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公民文化:中外语境下的考量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时间:2021-07-05 12:00: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现代公民文化是维持政治稳定与保持政治效率的观念基础和心理条件,作为民主制度的隐性结构,它是社会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在厘清西方学者对公民文化种种理论界定的基础上,考察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公民文化研究,探讨在快速展开的现代化进程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参与型公民文化建设的宏观思路与举措,倡导民主、法治、参与、合作、宽容的文化旨趣,通过公共教育、民主政治生活以及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等多种途径强化公民训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公民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民训练;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9)02-0037-04
      
      一、公民文化:西方的理论界定
      
      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公民文化”这一学术概念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地应用。所谓公民文化,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解释,是指“一种有关民主制度稳定的心理分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民主制度的有效实行,一方面要求负责创制和执行的领导人权力要相互协调,使政府能够治理;另一方面,要求公民参与政治过程”。[1]由此看来,公民文化的理论是试图通过分析公民对民主制度稳定性的态度,揭示出这类态度与稳定民主制的历史经验之间的联系。阿尔蒙德指出,政治(公民)文化是指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2]他指出:“一个稳定的和有效率的民主政府,不光是依靠政府结构和政治结构:它依靠人民所具有的对政治过程的取向,即政治文化。除非政治文化能够支持民主系统,否则,这种系统获得成功的机会将是渺茫的。”[3]所以,在他们看来,政治文化主要就是公民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是研究公民政治态度的。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等人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关于政治生活的心理学”。[4]政治学家派伊和维巴则认为政治文化是这样一个网络,即“在任何运行着的政治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有序的政治主观领域,它赋予政体以意义,予机构以纪律,予个人以现代社会相关性”。[5]因此,他们把政治文化定义为“由得自经验的信念、表意符号和价值观念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规定了政治行为所由发生的主观环境”。[6]
      阿尔蒙德与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从政治发展的视角提出了公民文化,即发展视角下的政治文化。他们认为,“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系统居民的认识、情感和评价中的政治系统。”[7]政治文化被视为描述社会文化与政治活动关系的一个范畴,它揭示的是一定社会文化对政治体系和公民政治行为的影响,它主要通过公民的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信仰、政治态度等来体现,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长期作用于人们积淀而成的基本一致的社会心理。例如,公民的认知取向包括公民对政治制度及其作用、执政者、政治输入与输出的知识和信仰,情感取向则是指对政治制度及其作用、执政者及执行情况的情感,评价取向指的是依据信息和情感对政治目标、包含价值标准和尺度所作的判断与评价。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现代和传统的因素,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化。根据一国公民对政治体系和自身的态度,公民文化又分为村民文化(地域型文化)、臣民文化(依附型文化)和参与者文化(参与型文化)三类。任何一种公民文化,尽管均以公民的积极参与为一个基本特征,但它又不是单一的,而都是混合型的文化,如地域—依附型文化、依附—参与型文化和地域—参与型文化。“在这种文化中,许多个人在政治中是积极的,但也有许多人充当较消极的臣民角色。更重要的是,甚至在扮演积极的公民角色的那些人当中,也没有排除臣民角色。参与者角色是对臣民角色和村民角色的叠加。”[8]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影响着政治体系中每一个政治角色的行动”。[9]同时,他提出,研究政治文化的方法,就是叙述人们对政治系统的体系、过程和政策三个层次的态度。
      研究者指出,公民文化的混合特征,有助于维持政治稳定与保持政治效率,关键是保持以下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平衡,即政府权力与政府责任的关系,公民主观能力感与主动政治参与的关系,公民群体功利与情感的关系,公民之间政治一致和政治歧异的关系。[10]例如,在政府权力与政府责任之间保持平衡是民主制度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任务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制度性的措施,犹如定期的选举和政党政治外,还需要相应的、经常性矛盾的公民角色:政府责任的实现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而政府权力的实现则需要公民的服从。对于民主制度的有效运作来说,一定程度上具有混合文化的公民“消极”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环节。公民文化的混合特征发挥了一种维持民主政权中权力与职责平衡的功能。“在许多方面,这种混合特别适合于民主制的混合的政治系统。”[11]而所谓的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与政治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公民文化: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
      
      公民文化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政治学界受到重视。国内学者较多地从政治思想与政治心理层面界定政治文化。如政治理论和政治思想,它们在政治文化当中占主导地位并起决定作用,包括传统观念、习惯和风俗的政治传统,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政治信念、情感及评价意向等政治心理。政治文化不包括经济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也不等于政治心理学。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政治文化或公民文化或公民政治文化就是指处于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下的权利义务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态度与倾向。”[12]它揭示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个体的和群体的)与政治体系、文化与公民行为的关系。也有的学者认为,“公民文化则是指以现代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作为主体或主导价值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是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态度、信念、情感、评价与标准的总和”,它包括自由、平等以及权利与义务观等因素。[13]还有学者认为,“公民文化就是民主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属于民主的隐结构[14]。”市场经济及其相应的经济发展是公民文化形成的基本驱动力,发达的市民社会是公民文化孕生的摇篮。[15]但是,适宜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只能孕生公民意识的某些要素,公民文化发展和成熟还需要先进的理论指导。著名政治学者王惠岩认为,“政治文化是人民政治理性和政治情感的综合产物”,它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征。[16]政治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为政治系统的确立和发展提供合法性说明及指导作用,为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思想、意识上的支持等。政治文化则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的。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总体看来,公民具有自由平等性、独立性、法律性、现代性、时代性、国别性与国际性等特性。[17]一般而论,“公民身份是个人在一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18]所以,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公民文化是指现代公民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体现公民特性、相对稳定和独立的群体性社会文化价值体系,它包括公民意识、态度、情感、道德、信仰、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内容。

    推荐访问:公民 文化 语境 考量 培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