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江苏生态环境厅英剑波 从翻译生态环境看《诗经》的英译

    时间:2018-12-23 19:42: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两个《诗经》英译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认为在客观的翻译生态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下,翻译参与者只能遵循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来推动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 《诗经》 翻译生态环境 英译本对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所以历来备受国人的关注。然而《诗经》的对外翻译却远远没有受到国人的重视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试图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研究《诗经》英译中的困惑和困难,从而为将来更好地翻译和传播《诗经》文化开道护航。
      一、翻译的生态环境
      胡庚申教授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这种生态环境就是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影响翻译主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这里的主体是指参与翻译活动的一切生命体,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等。而外界环境是指与翻译活动有关的自然经济环境、语言文化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等。也就是说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哲学上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其实主体就是内部环境,客体就是外部环境。而翻译就是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这在翻译生态学的角度上被认为是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
      方梦之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翻译活动是由诸多行动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共同参与、彼此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在翻译的过程中,这些不同生命体就会形成一个翻译生态场。在这个场中,原文作者、译者、读者、翻译发起人、赞助人、出版商、营销商、编辑、译文审查者、译评人、版权人等是在相互协商相互作用下为了完成翻译作品而维护这种关系。他们是这个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有各的作用和任务。缺乏任何一个因素,翻译就有可能被重写,甚至翻译活动将无法进行下去。
      同时,翻译生态也是和谐共生、平衡发展的。尽管在有些情况下有可能出现矛盾和挫折,但是他们都必须遵守翻译选择适应的规则,或许每个参与者都有选择的机会,选择不一样,结果也会不同。有的适应了其他参与者的期望和翻译的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那么这些作品当然就会在社会上留存和传播下去。反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比如,有些热血青年可能会因为个人的爱好而一厢情愿地翻译,没有其他参与者的认可,这样的翻译就没有结果。这是因为翻译要获得成功,既要提升个人对翻译环境的适应能力,又需要与生态场中各参与者和谐相处,得到他们的接受和赏识。当然,也有些翻译者可能本身翻译得并不怎么样,但是,正因为他与别的参与主体搞好了关系,所以他们的作品还会在这个社会上传播。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这句话是英国外交的立国之本。对于一个国家是这样,翻译在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难道不是这样吗?这就是生存的法则。
      二、翻译生态环境对《诗经》翻译的影响
      既然翻译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而且与翻译生态关系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关系有关,那么,是什么利益怎样影响《诗经》的翻译呢?为了方便分析,我选取了西方的理雅各和中国的许渊冲翻译《诗经》的两个英译本,下面就对此做简单的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人格需求层次,人的需求有五个方面,既然有需求,那么就会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出现矛盾。又是什么因素决定谁最终得到满足呢?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人要实现某种需求必然要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因为只有满足身体的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会有其他的需求。否则,其他的需求就无从谈起。而要实现下一个阶段的满足,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为保障,这就是为什么“没有永远的朋友,仅有永远的利益”。
      1.自然经济环境的对比
      理雅各翻译《诗经》的时代是中国经济落后、民不聊生的年代,这就决定了中国人主要的需求是物质需要,相对西方国家来说,他们的需求可能就不是如此。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当时只有西方人有这样的需求。尽管也有一些中国的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但是由于经济的落后,社会混乱,他们只是希望能够通过“西学东渐”的方式来引进救国救民的真理。甚至有人太过激进,而全盘否定中国的经典。
      而许渊冲翻译的年代就大不一样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加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正是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人们在经济上富裕了,也慢慢地回过头来开始研究自己的经典作品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来看,我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始觉醒,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就有许多人开始繁荣传播我们民族的文化。许渊冲先生就是这样的典范。
      2.语言社会环境对比
      理雅各翻译《诗经》时,中国还使用古文。这是不利于普通的人民掌握的语言。而许渊冲翻译《诗经》的时候,白话文已经发展成熟,在借鉴了西方语言的同时,有了新的发展。这也是许渊冲先生敢于提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最好例证。中国人敢于拿自己的语言来和西方的英语来做竞争。这就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断增强,语言文化环境也更加有利于翻译的进行。
      3.社会政治环境对比
      理雅各翻译《诗经》的社会是中国社会混乱而各种政治派别互相斗争的时期,可是西方国家却处于发展扩张时期。他们在几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和财富,所以他们满足了基本的需要,他们需要侵略别国来实现自己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他们想通过了解中国的文化以期找到突破中国人的思想。正因为中国相对于他们在经济上的弱势,政治上也就处于弱势。因为当时中国连人民的基本需求满足不了,更不用说是其他的需求了。许渊冲翻译的中国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大力地现代化建设。所以中国也实现了温饱向小康的飞跃,当然在思想和文化上的需求会更多,特别是对中国的一些经典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尽管翻译的外部环境对翻译来说相当重要,但是如果要实现翻译的高级发展来满足人类的高级需求,必须依靠人自己来追求。其实,每个民族在翻译别的民族的东西的时候,也是有需求的。如果这种作品能够指导自己的民族实现某种需求,那么这种作品绝对会受到欢迎和广泛的传播。所谓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作品翻译中实现自我实现,而不是一种语言上的转换和传播。
      三、《诗经》翻译的内部环境
      1.译者不同
      理雅各(James Leggle,1814―1897)是英国汉学家,1871年在伦敦出版了他的《诗经》英译本,在《诗经》 的英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843年,理雅各来香港时带来马六甲的几个基督教徒,算是香港的全部信众。到1870年,经他受洗总人数达272人,先后建起了四座教堂。但在各差会在香港的核心人物中,理雅各的传教成绩不算最突出。他不是固执守旧的传教士所能接受的那种传教士,因为他与华人平起平坐,甚至走上世俗化与中西宗教融合的道路。他更不是英政府所期待的那种传教士,因为他出于对中国的良知,反对鸦片贸易,抗议英政府介入镇压太平天国,不许英政府武力介入教案。在这样的心态之下,理雅各倾心研究中国文化,热心在华事业。理雅各十分努力在中国传教,写出了18种汉文新教布教书籍。
      许渊冲是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他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感觉到了中国的力量和希望。
      2.读者不同
      理雅各翻译的作品是给外国人,特别是当时想通过武力来征服中国的政客们看的,或许也有民间爱好者会读,但这部作品主要是给那些侵略者看的。许渊冲的译本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思想开始解放的同时,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之后,相关的组织希望资助一些有名的文人来翻译传播中国的经典名作。通过这样的努力,国人希望能够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给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以信心,并团结客居他乡的中国人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四、结语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翻译主体是翻译活动中比较活跃的因素,但是主体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将决定翻译活动的进行,特别是自然经济环境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对于个人来说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诗经》的这两个英译本的翻译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制约,在翻译发展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制约,特别是经济、社会和政治的限制,但翻译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依靠人的自身。而在人类还没有解放自己之前,翻译还要受内部环境的制约。也就是说,翻译的发展是客观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在这个方面好好努力。目前虽然外部环境不是太发达,但是支持翻译发展的主要不是被翻译国的和翻译国的经济及其他环境决定。当然在翻译的国家来说还要受内部环境的制约,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翻译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利益分配。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C].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砚霞.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以《诗经》英译者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1,Vol.25,(1),77-80.
      [3]李玉良,王宏印.《诗经》英译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反思[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36-39.
      [4]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诗经 生态环境 翻译 英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