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找寻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18-12-23 19:43: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培养问题从教材的吃透、情境的创设、训练的指导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阅读教学 情感教育      前言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阅读教学是实现情感教育的首选基地,发挥好语文教学的情感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1 吃透教材,努力寻找情感教育点
      
      教学中,要想寻找到情感的教育点,必须让学生充分阅读,吃透教材。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语言和思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感受和理解教材,获得良好的语感并陶冶情感的重要途径。
      (1)根据文章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透过语言文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注意与表情达意有直接关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和节奏等,要帮助学生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定好朗读基调,或激昂悲壮、或凄凉深沉、或清新明快,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可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如《生命的壮歌》一课中,有这样两段话:“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放松,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一队队羚羊腾空而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这两段文字虽然字数不多,但它是文章情感的高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这两种动物深深的敬佩之意和赞颂之情。在教学时应结合前面的内容,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们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精神。
      (2)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强化语言的感染力。例: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等手法,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秀丽与多姿,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短短的一句话,点出了漓江的水“绿”的特点。文章以排比的句式描写,节奏鲜明,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朗读中,学生认识到祖国语言的丰富,体会到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也进一步升华。
      
      2 创设情境,点燃情感的触发点
      
      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可借助多媒体、插图、音乐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写的情景。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文中的感人情节和重点词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在学习《我是最弱小的吗》一课时,可以借助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跟随沙萨他们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中,感受铃兰花、野蔷薇等自然美,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可以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编、自排、自导、自演。这不仅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文中人物的互相谦让、爱护弱小的行为美,而且产生了极大的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融入文本。这样,教师随教学内容的推进,不时地改变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情感不断激发出来,必能使他们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
      
      3 指导训练,重视突出情感体验点
      
      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针对教材的语言实践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教材的体验感悟中去,体会文章作者的情感脉搏和思想内涵,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课本剧创作、课文画面制作、配乐朗读伴奏、读写结合、续写故事等表达真情实感,都是让学生体验情感的好方式。
      3.1 加强讨论实践,知晓明理。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对事物往往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可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一吐为快,在对话讨论中深化认识,升华情感。我在教《落花生》一文后,让学生围绕“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展开讨论:“体面”什么意思?人要不要“体面”?“只讲体面”又是什么意思?人能不能“只讲体面”?学生交流十分踊跃,他们列举身边的人和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2 补充文本“留白”,体悟真情。
      不少文本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作者描写指导员没说完的话:“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运用了三个省略号,同时文章还告诉我们:“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为此,教学中我利用课文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把指导员没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指导员希望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怎么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被激发了,自然而然地进行了换位思考,从中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对下一代儿童的殷切期望和这一捆教科书的珍贵,并在感动中深化了情感体验。接着,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进一步让学生比较:作者上学时的情况和你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在比较、思考中,由此及彼,已能审视自己。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不但促进了情感的深化,而且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推动了情感的发展。
      3.3 开展实践阅读,提高审美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完善自我,仅凭几本教材是不够的。人的情感培养主要不是依靠说理,而是依靠人类情感的传递。教师应致力于建设“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对文本的实践阅读,是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传递、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如学习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之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希望工程,了解贫困地区的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学完后,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省下的零花钱,用过的旧书本、玩具、学具捐赠给贫困地区的儿童;还可以组织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开展手拉手”活动,互通书信,进行心灵沟通。再如学习《赤壁之战》以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三国演义》中与之关系密切的几章等。学生在实践阅读中,不仅被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感染,而且学会了阅读,学会了思考,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结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从学科的特点出发,运用课文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只有依据教材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学生心理,拨动学生情弦,借助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真情的激荡下,不断强化感受与体验,以此拨动学生的情弦,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才能把课堂语文学习转化为情感的诗意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推荐访问:找寻 情感 教育 教学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