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中国设计:崛起于世界之巅_中国重回世界之巅

    时间:2020-03-29 07:34:4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的崛起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当乔布斯用独特的设计让苹果红透世界时,很多人却发现,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设计荒漠的中国不知在何时慢慢变为了设计师们的天堂。世界各大奢侈品纷纷将总部移往中国,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在这里大施拳脚。中国的设计师们一方面吸取着西方设计精华,另一方面力图将中国传统文化于现代设计相结合,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
      为中国设计力量崛起做出贡献的有中国设计理论的研究者,有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实践者,也有培育,推动中国设计力量的机构负责人。他们就是本期圈子的主角:被称为中国设计之父的柳冠中、组建联想第一个设计团队,设计了举世瞩目奥运火炬的姚映佳以及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领导创建“北京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的陈冬亮。
      柳冠中:从设计“物”到设计“事”
      “人们的生活行为、过程是对设计具有真正作用的直接外因,这种外因决定了设计的产生和演变。研究设计最根本的是要通过研究设计的外因,得出人的真正需求,并把它转化为产品。”
      早在1961年新中国刚刚恢复艺术教育的时候柳冠中就报考了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那时艺术界把纯美术看得很高,一般人都认为工艺美术就是从事简单的装饰,不以为然。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很看好新兴专业的远大前景,认为随着中国日后生产与消费的不断发展,工艺美术必然应用广泛,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当时的情形下选择设计这一专业,对柳冠中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
      大工业设计
      所谓工业设计,有人说是一种艺术,有人说它是一种科学,也有人说工业设计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其实设计什么都不是,艺术是发现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对社会看法的,从某一个角度看,艺术家都要推销自己的理想,个人的理想,设计恰恰不是,设计是为大众的,为别人,不是为自己,在这一点上设计跟艺术根本的区别,设计讲和谐,但是科学是告诉人们真理的。
      为了更好的培养设计人才,做出真正设计感念而非技术的产品,他们开拓了设计教育。今天的设计教育,实际上是在编织21世纪设计人才的摇篮。他认为人的创造力、人的能力、人的思维方法和潜力就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教育首要功能就是培养解放这个生产力的能力,而技巧、技术只是设计要处理的诸多矛盾中的一个方面。恰恰是设计会规范性的选择、要求、限定技术、技巧应用,因此,设计教育中,技术技巧性的知识只是工具的仆人,相反,为了培养发现问题、归纳判断问题以及组织解决问题能力则是引导技巧、技术进步的方向。
      在中国,真正的设计理念,多说都是技术。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包括文明环境,大家有电脑、手机,没有中国人发明的,除了纸张。现在可以因此骄傲的东西都是通过蓝图、工具,模具引进制造的,而商家学会了利润,他们买了设备转眼就能赚钱,都不愿意开发,开发有风险,要五年十年,所以不重视研究。中国企业的平台,以至整个社会肌体是畸形的。中国远远没有完成工业化,只是加工工业,工业化是个全过程,前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没有,设计在中国只是停留在外观、美观上,而设计所谓的开发、设计市场、设计行业,要说设计行业我们根本没有产业链,没有前头后头。搞设计不能只有搞设计,还要有管设计、玩设计,这是个链。他说:“我们只有搞设计怎么行。看见西方的东西很好,假设这个鱼特别鲜美,我们去买鱼、钓鱼,然后回去吃,这是模仿的思想,还有一种思路,工业化的思路,我去研究这池水到底水质怎么样,当地气候怎么样,然后化验后去培养鱼,创新鱼。养鱼是件事业,不是物质赞扬。”现在我们什么思想?你有的我也要有,你有的我要建的更大更好。
      设计事理学
      就像工业设计一样,工业设计的对象可以“物”,如产品、广告、包装、环境设计、市场战略、产品计划、交通工具系统等;工业设计的对象也可以是“事”,如工作,学习、饮食、娱乐、休息、交流等生活方式的概念创造、策划、开发。所以,工业设计是一切人为事物、事务等的观念、方法和评价思路。“设计”就是设计人为事物,是一门人为事物的科学。工业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事理学”思考、研究的起点是从“事”――生活中观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归纳、判断问题的本质。以提出系统问题解决的概念、管理机制的方案。从设计“物”到设计“事”,就是“设计事理学”,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设计方法论。
      柳冠中说,“事”是塑造、制约“物”的外部因素组合。事体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时间与空间的情境,蕴涵着人的动机、目的、情感、价值等意义。在具体的事里、人物之间的“现性关系”与“隐蔽的逻辑”被动态的揭示。“事”是体现“物”存在合理性的“关系场”。因此,设计应该先“事实”,即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时间因素下的需求已确立设计的目的:然后再“求是”,即选择“物”的材料、工艺、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事”是评价“物”合理性的标准。在具体的事里,我们才知道物是否符合特定的人和物,是否符合人的行为习惯与信息的认知逻辑,是否合乎环境、人情、价值标准等。这一切就叫合乎“事理”,设计看起来是在造物,其实是在叙事、抒情、讲理。
      在人们重视设计实践而胜于设计理论的今天,柳冠中转向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中。今天的设计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新的理论观念不短的出现,大家都在给“设计”加上定语以重新定义设计的“科学范式”,而设计的“本体”却被来自外部的时尚侵蚀、瓦解变得模糊不清了。与学术界的理论发展相比,国内的企业更应该“务实”,他们把设计看成市场竞争的手段,是刺激消费的工具,服务于资本的增值。设计活动的目的被异化,方法被理解为捷径。企业内部的设计方法表现为拼贴、移植、模仿。
      另一方面,我国设计教育在近两年呈现出“大跃进”的态势。国内设计艺术专业的院校由80年代的20多所增加到了400多所,每年毕业的学生由原来的几百人到几万人。这一变化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随着招生而来的是师资人员的短缺与课程设置结构的不完整。大多院校的课程集中在基础、技法、知识上,如此情况下培养的毕业生,尽缺乏实践的经验,又无系统而合理的方法论指导。
      因此研究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的正确的方法论才是确立工业设计学科的根本、才能使学生真正学到设计的精髓。
      姚映佳: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桥梁
      众所周知,中国是传统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的名号在很多人看来曾经是一种赞誉,但是如今却带有某些讽刺的成分,因此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现在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最重要命题之一。
      没有人能比姚映佳更有资格谈论中国设计应该如何走向世界这个命题了。作为联想的副总裁,建立联想第一个设计团队,同时作为中国最早一批认识到设计在整个现代工业体系中的重要性的设计师,姚映佳可以说见 证了中国现代工业设计的崛起,并亲身参与其中。“联想走向世界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过程”,联想副总裁姚映佳说。
      众所周知,中国是传统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的名号在很多人看来曾经是一种赞誉,但是如今却带有某些讽刺的成分,因此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现在已经成为国人关注的最重要命题之一。在姚映佳看来,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正是从“中国制造”通向“中国创造”的桥梁。
      设计的层面
      中国设计力量的崛起过程也是中国设计理念的进化史。在姚映佳看来,设计可以分为不同的层面。第一层面,设计为了产品。这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设计,也是最狭义的设计概念。在此概念下,设计就是设计产品或是衣服、楼房等等。它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产品更好地卖出去。
      第二个层面,设计为了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首先清楚人的概念是什么,不仅仅是把人表现在一个外在形式上,更要从人的内在角度去思考,什么样的体验是人们需要的,什么样的体验是人的生活所需要的。“为人设计产品相对于为产品做设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姚映佳说。
      第三个层面,设计是为了组织。这个时候设计不仅仅着眼于人需要什么,更要从一个宏观的社会关系去看人。“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先进的生产力来自于先进的生产力架构,这个设计就意味着你还要怎么样构建一个先进的组织,能有最大化产出的能力”,姚映佳说,“很久以前有人问我,你最欣赏的设计是什么,我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我找到的答案让我自己都有一点吃惊,我最尊敬的、最欣赏的是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大手笔大设计,没有他的规划设计,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蓬勃发展”。
      第四个层面,设计为了产业。一个好的设计往往是一个新兴产业的催化剂。人类从马车时代进入汽车时代正是从一个异想天开的设计开始的。“这个角度不仅仅是从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是从产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包括它的占地面积、制造工业、加工过程。包括很多关键器件的产业制造等,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下都会发生变化”,姚映佳说,“我觉得一个设计团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能给社会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第五个层面,设计为了社会。设计的解决方案,包括怎么推动社会文化,哪些是社会文化方面所需要的,那些将能引领社会文化的潮流,是设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设计就像催化酶一样,在社会不断的变迁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设计能把人的需要、技术、商业、文化有机的整合与解决”,姚映佳说,“未来是体验型社会,设计正是通向这一社会的桥梁,如果我们能把人文、科学、技术、艺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话”。
      设计中国
      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平衡、解决、满足需求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所以我觉得它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催化酶,这个催化酶虽然看起来份量小,但是一旦它发挥作用,它就会变成催化剂,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联想正是中国设计力量崛起的受益者。
      现在的设计越来越强调如何通过不同专业协同来解决产品的开发问题。而联想一直致力于让更多的不同专业背景的人能够参与和推动设计,联想的设计团队拥有社会学、心理学、产品设计、结构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模具工程、材料工程、机电工程等十多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同时,他们还经常请来一些跨界的、不同领域的人共同参与设计,并且他们也经常参与与其他行业的设计师交流的活动。
      在姚映佳看来,中国现代工业设计设计与世界的差距已经相差无几。“在理念方法以及工具上中国设计跟世界领先水平可能还有些许差距,但是总体来说差距不大,中国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全世界优秀的设计师都集中在这里”,姚映佳说,“在某些方面,中国设计师还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联想,工业设计的概念已经被大大拓展并且深化,姚映佳也带领着联想创新设计团队在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服务器、掌上电脑、手机等产品领域总结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他们设计的产品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在谈到这些的时候,姚映佳认为联想的工业设计成功最重要的经验是将设计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
      谈到什么是联想的设计理念,姚映佳说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为用户提供恰当的产品体验,联想所追求的是以最少的资源为用户带来丰富的体验:第二,关注用户需求的研究,对用户的研究是联想设计师核心的工作内容,它像一把尺子或者一个指南针,让设计师的行为变得有规律性和目的性;第三,让用户在一个自然的、简单的使用体验里面获得更高效和更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感受。
      姚映佳说,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实践,他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从中国手的“制造”到脑的“智造”,最重要改变的一个支撑点之一就是设计。中国发展的环境决定了中国设计力量崛起的轨迹。中国的设计团队在高速发展高企业密度的环境下会思考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外的体质下可能是遇不到的。以城市的地图为例,北京的地图基本上每年都会变,国外的可能五年十年可能都不会变,在这种环境下就需要设计者思考更多问题。
      但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毕竟短暂,目前中国的企业家他们也需要一点时间通过一些案例来了解、建立对现代设计的认知和信心,让他们能够非常放心地积极地把艺术的价值释放到企业运作里去,这样的话设计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我觉得现在看起来还需要三五年的时间让更多的企业负责人理解,认知设计的价值。除了这个之外我不觉得中国设计本身还落后于国外,举个例子,在北京我们差不多有十几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设计师在这工作。”
      陈冬亮:从设计到创意产业
      工业设计在整个工业体系当中,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开始它要解决的是功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效率。当效率提高后,工业设计也承担起解决人们精神需求的问题。这时候的设计更看重的是形式和功能的结合,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众所周知,现代工业设计的理念是工业革命以后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过来的。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改革开放后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今日,由现代工业设计体系所支撑的创意经济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陈冬亮坦言,随着创意经济的蓬勃发展,工业设计将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设计艺术
      今天世界各国都在调整产业结构,把工业设计作为创意创意产业的催化剂。在创意产业上,艺术始终伴随着设计的本身,但是设计又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设计和艺术是有区别的,艺术是自我内心世界的一个表达,而设计恰恰是为别人,是为消费者,为使用者的,在这方面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乔布斯的苹果。苹果实际上是通过工业设计带来了时尚的潮流,在创造一种设计的文化”,陈冬亮说,“这种产品体现的 是一种文化现象,从其中可以看出工业设计发展的脉搏”。
      工业设计在整个工业体系当中,不同的时期扮演不同的角色。最开始它要解决的是功能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提高效率。当效率提高后,工业设计也承担起解决人们精神需求的问题。这时候的设计更看重的是形式和功能的结合,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陈冬亮认为,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工业设计设计解决工业事业方面问题的理路体现在三方面。第一,解决问题;第二,满足需求;第三,创造需求。当工业效率高的时候,设计解决的是功能和结构形态的问题。第二阶段实际上就是设计大发展之后,人们在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以苹果为代表的产品实质上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层面上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工业设计和技术研发是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是创新企业最根本的标志。技术在不断地创新,技术创新使得很多人们想象不到的事情通过科技革命实现。科技创新就是技术不断的提高,而文化始终是它的基础和底蕴。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这种双重创新合起来就是创意产业的发展。”
      走向辉煌
      在陈冬亮看来,中国现代设计体系虽然传承自西方,但是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是中国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与灵感来源。“我觉得中国设计最大的优势是文化上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思维,创意的思维方式和理念”,陈冬亮说,“但是实际情况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我们与世界先进设计最大的差距却是在理念的创新上,包括我们的思维模式、思维方式。我们设计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发散不够,太过聚焦,其实这一点恰恰是和我们中国的哲学是相悖的。怎样把这种哲学运用到我们的创新思维理念上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中国的书法很讲究大写意,讲究阴阳、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些都是设计最重要的因素。但是恰恰在做设计创意的时候,我们就会偏向逻辑性思维,太按部就班。”
      为了促进中国设计力量的发展,北京1995年成立了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陈冬亮成为创建这一中心的主要领导者和实施者。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是政府实施“工业设计科技促进”专项计划、推进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的促进机构,承担设计产业政策规划研究、提供企业设计咨询指导、开展国际设计交流合作、承办设计论坛展览会议、举办设计技能专业培训。同时,为企业进行设计实务示范。
      “最先成立的是北京工业设计委员会,后来我们专门成立了工业设计中心,我们用5年的时间,做了50个示范项目,一年做10个。方法就是整合一些院校及企业专家的设计力量,通过聘请一些设计师帮助企业做设计的示范的形式让企业能从中尝到甜头,让他们尝到工业设计给他们带来的益处,这些企业中就有联想和海尔。”
      “最开始,中国现代工业设计都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让企业体验工业设计的好处,比如从企业的策划上、CI形象上逐渐地让他们尝到好处,随后慢慢地让他们把设计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冬亮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们常常会提出工业设计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通常理解的工业设计是针对批量化的产品而言的,即通过大工业体系赋予产品统一的色、形状、结构等某种新的品质。从狭义讲,工业设计就是是产品设计。中国70年代成立的就是工业美术专业实际上就是停留在术上,在机械的学科中把设计作为一种技术来介绍,实际上是把它变成一种技能。
      在陈冬亮看来,工业设计应该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更多强调的应该是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以人为本。“2004年筹划的北京DRC工业设计基地正是基于这样理念而成立的,这个基地包括了几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就是企业的孵化。比如说视觉中国等这些企业都是从这里出去的。第二就是搭建工业设计的条件平台。所谓条件平台其实就是技术平台。这个平台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整个设计。第三就是建立一个实践基地。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工作实践平台。同时我们还做了一个培训,每年大概有3000人,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为企业储备设计人才。”
      从1995年到2000年,再到如今,北京政府通过不同的时间段,推出不同的举措来推动创意产业和中国设计力量的发展。通过实施北京工业设计示范工程,让企业了解和导入工业设计体系,而后建立DRC基地,通过培训让企业了解和使用工业设计。“第三个阶段,我们将通过评奖平台和国际对接,很多北京的设计、中国的设计将通过各种奖项走向世界”,陈冬亮说,“第四阶段我们做了一个中国设计交易市场。没有交易就没有设计。我们还在策划着一个红星梦工厂。红星梦工厂将利用更多设计的创意、利用工厂有形或无形的链条使设计产品化、商品化,把更多的创意形式、文化产品推向市场。”

    推荐访问:中国 之巅 崛起 中国设计:崛起于世界之巅 中国重返世界之巅答案 中国重返世界之巅感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