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述职报告 > 正文

    人教九上化学导案

    时间:2020-10-14 13:27: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理解自然,适合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理解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清晰重点难点 1.对学生实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重点)

     2.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1 -P 4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新的学期,我和大家将一起走进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很多知识当前相对于同学们来说,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

     师: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

     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很多知识会表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生:将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感谢这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们,你知道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吗?请大家猜测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导入: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一)魔术激趣:(教师演示)

     实验 1:烧不坏的手帕:将酒精与水按体积比例 1∶2 配成溶液,将一块手帕浸入溶液中,用坩埚钳夹住手帕一角在酒精灯上点燃,剧烈燃烧之后,手帕展示给同学们观看,手帕完好无缺。

     实验 2:魔杖点灯:在酒精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实验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点燃酒精灯。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讨论:(1)对于上面两个实验,你有哪些疑问? (2)举例说明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教师点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具有特性的东西称为物质,如玻璃、木材等;由物质组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用途的东西称为物体,如玻璃杯、桌椅等。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物理学主要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探究点二:人类理解化学的历程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三)讨论:化学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师点拨】(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

     (2)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典例精讲】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 2011 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为人类的衣食住行、能源、健康、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一定是化学的发展引起的,还有其他的原因。

     答案:B 归纳:理解化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看,既要准确理解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也要重视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的发展史:

      (1)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2)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3.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

     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易错易混提示】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术语中的“绿色”都是借用义,与本义没有直接关系,这里“绿色”的含义是指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且对人体有益。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 【见导学案 P 1 针对训练第 2 题】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和造纸属于化学研究成果;烧制陶瓷及青铜器的制造过程也属于化学变化。

     2. 【见导学案 P 1 针对训练第 3 题】

     以上四个选项都是世界化学发展历史中比较重要的发明或发现,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是( C )

     A.培育新花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2.绿色化学是指(B)

     A.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原料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有再生的化学产品 3.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制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下列相关古代文明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

     A.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属于化学工艺

      B.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 C.春秋战国就会冶铁炼钢

      D.西汉时期就会湿法冶金 4.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B)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利用化学方法能够合成很多自然界不存的新物质 B.利用化学方法能够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C.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是轻纺工业,与化学没相关系 D.自然资源的综合应用和环境保护与化学有密切关系。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1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同时,教师还能够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化学的资料,实行网上自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 1 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使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初步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相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 ●清晰重点难点 1.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使用(重点)

     2. 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6 -P 8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有着多种相互作用,也持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归纳导入: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你知道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吗?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 P 6~8 【实验 1-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 P 7 的表格中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讨论:

     (1)实验(1),(2)的相同之处是

      ,实验(3),(4)的相同之处是

      ;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 (3)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A.无色的氧气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B.水沸腾变为水蒸气

      C.把泥沙放入水中,泥沙沉入水底产生沉淀

     D.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

     (4)凡是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教师点拨】1.我们日常看到的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水铸成锅、冰受热融化等都是物理变化。而木柴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变质、酿造、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都是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仅仅在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3、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4、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典例精讲】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

     C.燃放烟花

     D.粉碎废纸 思路点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拧干衣服,这个过程仅仅将衣服中含有的水,通过力的作用挤了出来,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写粉笔字,粉笔仅仅由块状变化为粉末状,也没有生成新物质。粉碎废纸,仅仅开关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燃放烟花是火药的燃烧过程,它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口决:物理变化不难辩,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有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质作判断;两种变化相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仅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2.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易错易混提示】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或气体等现象,但有此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也可能有如此的现象,如灯泡发光)。物理变化仅仅物质的形状、状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其特性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有此现象的变化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 【见导学案 P 3 针对训练第 2 题】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象,能够协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 【见导学案 P 3 针对训练第 3 题】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请你判断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的不同:(D)

     A、剩饭变馊

     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

     D、电灯发光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榨取果汁

     B、粉碎废纸

     C、切割玻璃

     D、燃放烟花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

     A、小麦酿酒

     B、牛奶变酸

     C、湿衣服变干

     D、铁锅生锈 4.下列说法准确的是(D)

     A.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光、放热 C.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其依据是(D)

     A.中火星四射

     B.发光现象

     C.有大量的热放出

      D.黑色固体生成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3 作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实验的成败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演示时,要边做实验边讲解注意事项。同时实验 1、4 难度较大,能够由教师来完成,而实验 2、3 则能够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能够把实验 2、3 作为学生实验来设计教学。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水平,又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第 2 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准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清晰重点难点 1.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使用(重点)

     2. 变化与性质的区分(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8 —P 9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大家根据上课的知识完成下列习题 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碾米 B 淘米 C 洗菜 D 酿醋 2.下列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西瓜榨汁 B 铝块抽成丝 C 石蜡融化 D 玉米酿酒 3.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台风 B 雪灾 C 山体滑坡 D 森林火灾 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燃放鞭炮 B 铁矿石炼铁 C 米酿成醋 D 美酒飘香

     5.下列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 )

     A 纸张燃烧 B 粮食酿酒 C 火药爆炸 D 湿衣服晾干

     归纳导入:这节我们进一步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一).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

     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是铁的

     性质;木材在空气中燃烧是

     变化,木材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是木材的

      性质。

      (二)酒精挥发是

      变化,酒精易挥发是酒精的

     性质。石蜡受热熔化是

     变化,石蜡受热能熔化是石蜡的

      性质。

     (三)我的发现:描述性质时往往有

     、

     、

     、

     等字眼。

     (四)教师演示[实验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颜色 状态 气味 木条燃烧情况 氧气

      二氧化碳

      (五).小组讨论:(P 9 讨论)

     氧气的性质:①

     ;②

     ;③

     ;④

     ……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

     属于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①

     ;②

     ;③

     ;④

     ……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

     属于化学性质。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有:

     【教师点拨】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典例精讲】:1、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B、C 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

     答案:D 2、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丝用做电线 思路点拨: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小;“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铜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铜具有导电性,它们属于物理性质。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光,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

     B 归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能够通过感官感受到或用仪器测定出来。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性质前面一般加上“能、会、能够、容易”等表示 4.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易错易混提示】1、误认为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小气泡形式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2、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以下几种情况:(1)无新物质产生的爆炸,如自行车轮胎“爆胎”、蒸气锅炉因压力过大而爆炸等。(2)发生在有限空气的急速爆炸,因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3)还有一些爆炸,既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如原子弹爆炸。

     3、误认为描述的物理性质是物理变化。变化是一种过程,是对一种正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的描述,而物质性质是描述物质具有的水平、状态等。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例如:蜡烛能燃烧描述的是蜡烛的的化学性质,而蜡烛燃烧生成其他物质则描述的是蜡烛发生的化学变化。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 【见导学案 P 5 针对训练第 2 题】

     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2. 【见导学案 P 5 针对训练第 4 题】

     鉴别物质时,要对物质的性质非常熟悉,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区分。糖和盐能够根据味道来区分;铜和铁能够根据颜色区分(铜为紫红色,铁为银白色);酒和醋能够根据气味;白开水和食盐水也能够根据味道区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纯净的铁是①银白色 ②密度为 7.86g/cm3

     ③熔点为 1535℃ ④在空气中易生锈。在上面的叙述中你认为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B)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木头制课桌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 3.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C)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4.根据所给信息填空: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某些地方冬天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出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面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①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④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②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⑥____,属于用途的有___③_⑤______。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5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的概念多,需要用举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实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他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 ”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鉴别物质时,要对物质的性质非常熟悉,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区分。例如能够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导电性、可燃性等的不同来区分物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水平。

     ●清晰重点难点 1.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水平。(重点)

     2. 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11 -P 14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 归纳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动手研究蜡烛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现象 结论与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 (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装水烧杯中

     石蜡的硬度较

     、

     溶于水,密度比水

     。

     3. (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几层,

     蜡烛火焰分

      层,

      最亮,

     燃着时

     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最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上 1s 后取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温度最低。

     (3)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过一会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

     。

     4.熄灭时 熄灭时,观察现象,并迅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白烟是石蜡的

      。

     【注意事项】①蜡烛的火焰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称为焰心,温度最低;中间一层称为内焰,温度较高;最外层称为外焰,温度最高。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应按实验前、点燃时、熄灭时三个阶段有顺序地观察。实验前注意对其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时应注意它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伴随的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现象,实验后注重生成物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③检验某种物质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的水雾证明有水生成。④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有可燃性,能够被点燃。

     【典例精讲】1 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思路点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实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品质,是取得重大发现的首要条件,答案中的A、B、D 都符合这些要求,而 C 是不可取的态度。

     答案:C 2、下列相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热。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思路点拨:B、C、D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过程中都得到了验证;而 A 中“蜡烛是无色、透明、质硬”的描述与实际观察的现象不符。

     答案:A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3.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4.黑烟:石蜡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碳的小颗粒 白烟:石蜡蒸气遇冷变成的固体小颗粒。

     5.探究(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名称、目的、用品、步骤和方法、结论、问题和建议。

     【易错易混提示】1.误认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描述化学现象,错将结论说成现象。“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是指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本质。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

     随堂检测案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蜡烛燃烧时温度最高的部分是(B)

     A、焰心

     B、外焰

     C、内焰

     D、都一样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的基础是(B)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的测量 3.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其依据是(A)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产生黄色火焰和放热 C.产生黑烟

      D.质量越来越少。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7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个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实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准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实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清晰重点难点 1. 实验过程的准确操作。(重点)

     2. 实验结论的准确得出。(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14 -P 15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是我们代谢后的气体。在一吸一呼之间,空气在我们体内发生了很复杂的变化经,这个知识我们在生物中都了解到了,那么同学们是否了解空气和我们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呢?这两种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导入: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揭开谜团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参看下面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一).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1)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水槽中。

     (2)将饮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瓶中缓缓吹气,收集满后,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口,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1)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一瓶为空气,另一瓶为人呼出的气体,向这两瓶气体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的石灰水。

     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

     ;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

     ;而空气中

     。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

     空气中的木条

     ;呼出的气体中的木条

     。

     呼出的气体中

     减少了。

     (3)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与空气中玻璃片相比较。

     人对着玻璃片呼气时,玻璃片上有

      ;而空气中的玻璃片

     。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

     得出结论: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氧气的含量

      ,二氧化碳的含量

     ,水蒸气的含量

     。

     【注意事项】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叫做排水集气法,当收集到一部分气体时,要用手压住集气瓶,防止因为水的浮力而使集气瓶上浮而漏气;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是毛玻璃片,使用时,应将玻璃片的毛面盖向集气瓶;吹气,尽量把肺内气体吹入集气瓶。

     【典例精讲】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为课题,他们将收集的鱼鳔固定在水槽底部,用针刺破后,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鳔内气体。小明通过相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 1/4,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探究分两步实行:

     (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

     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

      ,理由是

     。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协助小明设计实验实行验证。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鳔内含有氧气

      验证鳔内含有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若用排水法收集,会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因为氧气有助燃性,故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答案:(1)B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2)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鳔内含有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鳔内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能继续燃烧

     验证鳔内含有二氧化碳 在含有鳔内气体的另一个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归纳:探究某种气体的成分时要掌握气体的相关性质:(1)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2)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石灰水。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4.用点燃的木条能够检验氧气,木条燃烧旺说明氧气含量多,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氧气含量少。

     5.用澄清石灰水能够检验二氧化碳,石灰水越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6.用干冷的玻璃片能够检验水分。

     【易错易混提示】1、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浓;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2、收集一瓶呼出气体的方法是:集气瓶内装满水,倒扣水槽中,用玻璃管向集气瓶中吹入呼出的气体;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水份增多。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 【见导学案 P 9 针对训练第 1 题】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燃烧越剧烈,说明氧气含量越多。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二氧化碳,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2. 【见导学案 P 9 针对训练第 4 题】

     我们吸入的气体是空气,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空气中的氧气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呼出的气体相对于空气来说:氧气含量变少,二氧化碳含量变多,水份含量变多。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 CO 2 气体的物质是:(C)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木条 2.区别一瓶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D)

     A、闻气味 B、把点燃的木条放入瓶口 C、观察颜色 D、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 3.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水收集。对一氧化氮的猜想或评价准确的是(B)

     A.易溶于水

     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

     C.易和水反应

     D.有害无利 4.壹圆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能够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个过程来说,属于科学探究中的(B)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作出结论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9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学生已有了做化学实验的基础,虽然不是真正的基本实验操作,但是学生会懂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本节课的实验又较为简单,无危险性,所以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化学实验报告,学会总结的方法。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 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3.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清晰重点难点 1. 了解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及使用范围、了解实验的安全规则。(重点)

     2. 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的安全规则。(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17 -P 18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理解安全实验的重要性。然后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理解常用的化学仪器。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初中化学常用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一)小组成员依次说出实验桌上的仪器名称和用途,并相互补充。

     【教师点拨】常用仪器的分类:①反应容器: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②存放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液体)、集气瓶(气体)。③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④加热仪器:酒精灯;⑤分离仪器:漏斗;⑥取用仪器: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药匙(粉末状或较小颗粒固体)、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⑦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⑧其他仪器: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 ;⑨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探究点二:小组交流归纳药品取用规则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三不”原则是指:

     ;

     (三)“节约”原则:

      ; (四)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

     【教师点拨】在处理用剩的药品时要做到“三个要”,也应知道“三不要”的原因和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用剩的药品与用过的药品有不同处理方法:用过的药品应倒入废液缸中,交还实验室统一处理. 探究点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小组合作用托盘天平称量 10.5g 食盐。

     【教师点拨】①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g

     ②托盘天平的组成: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及调节天平平衡的平衡螺母。③称量方法: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用镊子夹取。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的质量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用镊子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求数,即: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称量固定质量药品时,砝码、游码按要求调整好,在左盘通过加减药品的量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天平使用口决:一放平,二调零,三加砝码,四移游码,砝码要用镊子取,先大后小,左物右码要记清。

     【典例精讲】某同学在做某实验时,在取用药品的环节采取了部分药品,但还没有使用,对这部分药品,你认为准确的处理方法是(

     )

     A、放回原瓶

      B、拿出实验室

     C、倒入废液缸

      D、报告实验老师,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思路点拨:实验室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不能“拿出”实验室;有的药品取出后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放回原瓶,使整瓶的试剂都报废,直接“倒入废液缸”也会造成浪费,如果放在指定的容器中,其它要求精度不太高的实验还能够再用。

     答案:D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1.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2.学生展示交流 3.课堂小结:. 1.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安全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 3.使用托盘天平,注意左物右码,能够称准到 0.1 克。

     4.如果药品和砝码倒置,称得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读数减去游码读数。

     5.连接仪器的方法。

     【易错易混提示】1.几种常见仪器的名称易出现错别字:坩埚钳不能错写为“坩锅钳”;锥形瓶不能错写为“椎形瓶”;铁架台不能错写为“支架台”;长颈漏斗不能错写为“长径漏斗”。

     2.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和砝码位置易混:托盘天平在称量物品时,左边托盘内盛放物品,右边托盘内盛放砝码。常简记为“左物右码”。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 【见导学案 P 11 针对训练第 1 题】

     实验中能够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需要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的是量筒。

     2. 【见导学案 P 11 针对训练第 2 题】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调零后,理应“左物右码”,即左盘中物质的质量=右盘中砝码质量+游码示数所表示的质量。因为该学生把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称量为 10.5 克,其中 10 克为砝码质量,0.5 克为游码示数,此时应为左盘中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示数,故药品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10 克—0.5

     克=9.5 克。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D)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量筒 2.实验时,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是(D)

     A.倒回原瓶

     B.倒入水池子 C.原地抛弃

     D.放入指定的容器里 3.下列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的是(B)

     A.碱式碳酸铜粉末

     B.块状大理石 C.高锰酸钾晶体颗粒

      D.二氧化锰粉末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质量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的质量为 9.5 克,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C)

     A.9 克

      B.10 克

      C.8.5 克

     D.8 克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12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成功完成以后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养成的开始,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化学实验的操作要求,切实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第 2 课时 药品的取用. 自主学习案. ●厘清学习目标 1.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 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准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清晰重点难点 1. 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重点)

     2. 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 1.自读课本 P 18 -P 20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过程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一)动手实验:

     (1)用镊子夹取 1 小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二)规律总结:

     (1)取用块状固体的操作可归纳为:一

      ,二

     ,三

      ; (2)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操作可归纳为:一

      ,二

     ,三

      。

     【注意事项】取用方法的速记口决: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一横二放三慢竖;固体粉末药品:一斜二送三直立(用过的镊子或者药匙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探究点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三)小组讨论:

     (1)

     a.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b.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c.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面要朝向手心处? d.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2)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四)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1-4],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点拨】(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2)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要“掌向标签三指捏,两口相对视线落”,即瓶上标签向着掌心,用拇指、食指、中指捏紧试管,同时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或其他容器口,观察试管内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最后要把试剂瓶口在试管口刮一下。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3)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试管、烧杯等)的正上方竖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伸入仪器内,不要接触仪器壁;吸液后不要平放,不要倒置,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不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用水冲洗)。

     (4)使用量筒,要领是“一选,两平、两不”。一选:量筒的选择注意“量一次,选最小”,好在一次量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用量程小的量筒。两平: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两不: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作反应的容器。使用口决:讲规格、放平稳、凹面低处视线平;仰望量少实验多,俯视量多实际少。

     【典例精讲】1、学习化学我们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准确的是(

      )

     A.闻气体气味

     B.往试管里加锌粒

      C.称量氢氧化钠

     D. 量取液体 思路点拨:闻气体的气味不能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取用固体药品要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或药匙将药品放在试管口,直接加固体会打破试管底;用天平称固体质量要遵循左物右码,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并具有腐蚀性,故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答案:D 2、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15 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

    推荐访问:人教 化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