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化宗教外交构建

    时间:2021-07-02 12:02: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化宗教外交,主要展现在世俗性公共领域以及非世俗为主的民间领域,基于重要宗教人士、知名寺院和特殊宗教典籍开展的活动,具有增进双边友好关系和提升多元多边国际合作的核心外交作用。中国化的宗教外交建构,以信仰认同作为合作的心理基础,沿袭佛教历史传播路线,并扩展发散至周边;以推动建设互学互鉴、责任共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目的。信仰群体动员程度受交流意愿、地缘位置、文化亲缘和宗教本土化等因素影响,同时也与社会支持程度相关,宗教的本土化以及与现行制度相适应可以有效扩大普遍的社会支持。这些因素決定中国化宗教外交的策略选择。宗教与现行政策主张相适应、本土化和地方化,可以提升宗教对外交流的有效性,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宗教外交 佛教对外交流 东南亚
      【作者简介】 章远,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 邮编:200083)
      【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568-(2019)02-0040-24
      【DOI编号】 10.13851/j.cnki.gjzw.201902003
      在全球化条件下,当世界各国民众面对复合的多元认同结构之时,宗教认同是其中具有广泛性、草根性和跨国性的“强认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汇通融合,是宗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被视为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的典范。随着宗教在全球实现多维度的复兴,愈来愈多的活跃的宗教行为体出现在国际关系实践领域。基于本土化特质、兼具全球性认同的宗教外交,是当前世界和平交往舞台上日益活跃的对外交往活动之一。本文关注的正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存在的宗教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
      本文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时代契机和地缘图谱,通过考察中国化的宗教外交建构维度,尤其是中国佛教对东南亚地区的交流,分析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佛教群体在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框架,梳理这一地缘带上的宗教外交行为模式,进而论证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佛教对外交流在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提升文明互信、促进地区发展和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尽管海上丝路涉及的诸多国家宗教信仰多元,外交理念常有差异,安全局面也比较复杂,然而中国化的宗教外交尤其是中国佛教对外交流能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一、中国化语境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和宗教外交
      2018年10月,以“交流互鉴中道圆融”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佛教论坛在福建莆田召开,其中“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的主题是“佛教和亚洲文明的构建与未来” 。新时代中国佛教界自发地重视发挥佛教文化在推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化解文化隔阂” 中的时代作用。国外学界目前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关注重心在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否会对既有国际格局和地区秩序产生挑战。 中国周边国家的研究多聚焦于探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否能和其本国的发展战略对接。 中国学界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集中于论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对地缘意义上的海事安全、海缘经济、区域经济治理方面的正面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与宗教对外交流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其一,探究郑和式的宗教外交给予中国伊斯兰教在当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比较优势; 其二,分析次区域的宗教公共外交实践和影响; 其三,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宗教, 尤其是佛教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交往流通的记载,推导论证中国宗教在促进本国与周边国家全方位合作中可以承担的历史使命。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深入剖析中国化宗教外交的建构维度,解释宗教本土化和地方化对于中国宗教对外交流决策的作用,并阐释宗教外交与现行制度适应性的问题,这些方面的研究尚需推进。
      (一)中国化语境下的宗教外交
      在信仰者看来,宗教关乎人类精神层面,体现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求。在社会层面,宗教同时又包含一系列在公共生活中显性表达信仰情怀和体验的行为集合。在现代化的世俗国家,宗教仍然可以是构成社会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来源之一。宗教在一定情况下可以成为宗教组织以外的社会组织合法性的有效来源,甚至成为政治统治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有效来源。全球化、现代化、民主化、自由化都没有阻止宗教的交流和发展。人们希望中道思想、温和教派能够维护人类文明、促进和平发展。
      宗教的中国化通过“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 等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洪研究员认为,“宗教中国化”的标准是“认同中国、中国文化、中华民族,适应中国社会,吸收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是让中国宗教“维护和增加国家安全、宗教和睦、社会进步”等国家利益。 佛教讲求的慈悲、普度众生是“和爱天下”“和合天下” 的体现,是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世界的助推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杨曾文教授认为,“佛教中国化”在今天意味着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佛教教义,纳入佛教道德教化,通过向信众传播,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进入21世纪后,伴随全球范围广泛的宗教复兴,宗教的国际性政治影响力激增,其中典型表现是“基于信仰的外交”(Faith-based Diplomacy) 的活跃。复旦大学徐以骅教授认为,正是由于宗教所具有的社会属性同时注重主体的民间性和多样性,并且由于宗教组织的参与,宗教公共外交与单纯政府主导的公共外交相比,更具有大众化和网络化属性。 与传统外交中浓厚的政治精英色彩不同,宗教外交的核心参与者是宗教神职人员和宗教组织以及众多信仰者。
      中国化语境下的宗教外交既是对中国宗教资源的整合,也是与世界共享宗教资源。中国化宗教交流合作的内容则可以涵盖体现中国化信仰、观念、艺术、仪礼等的宗教教育、社会服务、文化交流、信仰对话、道德建设等诸多方面。传统的公共外交以本国政府为主体,以他国普通民众为对象,以提升国际形象、促进舆论导向为目的。中国宗教对外交流处于民间外交和公共外交的融合状态,公共外交的对象是公共生活中的民众,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客体均为非政府的组织或普通民众。宗教外交的参与者乃至受众都比传统外交形式更去政治精英化,交流平台和载体具有偏好软性政治的趋势。公共外交与宗教结合,实践着宗教和平理念,是“人类和平事业发展的福音” 。

    推荐访问:中国化 丝绸之路 海上 外交 构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