婪、自大等作了痛快淋漓的鞭挞。这种批判和鞭挞的声音在第四卷慧�国游记中甚至达到了凶野暴烈的程度,批判和鞭挞的范围也似乎要越出18世纪初期的英国,而将矛头直接指向罪孽深重、愚蠢肮脏、毫无理性的整个人类。
      芥川则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在《河童》中记述了一个疯子回忆他在河童国的所见所闻,借用一个疯子的眼睛,从第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身处的现实世界。整个故事共分十七章,每一章都表达了作者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想法。虚构的河童国其实就是在影射当时的日本社会,在作品中,芥川也嘲弄了人类这种“愚蠢、好猜忌、淫秽、厚脸皮、傲慢、残暴、自私自利的动物”。
      《格列佛游记》第一卷描写了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这个小人国有一套和英国社会一样的官僚体制,弥漫着阴谋诡计和党派倾轧。这些身高不满六英寸的小人因鞋跟高低而分党结派,勾心斗角,朝廷大臣为了讨好国王,不惜冒折断脖子的危险,在离地面十二英寸的一根绳子上表演跳高,谁跳得最高,谁就能获得晋升。在第三卷里,斯威夫特揭露人们获取高官贵爵的方法是伪证、欺压、诈骗、迫使自己的妻女卖淫、出卖祖国和君王,他甚至将“枢密院”比作“马桶”,“参议院”比作“一群鹅”,“财政部”比作“无底洞”,整个朝廷比作“臭水坑”。最经典的莫过于第二卷中当大人国国王听完格列佛对英国近百年的大事记的叙述后,指出“那些事不过是一大堆阴谋、叛乱、暗杀、大屠杀、革命和流放,是贪婪、党争、虚伪、背信弃义、残暴、愤怒、疯狂、仇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能产生的最恶的恶果”。这无疑是斯威夫特对英国百年史所作的痛快淋漓、切中要害的揭露和讽刺。
      而芥川则借由深在地底的河童国,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对现实中的日本社会加以观照。比如第九章,玻璃公司老板嘎尔介绍的河童国的政治关系,其实就是作家对日本社会情况的一种勾画:河童国的执政党是个叫Quorax的党内阁,虽标榜“为全体河童谋福利”,实际上却受制于其首领人物――政治家�培,可是�培又被表面上站在工人一边的Pou-Fou日报社所操纵,而报社社长哙哙也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要受资本家嘎尔的支配,因为要从他那里获取援助。所以尽管河童资本家绕了许多弯子,可实际上这个国家最终受谁控制却是不言而喻的了。又如第八章写到参观河童国的工厂:印制书籍的过程十分简单,只需把纸张、油墨和烘干后的驴脑浆粉末一起倒入机器,不到五分钟,各种版式的书籍就像瀑布似的倾泻而出。另外还有绘画制造公司和音乐制造公司,同样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着大量的垃圾。一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居然可以由机器来制造,这种破天荒的笑话难道不正是日本资本社会文化艺术受统治思想支配和商业原则控制,因而粗制滥造陷于危机状况的一种滑稽写照?河童国机器工业十分发达,新发明层出不穷,致使许多工人失业,但令人奇怪的是工人既不反抗又不罢工。原来这个国家有所谓的“职工屠宰法”,省去饿死或自杀的麻烦,屠杀工人方法简捷,“只让他们闻闻毒气就行了”,被杀掉的河童的肉就被当作食品出售。资本社会所谓“工业文明”的吃人惨象就这样在河童国赤裸裸地上演着。在《河童》中,作家不仅以河童国种种公开不讳的怪事、丑事来折射日本社会文明表象下隐藏着的黑暗和残忍,其中还包括法律的不公、战争的荒诞等。芥川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对其进行哲学的概括、历史和人生的总结,进而从理性思考的层面进行揭露和批判。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第四卷中,通过对“野胡”和“慧�”的比较,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英国统治集团的种种腐败和堕落现象,诸如贪才好斗、酗酒荒淫的社会罪恶,以及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尚的集中讽刺,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于美好的国家和美好的人类社会的向往。从这里可以看出,斯威夫特对于善良的马的宗法制度的偏爱是很明显的。斯威夫特之所以拥有向往宗法社会和复古主义的思想,主要是因为受时代和阶级的限制,看不到贵族和资产阶级终将灭亡的趋势。斯威夫特知道现有社会是不合理的,但又苦于找不到彻底改变社会制度的办法,面临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三、结语
      
      通过对《格列佛游记》和《河童》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位作家都对现实社会的阴暗面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但也有不同之处:斯威夫特更侧重于否定现实,对腐败的政治、肮脏的党争、虚伪的宗教、骗人的司法、野蛮的殖民战争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批判。他那严肃的批判精神和入木三分的讽刺力量,“使他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芥川龙之介则以河童国为蓝本,阐述自身完整的思想体系。芥川在《河童》中所表达的社会批判是广泛而深入的,多层面地拓展着自己的思想。写的虽然只是人在河童国的见闻,但却从所涉及的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法律、宗教等方面表达了作家对日本社会强烈的憎恨和全面否定,还有彻底决绝的态度和沉重的阴郁悲观,仿佛是他有意识地在自杀前要对所经历体悟到的人生社会作一总清算,其思想力度、深度、广度实在是前所未有,极大地超越了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芥川在吸取前人精华的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独创性。芥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揭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的,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抨击也是相当激烈的。当有人问他:你为何要攻击现代的社会制度时,他曾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因为我目睹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恶果。”但是,芥川虽然对资本主义社会悲观失望,却错误地认为不能超越时代,也不能超越自己的阶级。他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的必然崩溃,却没有同新时代拥抱的勇气,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他选择了自杀作为逃避现实社会的唯一道路。
      
      参考文献:
      [1][英]乔纳森・斯威夫特著.杨昊成译.格列佛游记.译林出版社,1995.
      [2][日]芥川龙之介著.楼适夷等译.罗生门――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译林出版社,1998.
      [3][德]爱克曼辑录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出版社,1978.
      [4]吕新花.评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对英国18世纪现实生活的讽刺与批判.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2).
      [5]易国定.卓越的讽刺艺术――《格列佛游记》的艺术赏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5).
      [6]于丽萍.芥川龙之介及其晚期作品《河童》.日本研究,1999,(1).
      [7]仝祥民.绝望的遗世之作――读芥川龙之介的《河童》.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1).
      [8]成春有.试论芥川龙之介晚期作品思想.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1).

    推荐访问:格列佛 游记 思想 内容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