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谈话记录 > 正文

    2021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时间:2021-03-01 13:29: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2021 年河源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21 年 2 月 2 日在河源市第七届 ?

     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

     河源市市长 林 涛 ?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 2020 年主要工作 ?

     “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支持下,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五年来,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取得历史性突破,从 2015 年 768.68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 1102.74亿元、年均增长 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 271.31 亿元增加到 360.74 亿元、年均增长 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 67.48 亿元增加到 79.80亿元、年均增长 3.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14548 元增加到 22291 元、年均增长 8.9%,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超全国平均水平。

     (二)五年来,产业集聚明显加快。8 个工业产业共建园区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动工及投产项目 727 个,基本实现工业项目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建材陶瓷、矿产冶金、食品饮料、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各县区都培育形成了 1-2 个支柱产业。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 3 个,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9 个、实现县区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 45 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0 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 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11 个、省名特优新农产品 81 个、“粤字号”品牌产品 88 个,实现国家级或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覆盖。

     (三)五年来,发展动能明显增强。项目投资持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持续居全省前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 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量是“十二五”时期的 2 倍。科技创新提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十二五”时期的 7 倍多,一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研究院等创新载体进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率先在粤东西北地区完成市级政务云一期平台建设,商事登记便利度位居全省前列。重点改革持续加力,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发展活力竞相迸发。

     (四)五年来,城乡环境明显优化。“一主两副四组团”

     城市空间格局正在形成,中心城区“1+6”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三江六岸”生态城市功能廊道、源城中心区、江东新区城市起步区、高铁新城、东源县城、钓鱼台片区等重点板块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 579 亿元、新增高速公路里程 338 公里,汕昆、河惠莞、武深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创文”和“巩卫”为抓手,大力开展“百街千巷”综合整治和“双百工程”,强化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农贸市场和社区服务等综合治理,有效解决城市“六乱”等热点难点问题。全面完成村庄整治规划编制,乡村振兴“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目标基本实现。出台《河源市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形成了以“一户一宅”为基础的农房管控制度和乡村风貌提升“1+N”政策体系。东源县城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并成功创建省县级文明城市、省卫生县城。

     (五)五年来,生态优势明显强化。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林业生态市,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连续多年在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评优秀;新丰江水库、东江干流监测断面水质分别保持Ⅰ类和Ⅱ类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空气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73.0%,排名全省第三。系统谋划推进“六水”“六林”文章,成为全省首批碳普惠制试点城市,东源县获评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康禾温泉森林公园、万绿湖湿地公园、东江湿地公园分别获得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完成创建

     国家级节水型城市省级各项指标。

     (六)五年来,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城乡医疗保障覆盖率达 99.2%,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困难残疾人生活、重度残疾人护理等补贴标准大幅提高。实现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178 所、新增学位 8.04 万个,改造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113 所、新增学位 2.43 万个,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成为北部生态发展区五市唯一通过验收的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3 所、数量居北部生态发展区五市第一。卫生强市建设稳步推进,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深河人民医院主体建筑完工,市人民医院二期、市中医院二期、市妇幼保健院二期、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心血站新站完成建设,升级改造县级公立医院 16 家,新建县急救中心 5 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为县第二人民医院 3 家,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 37 家,规范化建设村卫生站 1207 间。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加快,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市县“三馆”、镇街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并达标,建设社区体育公园 46 个。成功应对“6·10”“6·12”特大洪涝灾害,完成中小河流治理 1677.2 公里,539 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控管理实现全覆盖。平安河源、法治河源建设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不断健全。

     2020 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

     实“六保”任务,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经受住了经济下行的严峻考验,奋力推动“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全面提效破局、努力开启新局。

     (一)严防控、补短板,保持社会安定。严防死守防控疫情,加快补齐卫生短板,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保持了社会安定。

     疫情防控战果突出。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抗疫一线。全市确诊病例控制在 5 例内,是全省最少的地级市之一,得到国务院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赴广东指导组及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设立 94 个交通联合检疫站,排查监测入粤人次居全省第二;对入境人员严格落实闭环管理;实现重点冷链食品全链条信息化监管,获省通报表扬;排查重点地区来河返河人员 37977 人,隔离4059 人,采样检测样本超 86.4 万人份,实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积极响应国家和省的号召,派出 2 批医护人员支援湖北;在自身防控物资供应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调拨支持国家及省 1330 多万只口罩。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医疗卫生机构 20 家,日最大检测量超过 1.2 万人份;设立集中隔离场所 3 家、后备场所 5 家,确定定点收治医院 1 家、后备医院10 家,储备防控物资一批;有序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公共服务提级扩能。大力推进教育“创现”工作,建成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新改扩建幼儿园 19 所,新增公办园学位 2.55 万个,完成“5080”攻坚任务;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 68 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1.69 万个,有效缓解了城区

     学位紧张问题;高考成绩连续 3 年实现高优、本科、名牌大学上线人数“三提升”;首所本科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 18 个月建成并如期开学;市博爱学校开办职业高中班;市青少年宫、市教师发展中心、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动工建设。市疾控中心迁址新建、市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和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建、市人民医院三期和市精神卫生中心二期工程等卫生补短板项目完成选址,各项前期工作稳步推进;5 家县人民医院和市直 3 家公立医院接入省远程医疗平台,全市 83.3%二级以上医院实现看病就医“一键诊疗”,建成全市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平台;和平县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全省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项目现场总结会在紫金召开。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建成公共图书馆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开展文化进万家等活动近 20 场;建成足球场地 29个,蝉联省男子篮球联赛亚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省保单位仙坑村荣封第修缮工作获评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龙川福建会馆新晋国家级文保单位。阮啸仙纪念馆获评第三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6·10”“6·12”灾后重建全面完成。94 个灾后重建省补助项目、近千个系列修建工程如期完成,灾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恢复改善。紫金桥、东源县顺天镇党演桥完成重建并通车;消除水库安全隐患 68 宗,系统治理大席河、铁场河和浰江 69.3 公里;580 户“全倒户”住进新房、1367 户“严损户”完成修缮,受灾严重的龙川县贝岭镇米贝村整村“拎包入住”新建安置小区。

     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推进省定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和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消除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 81 处,完成搬迁避险 248 户、主体工程施工和勘查设计 71 处。全面完成农村削坡建房风险点排查认定,完成风险点综合整治760 户。组建市森林消防队,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省控 1‰指标。率先在全省出台“六个体系和一个机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

     社会大局和谐安定。深化“平安河源”建设,开展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加强“枫桥式派出所”“智慧新警务”建设,推进全民禁毒工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飓风 2020”“断卡”等专项行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和总体评价提升。扎实防范化解风险,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和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受伤人数实现“双下降”。在全省首创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机制。

     (二)扩投资、兴产业,稳住经济大局。全力以赴扩大投资,千方百计复工复产,经受住疫情及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稳住了经济大局,经济实现正增长。

     投资稳定增长。出台保障重大项目复工若干措施,持续召开重点项目和债券项目建设县区现场会,固定资产投资848.74 亿元,在 2019 年增速全省第一基础上实现增长 5.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9.80 亿元、增长 3.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 6.6%、16.8%,存贷比 101.8%、居全省第一。150 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373 亿元,其中 49 个省重点项

     目完成投资 233.97 亿元、超额完成年度计划。77 个新增债券项目完成投资 45 亿元。11 个总投资 7 亿元市政项目全面完成。94 个灾后重建省补助项目完成投资 16.9 亿元。电网建设改造完成投资 15.5 亿元。东源岑田抽水蓄能综合开发项目启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消费稳速回暖。出台“支持商贸服务业企业 8 条”“促进汽车消费”等政策促进消费,日常商品和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较快增长,现代金融、物流、直播带货、农村电商、消费扶贫等服务业迅速发展,康养、民俗、生态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河源恐龙文博园成功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万绿湖风景区获评“中国天然氧吧”,源城区、东源县获评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增 3 个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2 条省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 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 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3 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5 条省级森林旅游特色线路、5 个省级森林旅游新兴品牌地,仙坑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市接待旅游者人数635.41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53.35 亿元。

     外资稳中有进。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等政策,支持外贸外资企业共渡难关。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93.3 亿元,其中出口 242.2 亿元、进口 51.1 亿元,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稳步发展;实际利用外资 6.46 亿元、增长 8.5%,连续 12 个月保持正增长。

     工业稳步恢复。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企业 17 条”,制定实施“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积极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

     发展”“鼓励企业上规模”等政策措施,安排 1 亿元用于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安排 1.2 亿元补贴直达个体工商户,减免企业税费超 20 亿元,发放企业贷款 222.26 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规上工业企业 100%复工,规上工业企业新增 69 家、创历史新高、现有 591 家,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80.83亿元、增长 2.2%。新一代电子信息等 10 个产业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数量位居粤东西北地区前列;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53.1%、36.2%。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 34.9 亿元,完成“三通一平”土地 8.3 平方公里,盘活工业用地 175.9 亩。成功举办系列招商活动,签约项目 303 个,动工项目 193 个,投产项目 132 个。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投入技改资金 62.78 亿元,完成工业投资 239.02 亿元。深圳长江家具(河源)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1 家企业通过 IPO 发审会核审、实现我市 A 股上市企业“零突破”,6 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

     农业稳健向好。出台“支持农业生产 9 条”“全力减小疫情影响确保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216.53 亿元、增长 5.9%。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村村通”,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应保尽保。新垦水田 2731.73 亩,粮食播种面积达 198.17 万亩、总产量达 80万吨;生猪出栏量增长 7.0%;鹰嘴蜜桃、板栗、高山油茶、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喜获丰收。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 家,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 7 个、省级“菜篮子”基

     地 13 个,新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 94 个,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2 个。东源(灯塔)供销天润冷链物流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建成。1060 家、近六成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驻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10 个产品通过“圳品”认证。紫金春甜桔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平猕猴桃实现广东猕猴桃出口“零突破”。东源县成为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紫金县荣获“2020 年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三)夯基础、深对接,拓展发展空间。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加快基础设施和体制机制“软硬联通”,积极创建产业承接平台,拓展发展空间。

     基础设施加快完善。河惠莞高速紫惠段建成通车,赣深高铁河源段站前主体工程完成 95%以上,梅龙高铁开工建设,广河客专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5 个通用机场纳入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国道 G205 线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工程开工,新一路贯通工程一期、中山大道改造一期等市政工程完成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新建 2 个、扩建 3 个、共有 8 个,处理能力新增 840 吨/日、共达 2670吨/日。市区水源工程建成通水。新增 5G 基站 1143 座,基本实现 5G 网络市区城域全覆盖。建成精品示范街 10 条,改造提升普通街巷 449 条、老旧小区 13 个。

     三大平台加速创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合平台建设取得突破,灯塔盆地被评为国家优秀农业科技园区,农高区管委会(筹)获批设立,创建国家农高区工作通过国家科技部第二批视频答辩;东江流域水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前期工作加

     快推进,子项目灯塔盆地灌区船塘河治理工程动工建设,枫树坝与新丰江两库连通工程由省水利厅牵头进入深度论证阶段,九潭水库和灯塔盆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河源分中心(灯塔实验室)获省政府同意筹建,组建方案通过省专家论证;华南农业大学驻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加快建设,华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河源分院建立,现代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式运营。产业高质量发展功能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市高新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称号,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食品饮料三大产业集聚发展,鹏城实验室大湾区未来网络实验与应用环境河源节点、河源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建设;河源综合保税区申报以高分进入海关总署审批,东源县保税物流中心(B 型)通过省政府批准并报海关总署预审核,东江航道河源段获省交通运输厅批准复航。城市高质量发展区域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钓鱼台片区加快开发,“三桥十路”谋划建设;高铁新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江东新区加快打造城市起步区、产业转移园区、总部经济区,生态环保城市会客厅、智慧滨江公园、东江东岸碧道工程等项目积极推进。

     机制体制加强对接。坚持和完善深圳对口帮扶机制体制,加强经济、医疗、文化、生态保护等领域与“双区”对接。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即将投入运营,与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深河科技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面向湾区举办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成果转化对接会暨湾区成

     果推介会活动。深河产业共建加快,已落地建设投资超亿元工业项目 30 个。深圳市级财政投入我市民生领域帮扶资金4.75 亿元。深河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即将签署,深圳人才(河源)大型安居社区等项目加快谋划。万绿湖优质水直供深圳项目已列入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

     (四)优环境、提效能,激发发展活力。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巩固提升生态保护成果,增创环境新优势,激发发展活力。

     创新驱动能力更强。全市预计投入 R&D 经费 6.9 亿元、增长 77.8%,R&D 经费投入强度达 0.6%、提高 0.3 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增长 39.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36.7%、增长 8.6%,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出台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56 家、增长 32.9%,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存量 22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 294 家、增长 42.7%。河源市深大湾区研究院、河源市广师大研究院落地建成,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二期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重大技术问题 20 余项,为企业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约 1.3 亿元。广东省新型显示器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加快建设。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 1.29 亿元。全市省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科技系统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东源县、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源城区蔬菜产业园、紫金县茶叶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精电(河源)显示技术有限

     公司“配向膜的固化方法”发明专利获评“中国专利优秀奖”。

     重点改革成效明显。数字政府建设取得突破,全面建成市县(区)统一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大部分事项“一网通办”,启用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区,32 个部门 1075 个事项纳入“一窗式”综合窗口,“1+3+2+X”政务服务建设全面推进。大力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 1.5个工作日内,部分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同步推进国资国企和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整合资源支持市城投公司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僵尸企业”出清工作任务。下放镇街行政执法职权事项 279 项,全市所有镇街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完成全市公路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房地一体农村不动产登记工作。

     生态优势巩固提升。认真落实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新丰江水库水质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 100%,省考断面综合指数全省第一。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98.9%、排名全省第一。市污水处理厂临时扩容工程、市高新区大塘水质净化厂建成使用,新增县级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6.5 万吨/日,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大尖山铅锌矿整治、龙川历史遗留稀土矿区周边受污染耕地治理,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 95.7%,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 100%。全市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率均达到 99%以上。中央、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

     603 宗案件全部办结,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获评省优秀。完成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工程造林 5.5 万亩、桉树林退改2.38 万亩,完成松材线虫病防治作业面积 61.63 万亩,成功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3 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6 家、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暨示范家庭林场 6 家。

     (五)惠民生、强保障,决胜全面小康。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保障民生、振兴乡村,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战全面打赢。全年投入扶持资金 6.5 亿元、五年累计 46.3 亿元,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8568 户、107372人如期脱贫,255 个省定贫困村如期出列。“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政策全面落实。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收入达 16618 元,是 2015 年的 4.68 倍;255 个省定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41 元、是 2015 年的 2.94 倍,村集体收入平均 38.56 万元、是 2015 年的 13.77 倍。全面实现“县区有产业园、镇村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搭建“1+2+7+N”扶贫产品销售实体平台,发展内生动力充分激发。

     民生底线兜牢兜实。完成“十件民生实事”,民生支出286.6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77.7%,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建成“河源家政一条街”、深河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新增城镇就业 3.6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6%以内。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增长 12%、15%。发放价格临时补贴 6559.48 万元、每月

     惠及约 11 万名困难群众。医药价格管理机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全面落实,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百日整治行动,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任务。建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村庄保洁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卫生户厕全面普及,新建改建农村公厕 500个。行政村基本实现集中供水。“四小园”建设加快推进。建成“四好农村路”1038.8 公里,100 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行政村通客车,紫金县通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验收,东源县、源城区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7877 个 20 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光网全覆盖,完成速度居全省第一。“三带一廊道”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全市 514 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获评全国文明村 4 个,建成移民美丽家园示范点 10 个。

     (六)讲政治、勇担当,提升政府效能。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继续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活动。认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 94 件,办理市政协提案 115件,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 100%。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修订完善《河源市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持续召开重点工作督办推进县区长座谈会,着力推动县区经济发展和重点工作落实。深刻吸

     取龙川县“5·23”事故教训,如期完成省挂牌整治土地管理问题整改任务,如期完成省挂牌整治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问题任务。扎实推进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狠抓党风廉政建设,把反腐倡廉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全过程。坚持“过紧日子”,一般性支出压减 15%,“三公”经费下降 25.9%。

     与此同时,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台港澳、地方志、气象、老龄、殡葬、社工、国防动员、预备役建设、红十字、妇女儿童、科普、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困难确实前所未有,压力确实前所未有,成果确实来之不易,年度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

     各位代表,五年的历程极其不易。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政治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化危为机、开启新局;必须坚持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和省的发展战略,在“融深”“融湾”中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除思维定势,突破利益藩篱,持续推进关键环节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必须坚持民生为本,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必须坚持改进作风,发扬斗争精神,不断提高履职尽责为民办事本领,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就令人振奋。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一切工作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深圳、广州等兄弟市和海内外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驻河源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

     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减停产面仍较大,发展受生态环境和能耗约束更紧,稳增长形势不容乐观;现代产业体系还不够健全,生态产业不够壮实,高端环节不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吸引力仍需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仍要加速,乡村振兴任务繁重,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突出。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逐条攻坚、全力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安排 ?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深入推进“示范区”“排头兵”和“两个河源”建设的关键阶段。市委七届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河源市委关于制定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了我市“十

     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原则、目标要求和主要任务。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编制了《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都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深入推进,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生态排头兵建设更具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治理效能更加显著。全市经济总量年均增长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将大幅增强,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示范区”“排头兵”地位更加凸显,形成“两个河源”新格局,在粤东粤西粤北率先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

     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全省在新征程中的使命任务,持之以恒落实“1+1+9”工作部署,坚持以“融湾”为“纲”、“融深”为牵引,全域全面服务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排头兵”成效初显,“两个河源”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着力解决好事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在新征程中奋力开拓、奋勇前进。

     我们要立足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河源。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建立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创新和清洁生产,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我们要提升“融深”“融湾”质量效益,争当融入大湾区生态排头兵。充分发挥区位、区域、生态、深圳对口帮扶和全面合作等比较优势,加速提升壮大自我发展能力。优化对接省“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加快构建与“双区”“水陆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原则,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

     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与“双区”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加速释放市场要素、市场主体、经济环境等活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要培育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的竞争力和带动力,走出生态河源、现代河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加快把灯塔盆地打造成引领河源未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平台,把江海联运、综合保税区、市高新区打造成支撑河源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平台,把高铁新城综合枢纽、江东新区打造成带动河源未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平台。强化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的整体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辐射引领效应,持续提高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辐射带动全市发展。

     我们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系统观念,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以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我们要打造人民幸福“心城”,交出高质量的民生答卷。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稳步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全面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河源、法治河源,以民生事业的“升级版”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三、2021 年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核心竞争力更强的发展新路,努力开创“十四五”发展新局面。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 12%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 2.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必须认真落实“1+1+9”工作部署,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

     (一)推进融深融湾全域化,加快构建发展新局。按照“湾区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要求,充分发挥深圳对口帮扶作用,加快构建与“双区”合作互动新局面,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对接省“12312”现代化交通体系,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都市圈交通规划以及惠州交通主框架规划,加快构建“12131”交通圈。做好赣深高铁建成通车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梅龙高铁建设及广河

     客专前期工作,积极开展赣广、厦昆、深河、河揭等高铁及韶关经河源至汕尾铁路规划研究,推动深惠城际延伸至河源。加快龙寻高速建设及河惠汕高速前期工作,积极开展广紫、深河、梅河韶等高速规划研究。加快国道 G205 线热水至埔前段改线、国道 G355 线紫金林田至江东新区胜利段改建等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深河产业共建。加快深河特别合作区试验区建设,积极引进承接湾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深河特别合作区起步区深河科技园规划等前期工作,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材料和大数据等产业。加快深河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规划编制,加强深圳河源在产业资源、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对接互补,推动深河特别合作区(深河产业共建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推动招商引资转型升级。积极开展产业链、补短板、因势利导等招商,探索开展收购兼并、牌照资源补缺、产业引导基金等招商,精心组织“双区”和长三角地区招商活动,以及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主题经贸活动,着力引进投资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推动重点产业向产业链终端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创新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体制,全力推动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达产达效。

     (二)推进产业体系绿色化,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的理念,积极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

     现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

     集群发展绿色工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大力发展纳入省“双十”产业集群布局的“6+4”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精深加工、食品饮料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开展行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富马硬质合金、铭镭激光等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深入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靶向引进一批瞪羚企业,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加强与产业类国企、民企、上市企业合作,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广东制造企业 500 强,力争净上规企业 55 家。推动中兴通讯、景旺电子、力升树灯等投资超 10 亿元项目继续增资扩产;推动华文产业、广晟应急产业、固达机械、铂科新材料等投资超 10 亿元项目落地;加快红苹果家具、聚飞鑫科技、南山园二期、碧优选等投资超 10 亿元项目建设;加快华冠科技、今麦郎饮品等投资超 10 亿元项目投产达产。实施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推动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力争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35 亿元、扩园 6 平方公里,加快建设和处置闲置土地、提升存量产业用地 1 万亩,建立“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数据平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创建绿色循环生态园区示范区。鼓励每个县区引进培育产值超 10 亿元的产业大项目,推动市高新区、东源县分别申报移动智能终端、硅基新

     材料特色产业园,龙川县申报安全应急与环保(空气能)特色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紫金县申报省级产业园。

     高效发展生态旅游业。鼓励支持巴伐利亚庄园、客天下、春沐源等文旅项目建设,挖掘发展赵佗、王阳明等历史名人古色文化,开发提升阮啸仙故居、紫金苏区革命旧(遗)址群等红色旅游景点,大力保护和活化客家古村落,讲好恐龙文化故事,大力宣传推广水文化,努力形成观光休闲、文旅度假、温泉康养、研学旅行一体化。大力发展灯塔盆地田园综合体、埔前“乡村体验式休闲旅游”五村连片开发、恒大援建连平县美丽乡村示范区等乡村旅游项目,结合南粤古驿道、少数民族村寨、非遗主题等特色资源谋划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1-2 条。通过举办全市民宿招商大会,打造民宿旅游新热点。推动万绿湖风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推动霍山旅游风景区创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加快创建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与旅游类国企及旅游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本市旅游龙头企业,开拓旅游市场,丰富旅游产品,整合旅游资源,“串珠成链”打造“两晚三天经典旅游线路”,提高游客留宿率、回头率,推动旅游业持续高效发展。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市全域旅游游客集散中心。推动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研发设计、科技服务、金融、会计、法律服务、人力资源、会展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转变,力促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谋划市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

     创新中心、市高新区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市农产品批发中心、顺丰电商物流产业基地、林安(河源)智慧物流园、龙川铁路综合物流园、绿然灯塔农产品物流园、“三农”冷链体系等项目建设,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形成农产品进城与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推动东源县申报 2021 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夯实发展根基。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发展根基。

     打造农业产业高地。全力把灯塔盆地打造成农业农村发展主引擎。推动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力争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2 个。加快立体生态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重大项目建设,确保中国发酵蔬菜产业园、中国无抗家禽养殖产业园、蒜精灵产业园、光明鸽产业园、果蔬深加工项目等建成投产。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种业小镇建设,力争引进 5 个以上育种育苗企业或研发团队。

     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增强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好耕地恢复、补充耕地和撂荒地复耕复种;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新一轮垦造水田三年行动,建设高标准农田 13.73 万亩。实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升级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优质水稻、高山油茶、特色水果、蔬菜、生猪等特色主导产业,研究推进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合作,做优做强做全产业链,打造优势农产品和

     优势农产区。继续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确保新增和总量均在北部生态发展区五市前列。整县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 9 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发展,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试行主体及试行产品合格证使用全覆盖。试点推广数字农业综合化信息应用,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做大做强“万绿河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开展特色农产品国家气候标志和岭南气候优品认证,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安全化建设。积极搭建农产品应急销售平台,加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升级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深入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深入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县镇村创建、农房管控、乡村风貌提升、“四小园”等工程,重点推进“四沿三区”美丽乡村建设,举办“乡村振兴大擂台”活动,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深化垃圾污水治理,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提升“五清”专项行动成效,确保 80%以上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推进和平县、龙川县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面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加快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提高农民职业技术水平。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加强乡村

     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政策,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土地股份合作制、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奖补等改革试点工作质量,健全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机制。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一体不动产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成龙川县、连平县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整县推进试点任务。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防止返贫致贫。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财政投入力度、帮扶队伍和工作节奏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政策、机制、资金整体纳入乡村振兴。继续深入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三大工程,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大力支持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投资需求有效化,不断培育发展后劲。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不断培育发展后劲。

     扩大有效投资。完成总投资 1862 亿元、年度投资 390亿元的 164 项省市重点项目建设,重大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

     的贡献率不低于 30%。加快建立“1+3+N”重大项目联动机制,引导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向有效投资领域集聚。推动一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补短板项目加快建设。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持续做好项目储备,建立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机制,形成“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开拓消费需求。深刻认识高铁通车对消费的整体影响,提早制定并实施相关应对政策措施。深入挖掘消费潜力,促进汽车、家电、家具等商品消费。谋划建设特色商业街,大力发展小店经济、老店经济,规范发展早夜市。优化商贸企业上限奖补政策,引导传统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餐饮住宿等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做大做强本地平台型消费。推动中骏世界城、庄田美食街、华丰世纪国际贸易中心、万达广场等大型商业体加快建设,做优做强一批重点商圈。鼓励发展夜间经济、网红打卡、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

     力促外贸增长。因地制宜实施贸易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加快落实《河源市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利用展会平台抢抓订单,继续发挥海外联络处桥梁纽带作用,开拓融入“双区”“买卖全球”双向贸易通道。出台出口转内销政策,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新业态,推进“河货回流”工作,谋划推动二手车出口业务,挖掘外贸进出口潜力,促进外贸稳定增长。

     (五)推进发展平台高质化,持续壮大发展支撑。继续推

     进三大高质量发展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集聚重大项目、培育重大产业,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综合平台建...

    推荐访问:河源市 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