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历史哲学》黑格尔 让学生喜爱哲学课

    时间:2018-12-27 03:24: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让学生喜爱哲学课,一是通过“趣例”激发兴趣让课堂“活”起来。二是要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学用结合,让哲学课“实在”起来。从而让学生真正喜爱哲学课。
      关键词:哲学 激发兴趣 联系实际 学用结合
      
      哲学是一门能说明世界的本质,提示最一般的规律,能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它是一座充满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哲学,孜孜以求地追寻着智慧和真理。作为中学生来说,他们同样对哲学这门学科充满着好奇,非常想进入这座神秘的殿堂。他们都希望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
      然而,现实的哲学课堂似乎成了抽象、空谈和枯燥的代名词,学生大都是开始喜欢,学了厌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现在的中学哲学课程《生活与哲学》克服了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存在的偏、难、繁、旧、简单化、成人化的倾向,克服了未能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存在教与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困难。但哲学课堂教学自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无疑是造成这种窘境和尴尬的重要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对哲学课的好奇和兴趣,以达到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哲学课,喜欢哲学这门学科的目的呢?
      我认为主要应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的求知和探索欲望。然而,作为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哲学,它的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那么,趣味性从何而来?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前面我们谈过,中学生都希望通过学习哲学使自己更聪明、更有智慧,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带上一点哲理,都对哲学充满着好奇,都希望进入哲学这一神秘的殿堂。他们已经有了兴趣,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他们领进来,让他们沉下心,用心去领略哲学的魅力;让他们原有的兴趣不衰减,让他们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力;让他们进来后接触的不尽是枯燥的概念、抽象晦涩的理论、令人眩晕的思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寓教于乐,在“乐”字上动脑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哲学的快乐。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趣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趣例”可以是哲学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哲理诗、俗语、名人名言等。我们知道中学生大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我们就将他们爱听故事的心理倾向引向课堂,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材精选一些寓言故事、成语典故、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进行教学,可将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刻问题通俗化,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而哲理诗却寓哲理于艺术形象中,意境、诗情、理趣交融,使人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也得到思想上的启发。例如我在讲授“主观符合客观”这一框题时,根据“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讲述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描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他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应该是夹着的,绝不会高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脸红不语。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运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展示这幅画面,让学生找出这幅画不符合逻辑的地方,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发言,但都没找出问题所在,接着我便给同学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最后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没能发现这个问题呢?画家为什么会闹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同学们自然而然地就懂得并掌握了“主观来源于客观,主观要符合客观”这一基本原理,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了知识。又如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就可以引用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通过这些名句,学生既容易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的原理,又丰富了知识,更是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引用一首西方古代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其“长期”效应却是一个帝国存与亡的根本差别,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确实能够造成这样的恶果。让学生讨论交流。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这一基本知识,又能对学生的生活有所启发。
      另外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上有名的经典哲学故事、著名哲学家的趣事,如庄子与惠子在濠河边著名的关于“鱼乐否”的辩论,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在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时如何被学生反诘等。只要我们每一课都坚持这样去做,就会换来学生的热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哲学课。
      
      二、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学用结合,让哲学课“实在”起来
      
      《生活与哲学》课程编写的基本理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一定要把哲学原理和社会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哲学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运用,进而有效地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哲学不是玄虚的,它有较强的实践性。
      课堂上不能从概念到原理一味地进行空泛、枯燥的讲解,而对现实熟视无睹。这样只能让学生厌烦。任何人学习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明白哲学是实在的、有用的。正如一块面包摆在饥饿人的面前,会给他带来愉快,那是因为他需要;同样,一块面包摆在不饿的人面前,他会无动于衷,如果强迫他吃就会造成不愉快,甚至敌对。因此,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它充分体现了哲学常识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内驱力,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十分注重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哲学,在生活中运用哲学。例如在讲“两点论与重点论”这一内容时,我就从生活人手,问学生,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一个人。学生的回答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既要看优点又要看缺点。再问学生应如何给出一个正确的评价。学生说那就看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接着问学生,他们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学生顺利答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点论与重点论。再比如我在讲授“质量互变”这一内容时。就拿班上同学李某为例。问,李某同学算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学生答,好的。接着问,那他上学期转来的时候在班上是好还是不好,学生答,不好。接着问,他转来后学习一直很努力,为什么上学期还不算一个成绩好的学生,现在就是的呢?为什么不是他一开始努力成绩就变好呢?学生很显然能明白这个道理――凡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口不能吃成大胖子。接着问,用什么原理来解释呢?学生很容易归纳出这一哲学原理――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再如,最近中央一套和我们地方台都在播放《李小龙传奇》,我录制了李小龙谈学习哲学的体会以及哲学如何指导他练习武术的片断,给学生观看。利用学生们对这样一个角色的喜欢。进而激发学生们对哲学的喜爱,也让学生明白哲学是有用的。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我相信只要坚持去做。哲学课就会变得生动、丰满、具体、亲切,学生就一定会喜爱它。

    推荐访问:喜爱 哲学 学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