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巴尔扎克宗教思想新探】 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

    时间:2019-03-29 03:23: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宗教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被“彼岸”的肯定和向往来体现对“此岸”的批判和否定,就包含有对现实的世俗世界的否定和超越。[1](P106)而顶着“现实主义大师”光环的巴尔扎克也许曾无数次地叩问自己的心灵:神有没有来到我的心间?当我们仔细品读那些曾经记录他的上帝进行对话的作品,穿越“激情”文字的背后,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他,站在天主教与无神论之间,却朝着天主走去。
      关键词:巴尔扎克;宗教;无神论;思想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30-03
      
      一、引言
      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法国并未获得“思想家”①的称号。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巴尔扎克这一生的“虚构”时,我们不禁对雨果对巴尔扎克做出的“一个思想的天才、一个强有力的作家、一个‘精神统治者’”的评价感同身受。我们更愿意用“思想家”来称呼这个伟大文豪,如果“思想家”比“文学家”来得高尚或者我们必须对它们做以区分的话。恩格斯评价他“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微观学方面所了解到的,要比当时所有专业治史学家、经济学家、数量学家所呈现的更专业”[2](P220-230)。在中国,对巴尔扎克的研究多从文本入手,着重分析他的作品现实主义的文学力量。而对于他的宗教思想研究却很少,李赋宁主编的《欧洲文学史》中关于巴尔扎克宗教思想的描述一锤定音:巴尔扎克不相信宗教,但相信宗教的进步作用。[2](P225-256)这似乎成为权威说法。然而,巴尔扎克真是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吗?未必。就如他保皇党的身份应该得到重新阐释一样,他的宗教思想就像抽象的图画,扑朔迷离。我们把他归结为“神秘主义”也许更加恰当。在《人间喜剧》的前言中,巴尔扎克曾承认说:“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下写作,那是宗教和君主政体。”[3](P1-3)然后,很多人宁愿相信他是一个无神论者或者是一个“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我们从心底里不愿意承认哪怕是一丁点的“唯灵主义”。如果相信他是基督徒,就违反了恩格斯对他伟大成就的衷心称赞。然而,用不着大惊小怪,神秘主义这个称呼也许如了巴尔扎克的意。他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就如《无神论者望弥撒》中的德晋兰一样,踟蹰在天主教与无神论的中间,却朝着天主走去。
      二、宗教幽灵的时代
      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家们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成果阐释了宗教的本质。斯宾诺莎、休谟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对基督教神学的怀疑和批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宗教就像幽灵一样,避无可避,挥之不去。人对宗教有了依赖,对宗教的情感因素战胜了理性思考的客观因素,正如利文斯顿所言,“如果人永远活着,因而世上根本没有死这回事的,那么也就不会有宗教了。”[4](P80-107)19世纪以来,包括费尔巴哈等在内的哲学家在哲学界的思想洗礼使中世纪一千年黑暗积累的神学桎梏开始瓦解。人们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基督神学作为西方社会文化的一个普遍符号已经深深植入社会各个细微角落,要摆脱这种业已固化的文化符号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能彻底的。况且,人类对神、对上帝的崇拜已经远远超出了顶礼膜拜那个世界万物的创造者。随着哲学转向和科技领域的革命、文艺领域的启蒙,上帝的形象已由抽象的膜拜对象转变成一种崇高的人类尊崇的约定俗成的道德楷模。许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虽然皈依了他所在文化符号系统下的宗教,但是却已经不再《圣经》中所赞美的创造万物的耶稣,而是投诚于一种约束众生的道德标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真正的宗教已被科学知识提高了境界,而且意义也更加深远了。”[4](P96)对于一些作家来说,他们在作品中谈论、探析宗教及其一切文化形态,并不是完全迷信那个抽象的神的文化符号,而是有着其他的原因。他们或是以此与现实世界的善恶美丑观照,或是借此表达一种文化规约的诉求与理想。总而言之,这种文化表征的背后体现着作者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巴尔扎克对待宗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在《驴皮记》前言里,他写道:“文学艺术以借助于思想重现人的本性为目标,是所有艺术中最复杂的艺术。”[5](P2)文学“应当研究一下产生这类社会效果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把握住众多的人物,激情和事件的内在意义”[5](P3)。我们今天在讨论巴尔扎克宗教思想的时候,总会为了证明他是个无神论者而去寻找哪怕是一丁点的证据,就比如他从来不去教堂、他写到一切关于宗教的时候,我们总会为他找到批判现实主义揭露人性的需要而不是对神的追求。所以我们感受不到他站在无神论与天主教之间的踌躇心态。就如在《无神论者望弥撒》中德晋兰所经历的一样。毫无疑问,德晋兰这个丰满的艺术形象有着巴尔扎克思想的印记。他是个外科医生,在开篇他做了这样的陈述:
      “这个人成了肉体的知心人……他的无神论纯粹而直言不讳……都是永远不会改变信仰的无神论者,恰如信教的人不承认有神论者一样……他在人体中证实存在着一个脊髓中心,一个神经中枢和一个血液循环系统。”[7](P14)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巴尔扎克的用心铺垫:科学主义的、与神直接对立的——但却在最后动摇了。其实,巴尔扎克不是不相信宗教,而是厌恶那些原教旨主义的党同伐异,这些神棍在巴尔扎克早期创作的《弗兰德斯的耶稣基督》中就有很形象的描写。同样,在《都尔的本堂神甫》中,巴尔扎克塑造了脱罗呗神父这个形象,揭露了教会的伪道德和僧侣的邪恶。在这里,巴尔扎克承继了莫里哀的批判传统,把教会的伪善、罪恶、维护既得利益集团政权及其利益的真实面目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这个虚构中,巴尔扎克的描述是出于艺术形象的塑造的需要,并不完全是彻底否定宗教。反映了这个宗教幽灵时代的真实思考。
      三、上帝对现实的呼唤
      同现实世界相对照,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尽管虚无缥缈但却圣洁完美所在。他引导世人追求理想乃至至善的境界,强调理性对情欲的限制,倡导仁爱、宽恕、克制、忍让的自我牺牲精神,满足了人们提升人格的需要[8](P185),宗教中神的存在满足了广大人民对精神寄托的需要。在文学史上,似乎从不缺少那些虔诚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安徒生、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晚年都皈依宗教。连马克思都说“宗教是幻想的太阳”。卢梭也反对煞费苦心地去论证神的存在。帕斯卡尔强调人内心的非理性情感与激情。他认为“相信上帝的存在的不是理性和理智,而是人心。而这就是信仰:上帝是非理性因素可接触得到的,而不是逻辑思考得出的科学结论”[9](P130)。休谟指出,人类对宗教或上帝的迷恋不是缘于理性思考的推理或现实改造世界的需要,而是他们需要一种精神食粮,让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艰难困苦、恐惧死亡。与巴尔扎克同时代的夏多布里盎、拉马丁、维尼等消极浪漫主义者也宣扬基督宗教的权威。他们为“普世基督教所做的慷慨热情但又技巧娴熟的影响甚广的辩护”[10](P125)。

    推荐访问:巴尔扎克 宗教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